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帝国风云> 第44章 万不得已

第44章 万不得已

  枪声突然响起,易建朝跟三名突击手以最快的速度机动到了队列右侧,机枪手也随即跟了过来。
  政府军的行动比易建朝预料的要快得多。
  在侧面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继续逃跑显然不够现实了,已经到了不得不跟政府军交战的地步。
  虽然只有五个人,但是足够打一场小规模伏击战了。
  等到第一批政府军官兵全部进入了五名特种侦察兵形成的包围圈,易建朝才开火,紧接着其他人也投入了战斗。
  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王小刚手上那挺通用机枪。
  在特种侦察兵手里,使用两百发弹链供弹的tj-54型通用机枪绝对是件大杀器,能够轻而易举的收割八百米之内的生命体。
  有趣的是,tj-54与德军的mg-42型通用机枪很有渊源。
  早在一九四三年,也就是mg-42正式装备德军后不久,中国就引进了这种大战期间最出色的通用机枪,而且在让军队试用了之后立即发现,mg-42的性能超过了当时中**队使用的通用机枪。准确的说,在引进mg-42之前,中**队是没有通用机枪的,只有装备到营一级部队的重机枪,与下放到排一级部队的轻机枪,而这其中缺乏装备到连一级部队的通用机枪。
  按照大战中的一贯策略,中**方立即下令仿制了mg-42。
  当然,这是非常彻底的仿制,除了改成中**队标准的七点八毫米口径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有改动。
  这种被军队称之为“收割机”的通用机枪,伴随中**队经历了大战余下的岁月。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的十多家兵工厂生产了五十多万挺“收割机”,其总产量超过了德军的mg-42,成为大战期间产量最多的通用机枪。因为大量援助给盟国。“收割机”也是大战期间与mg-42并列装备国家最多的通用机枪。有趣的是,大战结束之后,部分“收割机”援助给了友好国家,而这些国家中,有不少是以德军的制式口径,即配备的是七点九二毫米枪弹,因此对“收割机”进行了改造。使其又变回到了mg-42的状态,甚至有百分之六十的零件能跟mg-42通用。最典型的就是土耳其。在接收的二万五千挺“收割机”之后,土军对其进行了彻底改造,使其能够使用由德军在大战期间提供的mg-42的零件,最终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通用机枪。
  事实上,大战后各国研制的通用机枪,都能见到mg-42的影子。
  关键就是,mg-42的设计太成功了。即便放在二十年后也不算落后,其很多设计都堪称经典。
  当然,mg-42总有落后的一天。
  相对而言,mg-42的最大问题就是更换枪管比较麻烦,在持续射击之后,很容易因为枪管过热而不得不停火。实战中,为了解决枪管过热的问题,很多副射手都会刻意多带上一个水壶,以便在需要的时候用水给枪管降温。在一些激烈的战斗中,机枪手甚至会直接往枪管上撒尿。
  更要命的是。受基本设计、特别是自动原理限制,这个缺点很难通过改进加以解决。
  事实上,所有仿制mg-42的通用机枪,都存在这个问题。
  战后,成为独立兵种的陆战队首先提出研制一种全新的通用机枪,以解决“收割机”上存在的问题。
  这也可以理解,陆战队对单兵火力的要求比陆军高得多。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往往是背水作战。需要很高的火力持续性,绝对不希望最重要的连级直射火力在战斗中中断。
  最初的时候,陆军对此没有太大的兴趣。
  不管怎么说。“收割机”的性能还算不错,而且装备数量巨大。加上陆军在战后的经费极为紧张,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研制新的通用机枪。相对而言,陆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步兵提供自动步枪。
  直到一九五三年,新式通用机枪的研制工作差不多结束的时候,陆军才加入进来。
  问题是,陆军与陆战队对通用机枪的性能有着不同的要求。陆军更重视通用机枪的有效射程,而且打算用通用机枪取代同口径的重机枪,因此要求通用机枪在三脚架状态、也就是当成重机枪使用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枪口动能,在一千米处的弹道性能也得足够好,这就需要采用专门的机枪弹,而且得对枪管等主要部件进行加固,以确保在使用重装药枪弹的时候有足够高的可靠性。
