策行三国 第225节
“那陛下可知高皇帝登基时年岁几何,光武皇帝登基时又年岁几何?”
天子眨眨眼睛,笑了。“令君所言甚是,比起高皇帝和光武皇帝,朕实在太年轻了。”
“陛下,年轻有年轻的好处,很多事就不必着急。高皇帝登基时五十有五,光武皇帝登基时也过了而立之年,陛下今年才十二,已经是天下之主,又有何可急?就算没有这天子之位,像高皇帝、光武皇帝一样白手起家,陛下也有充裕的时间,大可从容经营,缓缓图之。子婴不过秦一公子,因时而继位为帝,年过半百,尚能壮士断腕,去帝位,以秦王自居。陛下乃先帝血脉,又正当少年,富于春秋,居关中形胜之地,扼天下之背,又有何事不可?”
天子细长的眉梢轻挑,露出一丝疑惑。伏完也皱起了眉头,忍不住插嘴道:“听令君此言,陛下当以关中为根基,不回洛阳了?洛阳才是京师,长安已然破败,钱粮难以供应,恐非长久之计。且群臣多为关东人,如迟迟不归,只怕有离散之忧。”
荀彧躬身道:“非不回,只是暂时不回。伏君,大汉曾经立都关中二百年,难道朝中就没有关东人吗?居洛阳一百六十余年,难道朝中就没有关西人吗?”
“这……”伏完语塞。
“陛下,长安残破是实情,但洛阳也非昔日之洛阳。臣自洛阳来,亲眼所见,洛阳的破败比起长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尉朱公连勤王的钱粮都筹不出来,就算陛下回到洛阳又能如何?且论地利,洛阳虽有八关,犹是百战之地,远不如关中形胜。洛阳周边耕地也不及关中一半,与其急着回洛阳,不如暂时在长安,且耕且守,以观天下之变。此刘敬献与高皇帝之计,臣愿再献与陛下。京师者,天子所居也。天子在何处,何处便是京师。太平时,洛阳自可居。板荡时,长安更易守。愿陛下以社血稷为重,暂忍泉陵之思,暂以长安为都,以示天下正朔所在,安定人心。”
天子慢慢直起身体,只是目光闪烁,显然还有些疑惑。“那……西凉人的威胁怎么办?”
第605章 王佐之才
“陛下,西凉人只是疥癣之疾,并非心腹之患,解之甚易。董卓既灭,牛辅、董越等人苟延残喘,一心盼望朝庭赦免。陛下只需一纸诏书即可安抚。韩遂、马腾之辈所求不过富贵,陛下进其官爵,质任其子弟,再以皇甫嵩镇之,彼必不敢轻动。”
天子转头看看伏完,伏完思索着,缓缓点头,觉得荀彧所言有道理。董卓死了快一年了,牛辅等人在河东也没有轻举妄动,韩遂、马腾升官后也很安份,虽然还没有退出关中,可是只要不逼他们,应该不至于突然翻脸。
天子松了一口气,又道:“令君,那你说,什么才是心腹之患?”
“陛下的血脉。”
天子微怔,苍白的脸随即涨得通红,他看着荀彧的眼睛,不安的挪了挪身体。“朕乃先帝之子……”
“陛下,臣深知陛下是先帝的血脉,但对此有疑心者甚众,又有人从中蛊惑,朝廷却一直未有表示,坐视谣言散布,人心摇动,不知朝廷正朔所在,这才是朝廷心腹之患,陛下不可不察。”
天子不安的捏了捏手指。他现在最大的倚仗就是天子之位,最大的希望就是天下人犹有思汉之心,文臣武将中的忠臣烈士,如果他的血脉是个疑问,这个优势就荡然无存了。这并不是荀彧危言耸听,袁绍一直宣称他并非先帝子嗣,是董卓所立,所以才会有拥立刘虞为帝的计划。幸好刘虞忠于朝廷,严词拒绝,否则天下就有两个天子了,而他却是不得人心的那个。
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可是朝中大臣却一直没人提醒他,更没有人去解决这个问题。
司徒王允想干什么?太尉朱儁在外作战,王允主掌朝政大权,他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为什么一直没解决这个问题,任凭袁绍造谣?我明白了,他和袁绍是同党,都曾经是何进的支持者,他们心目中的天子是兄长弘农王,而不是他,对这个危机,他乐见其成,袁绍的所作所为说不定正是他希望的。
仅此一端,便可见荀彧忠诚,是真心实意为朝廷献计献策。
“依令君之见,该当如何处理此事?”
