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帝国风云> 第626章 厚积薄发

第626章 厚积薄发

  从某种意义上讲,用来投掷原子弹的载具与原子弹有着同等的重要性。
  对中*队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主要就是,在原子弹诞生之前,中国空军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更重要的是,在研制原子弹的时候,其很多指标都以“超级空中霸王”的性能为准。
  也就是说,在原子弹诞生的时候,中*队就拥有投掷原子弹的载具。
  问题是,对其他国家来说,情况就并非如此了。
  显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虽然在研制核武器的进度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比中国晚了五年左右,即到一九五五年才制造出第一具核爆炸装置,而其第一枚实战型原子弹要到一九五七年才问世,但是相对于原子弹本身而言,德军更缺乏投掷原子弹的载具。
  要知道,“超级空中霸王”不在中*方的出口清单之内。
  大战期间,德军获得了两架“超级空中霸王”式轰炸机,其中一架是在轰炸美国本土的时候被击伤,被迫飞往德军控制的百慕大群岛迫降,因此保存得较为完好。利用这两架来自不易的超级轰炸机,德军启动了仿制工程,想通过逆向测绘制造出性能相当的轰炸机,而且也取得了成功。问题是,这是好几年之后的事情了,而且在德军仿制成功的时候,“超级空中霸王”已经不再是最先进的轰炸机了。
  也就是说,德军在研制原子弹的时候。还得同步研制原子弹的载具。
  显然,德军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轰炸机上。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有能力研制出先进的轰炸机,也就不会仿制“超级空中霸王”了。从技术层面上讲,研制一种先进轰炸机的难度不比建造一艘舰队航母低多少。事实上,随着技术发展,先进轰炸机的研制难度最终超过了航母。到二十世纪末,仅有两个国家能够制造战略轰炸机。而且只有中国能够制造出先进的战略轰炸机,而能建造航母的国家多达八个。
  造不出足够好的轰炸机,德军就这能寻找其他手段。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缺乏先进军事技术。要知道,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技术并不比中国差。只是各有所长而已。在某些领域,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拥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当时,德军把希望寄托在了一种全新的运载工具上,即弹道导弹。
  要知道,弹道导弹就诞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
  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技术,而且是唯一能够生产火箭发动机的国家。虽然美*方也研制过火箭发动机,但是在战败的时候,美军销毁了所有相关资料与设施。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弹道导弹是更加容易实现的原子弹载具。
  关键就是,弹道导弹本身对基础技术的要求比重型轰炸机低得多。要知道,在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能够研制生产战略轰炸机、而且只有中国空军大量装备了战略轰炸机的时候,有十多个国家能够研制与生产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甚至一些实力较弱的小国。也能够制造出弹道导弹。
  也许,这很难以理解。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的技术难度更高,但是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
  搞清楚一个问题,就能知道导弹与轰炸机的技术差距了。
  即便是性能最好的弹道导弹,也是一次性载具。只需要使用一次,因此对各个系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最长半个小时,最短只有几分钟。相比之下,轰炸机是需要反复使用的载具,因此对各个系统的要求高得多,其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要达到数千小时,甚至上万小时,还要在使用中进行数千次的启动,更需要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
  可以说,仅次一点就决定了两种武器系统的研制难度。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弹道导弹的相关技术领域已经有了较多的积累。
  由此可见,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载具上走了一条捷径。
  只不过,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一九五六年,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制造出第一枚实战型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制造出了第一枚能够以原子弹为弹头的弹道导弹,而且射程达到了一千五百公里,具备了有限的战略威慑能力。
  这就是,如果把这种导弹部署在高加索地区,刚好能够打到中国的极西部地区。
  可以说,为了获得战略打击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弹道导弹上花了大量的资源。
  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领域取得了短暂的优势。
  一九六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率先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枚运载火箭,把一枚质量为二十七公斤、安装了一部短波电台的人造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也由此拉开了太空时代。仅仅六年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又开创了一个第一,即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把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领域的优势,极大的刺激了中国。
  一九六三年,中国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当然,这是应急之作。这枚卫星的质量仅有八点六公斤,只安装了一部小型电台,持续工作时间不到八个小时,而且需要用专门的功率放大器才能收到其发出的信号。载人航天方面,中国只比德意志第二帝国晚了半年,即在一九六六年底,也把第一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
  在此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优势就不再明显了。
  比如,在一九六八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营建第一座空间站,而中国的第一座空间站在一九七零年就投入了使用,比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第一座空间站早了三个月,中国也首次在太空竞赛中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太空竞赛的大逆转发生在一九七二年。
  这一年,中国在进行了三次试验性质的登月宇航行动之后,终于迈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即把宇航员送上月球。虽然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登月行动安排在一九七三年,但是在中国宇航员成功登月后,德意志第二帝国放弃了登月计划,改为登陆火星。可惜的是,直到三十年之后,也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技术实力也不足以把宇航员送上火星。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核时代开始的年代里,只有中国海军对弹道导弹技术感兴趣,并且在该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
  甚至可以说,中国能在运载火箭领域赶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中国海军功不可没。
  这就是,中国海军在弹道导弹领域的巨大投入,为开发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只是,中国海军并不是中国航天工程的主要成员。
  原因就是,中国海军需要的是能够装到潜艇上的弹道导弹,而不是用来向太空发射卫星与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
  虽然这两种运载工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弹道导弹稍加改造就能成为运载火箭,而运载火箭只需要改变末端飞行轨迹就能成为弹道导弹,但是两者又有极为明显的区别,弹道导弹是武器,而运载火箭是工具。
  对中国海军来说,两者最大的区别在动力系统上。
  这就是,运载火箭大多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而海军在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要把弹道导弹装到潜艇上,并且具备水下发射能力,最好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而不是推比更大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当然,中国海军也投资研制过使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潜射弹道导弹,并且装备到了几艘潜艇上。只是,这只是临时应急措施,主要解决海军有无战略投送能力的问题,随后就把全部研究资源用在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上,并且由此拉开了长达数十年,分成了数代的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史。
  正是如此,世界上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潜艇与第一艘战略核潜艇都在中国诞生。
  一九五二年,中国海军将“双髻鲨”号大型远洋潜艇改造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主要就是,在潜艇指挥台围壳后面安装了两具用来储备弹道导弹的发射筒,只有当潜艇在海面上的时候才能发射。
  当然,这只是一艘试验性质的潜艇,主要就是验证能否把弹道导弹装到潜艇上,以及能否从潜艇上正常发射。
  随后的几年间,中国海军用“双髻鲨”号进行了数十次导弹发射试验。
  此后,中国海军还专门建造了一艘弹道导弹潜艇,把发射筒的位置由指挥台围壳转移到了耐压壳体内,而且数量增加到四具。
  只是,这些都不是中国海军理想中的战略打击平台。
  前期的积累,都是为了最后的大爆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