  相反,陆战队更重视通用机枪的便携性,对射程没有太高的要求,主要使用双脚架、也就是以轻机枪状态投入战斗。更重要的是,陆战队更重视火力持续性,并不刻意要求在一千米处有足够好的弹道性能,能压制住八百米内的目标就行了。如此一来,陆战队就只要求采用普通的步枪弹,而且要尽可能的减轻机枪的整体重量,在配备双脚架的时候,带两百发弹链的全重不得超过十二公斤。
  两种不同的要求,最终使陆军与陆战队分道扬镳。
  所幸的是,针对陆战队需求的研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满足陆战队需求的新式通用机枪在一九五三年底就完成了定型验收。接下来,由厂家提供的一百二十挺样枪接受了长达十个月的测试。
  显然,陆战队对这种新式通用机枪非常满意。
  在通过了军方测试之后,国防部就正式下达了订单,为陆战队订购了五千挺,并且按照新的命名规范,将其正式命名为tj-54式通用机枪,而首先装备tj-54的,就是陆战队的特种侦察兵部队。
  与“收割机”相比,tj-54的最大改进之处就是具备快速更换枪管的能力。
  在一名熟练的机枪手手上,只需要一只石棉手套与一个专用的扳手,在十五秒之内就能为tj-54更换枪管。
  当然,在实际使用中,部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在设计的时候过于追求轻量化,对各个部件的重量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采用的是普通枪管,即便设计有专门的散热巢,也没有能够解决枪管在连续射击后过热的问题。当环境温度在三十摄氏度以上的时候,只需要打掉一条弹链上的两百发子弹,就能让枪管烫得根本无法拿持。如果持续射击四百发子弹,就有可能导致炸膛。如果持续射击六百发子弹,枪管就会报废。
  要知道,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持续射击数百发子弹是很正常的事情。
  针对这个问题,陆战队特种侦察兵部队提出了换装重型枪管的建议,并且改进枪管散热巢的设计。
  这个建议,立即就得到了采纳,而且首批重枪管就交付给了特种侦察兵部队。
  虽然使用重型枪管,让tj-54的重量几乎增加了一公斤,即便不算弹药,重量也超过了十二公斤,但是对特种侦察兵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更重要的是,重型枪管能把通用机枪的火力持续性发挥得更加彻底。
  在实战中,特种侦察兵的机枪手,往往会一口气打光两百发子弹,然后立即换上一根新的弹链。在印度尼西亚的民族独立战争中,一名特种侦察兵的机枪手创造了在十分钟内不换枪管打光八百发子弹的记录。此外,特种侦察兵的机枪手还发现,如果准时更换枪管,而且对换下来的枪管进行正确的降温处理,只需要轮换着使用两根枪管,tj-54就能以每分钟发射六十发枪弹的速度持续开火数个小时。
  显然,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性能。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机枪手只会带一根备用枪管,因此只有两根枪管可用。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机枪进行自动射击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时候都是五发短点射或者是八发长点射,通用机枪的战斗射速很少超过每分钟一百五十发,而在大部分时候,其战斗射速只有每分钟六十发。
  tj-54的持续火力,要到二十多年后,中**队装备世界上第一种小口径班用机枪,才会被超越。在此之前,tj-54的持续火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不但超过了所有重机枪,也超过了所有轻机枪。
  也正是如此,特种侦察兵才对tj-54爱不释手。
  当然,在特种侦察兵部队里,tj-54主要被当做轻机枪使用。一般情况下,一支十二人的小队里,有两名机枪手,而且都配备tj-54型通用机枪,还有两名副射手,主要负责为机枪手携带弹药。如果有必要,还可以让小队里的两名专职突击手、以及正副队长帮助携带弹药。这样一来,一支小队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携带一千六百发机枪弹,而且最多能够携带二千四百发机枪弹。因为没有采用专用机枪弹,而是使用的普通步枪弹,所以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直接使用步枪的弹药。
  显然,特种侦察兵小队的直射火力极为强大。
  要知道,在陆军中,通用机枪是装备到连一级的机枪排里的,下放到排一级机枪班的只是轻机枪。
  只是,易建朝的小队里只有一名机枪手,另外一名机枪手还没有归队呢。
  所幸的是,对付差不多一个排的危地马拉政府军官兵,一挺通用机枪就足够了。(未完待续)rq!~!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