“陛下血脉不明,是因为陛下生母早故,大臣们知之甚少,又无亲戚扶持。臣以为陛下可改葬生母,配先帝陵,追赠皇后位,再寻找外亲,列之朝廷。则天下人自然知道陛下乃先帝血脉,源流清晰,并非如谣言所说。”
天子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对生母王美人的印象不深,但他却听先帝和皇大母说过很多王美人的事,知道王美人不仅是先帝宠爱的美人,而且聪敏有才,能书会计,又出身士族,其父是赵国人,官至五官中郎将。他一直为她感到不平,现在终于有机会为她鸣不平了,正中下怀。
天子虽然高兴,却没有忘了正事。“令君所言甚是,还有呢?”
荀彧见天子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定力,也暗自欣慰。“陛下与弘农王同出先帝,弘农王本是天子,为董卓所害,天下人为之饮泣者甚多。陛下宜以帝礼改葬弘农王,并优抚其妃唐姬。唐姬曾在宫中,深知陛下,有她为陛下作证,陛下可高枕无忧矣。”
一提到弘农王,一直很沉稳的天子眼圈红了,落下泪来。他和刘辩虽然不是一母所生,又有帝位之争,但那都是被人利用,他们兄弟之间关系极好。刘辩虽然不是帝王之才,对他这个弟弟却极是友爱。当初宫中火起,他们兄弟俩逃出皇宫时,刘辩一直拉着他。至于唐姬,他印象也非常深刻,那是一个看似柔弱,却性格刚强的女子,即使刘辩落难,她也不离不弃。
“唐姬现在何处?”
“弘农王薨后,她回到颍川老家。其父逼其改嫁,她誓死不从。”
“烈女也,不让须眉。”天子一边抹着眼睛,一边说道:“令君亟为我拟诏,召她入宫,以礼相待。”
“唯!”荀彧躬身领命。
伏完坐在一旁,暗自心惊,重新打量了荀彧两眼。他想起来了,唐姬不是别人,正是前中常侍唐衡的从女,而荀彧的母亲也是唐衡的女儿,换句话说,唐姬是荀彧的外亲。唐姬进宫,固然能对证明天子是先帝的血脉起一定作用,但更大的作用却是荀彧有了援手。从天子的态度可知,这个唐姬绝不是一个普通女子,尤其是对天子而言,唐姬的到来一定会对天子产生影响。
“令君,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唐姬乃是唐衡族人,其父唐瑁、伯父唐珍、唐玹俱是浊流。”
“伏君所言甚是,事急从权,唐姬入宫,有助于陛下,纵使其父辈为浊流,又有何不可?世家名族中贪腐的也不在少数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当此危难之急,不宜苛求,因小害大。”
伏完哑口无言。关系到天子血脉,他不敢轻易阻拦。
荀彧接着说道:“陛下,臣窃以为,自光武皇帝推崇儒学,养士一百余年,珍惜名节的士人固不少,但矫枉过正的弊端也渐深,清流、浊流之分就是其一。这世上何尝有绝对的清,又何尝有绝对的浊?不过是标榜名声、互相吹捧罢了。党同伐异,互相攻击,党锢因此起焉。”
天子点头表示同意。他对党人其实没什么好感,袁绍就是党人领袖,可是他都干了些什么?伏完这句话说得不合时宜,他倒是不贪不腐,可是他有什么用?
见天子不反对,荀彧进一步建议道:“圣人之道,在乎中和。凡事过犹不及,清浊如是,文武如是,关东关西亦如是,此皆不得不除之积弊也。国难思良将,如今天下大乱,正是名将用命之时,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若一味排斥武人,排斥关西人,如何能中兴大汉?读《孝经》退敌吗?读书读至如此地步,难道是圣人所希望的?”
伏完面红耳赤,不敢再置一辞。荀彧不仅见识过人,对儒家经典同样熟悉,他根本说不过他。
天子却深表赞同。当此危难之际,只靠那些博通经典的书生是不行的,他们什么忙也帮不上,伏完就是典型,家传尚书四百年,又是尚公主的贵戚,危难之时却无一丝用处。要想平定天下,中兴大汉,要靠荀彧这样的读书人,要靠皇甫嵩那样的名将,要靠各种有实干才能的仁人志士,还抱着那些清流浊流、关东关西的迂腐观念只会自取灭亡。
天子欠身施礼。“令君高明,不愧为王佐之才,朕虽愚昧,敢请详言之。”
第606章 履霜坚冰至
天子一个王佐的评价,让伏完识相地闭上了嘴巴,荀彧得以畅所欲言。
他为天子提了一个详细的规划。
首先,追尊天子生母王美人为皇后,配孝灵皇帝文昭陵,召王美人的父兄入京,以昭告天下,当今天子乃是先帝血脉,解决名份上的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不解决这个问题,天下人就算想忠于朝廷也不知道真假,莫衰一是,难免产生混乱。
其次,颁布诏书,赦免牛辅、董越等人,任命牛辅为并州刺史,安抚其心,为我所用。再封韩遂、马腾为侯,征其子弟为郎,加以笼络控制。从两部西凉军中征调一部分精锐加入禁军,由车骑将军皇甫嵩统一指挥。皇甫嵩也是凉州人,战功卓著,威名赫赫,西凉军不敢造次。牛辅等人和韩遂、马腾互相牵制,再加上并州军从中制衡,只要操作得当,不要故意刺激他们,应该能缓解局势。
最后,消除文武偏见,大力提携年轻才俊,尤其是要提高武人的地位,其中最显著地就是曹操、吕布、张辽等人,将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加强训练,提高禁军的战斗力,保证长安的安全。同时征辟、提拔忠于朝廷的才俊,分布关中郡县,在长安周边进行屯田,尽快解决粮食供给的问题。
在稳定长安形势的同时,对山东州郡展开连横合纵:首先派使者出使关东,宣示诏书。但不能像上次一样把重点放在袁绍身上。袁绍当然是重点,但不能是唯一的重点。这次的重点是仍然对朝廷保持尊崇的州郡,比如幽州刺史刘虞、徐州刺史陶谦、豫州牧孙坚、扬州刺史陈温。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对朝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但他们至少还没有明的反对朝廷,有的还坚持进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朝廷的财政危机,而且可以利用他们牵制袁绍,让他不敢轻举妄动,至少不能威胁关中。
眼下最危险的就是袁绍,只要他不敢明言造反,朝廷就保留着一丝尊严,就还有机会。
刘虞、陶谦等人都好说,孙家父子不太好处理。孙坚是豫州刺史,但孙策还占着南阳,最近有消息传来,他正计划南下夺取江夏、南郡,有意并取豫荆二州。这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不阻止他,不仅会让其他人看到朝廷的虚弱,还会让孙家父子实力膨胀,就连袁绍都要略逊一筹,山东的平衡会被打破。
这个问题很棘手,让孙策让出豫州或者荆州,孙策肯定不会答应,但朝廷又必须让他们放弃一州,否则无法服众。荀彧提出了一个建议,改任孙策为会稽太守,由袁术之子袁耀出任荆州刺史。孙策名义上是继承袁术遗命,他不会明着反对袁耀接管荆州。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现,再由朝廷派一个合适的人选辅佐袁耀,先从名义上将荆州从孙家父子手中分离出去。如果这个计划不能实现,那就动用武力,由皇甫嵩率领由并凉精锐组成的大军出武关,迫使孙策放弃。
这个计划是荀彧整个方案中的重点,如果能降伏孙策,山东就没有独大的势力,朝廷就能从中斡旋,集结幽州、青州、徐州、豫州的人力物力围攻袁绍。如果不能降伏孙策,那就趁他羽翼未丰的时候铲除他。为了能让这个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就必须先安抚凉州人,使朝廷有可用之兵。如果不先解决凉州人的危险,草率出兵,最后的结果必然和上次一样半途而废。
这个计划和王允当初的两路夹击南阳相似,但荀彧的计划更扎实,步步为营,没有奢望毕全功于一役。
荀彧的计划很合天子的心意,虽然算不上什么万全之策,至少有成功的希望。
可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司徒王允如果不同意,怎么办?
荀彧最后提出一个建议:进王允为太傅,尊其爵位,让他养老。由杨彪任司徒。杨彪是袁术的姻亲,他出面操办此事,更方便与孙策协商,相信孙策不会一口拒绝。杨彪虽然只比王允小五岁,但他不像王允那么偏激,做事更有手段。弘农杨家也是唯一能与袁氏相抗衡的世家,他主政比王允更合适。
天子和伏完反复讨论,觉得可行,最后同意了。
……
王允抱着被子,斜倚在床上,耷拉着眼皮,一动不动,如泥胎木偶,只有花白的眉毛不时的抖动一下。
长子王盖、次子王景、三子王定和从子王晨、王凌五人跪在病榻前,已经跪了近半个时辰。
王盖在宫里为侍中,荀彧找到他,向他晓明利害,让他回家说服王允,接受朝廷的安排,免得闹得大家不愉快。王盖一个人没底气,拉着两个弟弟和从弟王晨、王凌一起来劝,但王允就是不肯松口,他们也是逼得没办法,只好长跪不起。
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们都很清楚这不是和王允商量,而是决定,不管王允同意不同意,天子都将要放弃王允,他有了一个更年轻的王佐之才——荀彧。虽然不知道荀彧究竟为天子出了什么主意,天子对荀彧的信任却是有目共睹。
更何况他们也清楚王允因为固执犯了多少错误。短短几个月,他就从力挽狂澜的功臣变成了面目可憎的独夫,别说吕布、曹操对他敬而远之,就连士孙瑞、宣璠等人都和他闹得不愉快,被罢免是迟早的事,只是缺一个人站出来发言,缺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
毕竟铲除董卓,王允是首功,谁也不想落下骂名。现在荀彧建议升王允为太傅,王景等人都可以因此入仕,已经是最好的结局。王允不答应,要死撑到底,不仅是拿自己的名声和生命做赌注,更是拿子侄的仕途做赌注,他们岂能没有怨言。跪了这么久,他们已经有些不耐烦,不时的挪一下身子。
外面传来一声轻咳,久不登门的士孙瑞缓缓走进来,见王盖五人跪了一圈,他叹了一口气,摆摆手,示意王盖五人退下。王盖五人如逢大赦,连连向士孙瑞拱手,鱼贯退了出去。
王允眉毛微颤,猛然睁开双眼,眼神凌厉。他哼了一声:“君荣久不登门,也来做说客?”
第607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
士孙瑞早有准备,不急不徐地坐在榻边,轻拍王允的手。王允骨瘦如柴,松驰的皮肤贴在骨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垂暮老人,可是他实际上才五十六岁,未到花甲之年。
“王公,你如此坚持,是为天下,是为国,还是为自己?”
“我为什么,你不知道吗?”
“正因为我知道,我才觉得你的坚持不可理解。”
“君荣此话何意?”
“你为什么不听听荀彧的计划,然后再作决定?形势至此,已成死局,总不能一直这样僵持下去。袁绍、公孙瓒僵持不下,孙氏父子却在豫州异军突起,周瑜南下,已经进入南郡,刘勋不过一庸人,根本不是孙策、周瑜的对手,今冬明春,江夏、南郡必为孙策所有,不能再等了。”
王允原本涨红的脸迅速又变得灰暗,眼神中的神采也消散得无影无踪。他派赵岐东行,目的就是希望袁绍西行勤王,总揽朝政。可是袁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了他的建议,迫使他不得收回成命,颜面尽失。
浚仪之战,朱儁疲态尽显,只能看着孙策与袁谭周旋。袁谭击退了孙策,占据了兖州。孙策也构建起北部防线,开始逐紧对豫州世家豪强施加压力,先是抄没了曹家,随即又抄没了蔡家,接下来还不知道要对谁家下手。他虽然年轻,却做事沉稳,手段高明,软硬兼施,让豫州世家不敢轻举妄动。假以时日,豫州未必不能被他控制。
袁绍没有看到这一点,他显然还没意识到他真正的对手是谁。公孙瓒侵扰冀州只是一个借口,他已经向赵岐表示愿意接受朝廷调解,袁绍应该趁此机会西进勤王,将朝政控制在手中,退而求其次也应该挥师南下,亲自攻击豫州,不给孙家父子立足的机会。
他正在丧失最好的机会,一旦孙策控制了荆州,他就有了立足之地,有了和袁绍对峙的资本。就算袁绍最后能击败孙家父子,也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荆州、豫州损失惨重,没有十几年恢复不了元气。
正如士孙瑞所说,现在的形势已经成了死局。袁绍对他的建议视若罔闻,一意孤行。他已经无计可施,看看荀彧的计划也未尝不可。
“你说吧,我也看看何伯求说的这位王佐之才究竟有什么妙计良策。”
士孙瑞忽视了王允口气中暗藏的敌意,不紧不慢地将荀彧的计划说了一遍。荀彧得到天子的允许之后,亲自赶到他家,将计划和盘托出,请求他的支持。士孙瑞对荀彧没有偏见,他与荀爽交情很好,之前就听荀爽说过荀彧,说他和荀攸、荀悦是荀家年轻人中的俊才。他也和何颙交情颇深,知道何颙对荀彧评价甚高。虽然荀彧的母亲是唐衡的女儿,但这最多算是白玉微瑕,不能掩盖荀彧自身的光芒。
士孙瑞是个有计谋的人,否则王允不会和他联手铲除董卓,但他听了荀彧的计划后还是叹为观止,自愧不如。荀彧这个计划布局天下,放眼长远,不急于一时,有相当的可行性。不仅将天子的道义优势放大到极点,而且力排众议,定都关中,将朝廷视为争霸天下的一方势力,有壮士断腕的魄力,更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更别说平等对待武人,对关东、关西人一视同仁了。
这正是很多读书人欠缺的务实态度,他们总觉得道义在手便可横行天下。士孙瑞是士人,但他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关西人,对关东人的自负不能认同,对关西人被无端压制也心有戚戚,总觉得有失公允。荀彧能够正视这个问题,并着手试图解决,很对他的心思,一下子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这就是他亲自来劝王允的原因。他曾是王允的得力助手,堪称至交,放眼天下,现在能劝得住王允的大概也只有他了,真正了解王允心思的人也非他莫属。
士孙瑞解说完荀彧的计划,也不催王允表态,而是耐心地等着。他知道王允只是固执,眼光还是有的,否则郭泰不会评他为王佐之才。现在两代王佐交接,心理上的排斥和敌意在所难免,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天下,为了苍生,为了儒门的未来,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
王允是党人,荀彧何尝不是党人,荀家可是汝颍有名的党人豪强,从荀淑起就与党人关系密切。
王允半天没有说话。他不喜欢荀彧,荀彧的计划也与他的计划不尽相同,但是他不能说荀彧的计划不好,他甚至觉得荀彧的计划是天才般的构想,而立之年就有这样的见识,不愧是何颙认定的王佐之才。
王允不知不觉的叹了一口气,神情黯淡。荀彧的计划和他的布局最大的区别就是尊王,荀彧放弃了袁绍,决定尊崇朝廷。可想而知,一旦荀彧掌权,朝廷就会将袁绍视为最大的敌人。也许是荀彧没有士孙瑞明说,也许是荀彧说了,但士孙瑞有所隐瞒,他们没有提如何应付袁绍,可是他一眼就看出,荀彧的这个计划中最大的对手不是孙家父子,而是袁绍。一旦孙家父子向朝廷称臣,下一步就是围攻袁绍。
这几乎是必然。孙家父子虽然表现抢眼,但他们的根基太薄了,没有像袁绍那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底气和实力,向朝廷称臣,将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到袁绍身上,伺机从中取利,应该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君荣,袁绍可是我们党人的希望。”王允几乎是在恳求。
士孙瑞淡淡地说道:“是的,我们都曾经这么想,荀彧又何尝不是?他是先去了邺城,再来的长安。他这样的俊秀从邺城来到长安。他与天子也不是一见如故,而是相处数月,又深谈数日之后才做的决定,你不觉得这已经能说明问题了吗?王公,我们都看错了,袁绍不是我们希望的明主,他欺骗了你,他欺骗了我们,欺骗了天下人。”
他顿了顿,又长叹一声:“王公,我最近常常梦见袁太傅,你觉得袁绍将来会如何对待此事?黄泉之下,我们如何面对袁太傅?为了袁绍,袁家数十口死于非命,我们真能问心无愧吗?”
王允紧紧地闭上了眼睛,脸色灰败,气息粗重如牛。过了半晌,他突然身体一挺,一口鲜血喷了出来,胸前一片殷红,触目惊心。
第608章 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