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帝国风云> 第237章 独树一帜

第237章 独树一帜

  受技术不足影响,德军在发展轰炸机的时候,采取了跟踪战略,即根据中国轰炸机的性能来确定新式轰炸机的性能指标。
  显然,采取跟踪发展战略的不仅仅是轰炸机。
  事实上,在冷战期间,德军在大部分军备项目上采取的都是跟踪战略,即便是战术航空兵的战斗机也不例外。
  要知道,在喷气式战斗机发展到第四代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与中国相比的差距就显得非常明显了。关键就是,在采取跟踪战略的时候,德军不可能掌握技术主动权,也就无法为新式武器装备确定技术标准,只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发展,从而在以新技术为根本的竞争中难以超越中国。
  当然,这并不表示德军在所有装备的研制工作中都采用了跟踪战略。
  事实上,在某些领域,德军就算没有领先优势,也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并没有跟随中国的步伐前进。
  只是,德军在大部分装备项目上采用的都是跟踪战略。
  当然,这两种发展方式在帝国海军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对而言,在冷战期间,中德军事力量中,实力对比最为悬殊的就是海军。
  问题是,即便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是典型的大陆型国家,而且处于被中国包围的尴尬境地之中,德军也需要一支海军,至少是一支能够在大洋上给中**队制造麻烦,最好是能够与中国海军抗衡的强大海军。
  当然,帝国海军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帝国的国力无法支持所有军兵种全面发展。
  说白了,帝国需要一支强大的陆军来控制欧洲大陆。需要一支强大的空军在未来战争中支持陆军作战、以及对中国构成战略威胁,而帝国的国力并没有强大到在支持建立起强大的陆军与空军之后。还能够打造出一支能够与中国海军匹敌的强大海军,因此帝国就必须在国防建设上有所取舍。
  大战结束之后,受现实局面影响,特别是英国加入了以中国为首的同盟集团,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得不暂时放弃海军。
  当然,关键还是,在进行战后重建的同时,帝国无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
  整个五零年代,帝国海军一直在吃老本。即以维系在大战期间建立起来的舰队,并且保证舰队正常运作为主。
  在这十年间,帝国海军唯一的投资就是发展核潜艇。
  有趣的是,这也与中国海军有关。
  这就是。中国海军在战后率先建造了核潜艇。而且立即认识到了核潜艇的价值,随后开始大力发展核潜艇。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认识到了核潜艇的重大价值。
  当然。对帝国海军来说,核潜艇不仅仅是一种更加有效的破交武器,也是一种可靠的战略威胁力量。
  这就是,战略核潜艇在国家核战略中拥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要知道,在冷战结束之前,战略核潜艇在中德双放的三位一体核战略中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凭借强大的生存能力。战略核潜艇获得了双方的高度重视。
  当然,帝国海军也有发展潜艇的传统。
  别忘了。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潜艇部队是作战最为勇猛的部队,而且为击败敌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在潜艇领域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因为同时起步,而且中国当时拥有的潜艇并不算先进,在与潜艇有关的技术上也不比德意志第二帝国好多少,所以在这场竞赛中,德意志第二帝国反而拥有先发优势,只是这个优势没有能够保持下去。
  事实上,凭借较为雄厚的优势,帝国海军在发展潜艇的时候走上了一条与中国海军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帝国海军的潜艇更注重生存能力。
  显然,这种发展方式与帝国海军潜艇部队在大战期间的惨重损失有很大关系。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帝国海军潜艇兵是大战期间作战损失最大的兵种,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潜艇兵在战争中阵亡。与之相比,其他部队的伤亡比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比如轰炸机部队的阵亡率只有百分之十二,装甲部队为百分之十七,水面舰队为百分之十四,即便是以高风险著称的空降兵也只有百分之二十七。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在战后才格外重视潜艇的生存能力。
  为此,帝国海军率先建造了双层壳体潜艇,而且一直维持到冷战结束,而帝国潜艇的储备浮力也因此高达百分之三十。与之相比,中国海军建造的潜艇以单壳体结构为主,大部分潜艇的储备浮力都在百分之十五以内。
  除了重视生存能力,帝国海军的潜艇还更加重视攻击能力。
  这一点,在武器系统所占比重中就看得出来。
  帝国海军在冷战时期建造的最后一级攻击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一万一千六百吨,能够携带四十二条鱼雷,而中国海军在冷战期间建造的最后一级攻击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九千四百吨,却只配备了二十八条鱼雷。前者武器系统所占的比重为百分之一十一,而后者仅有百分之八。
  当然,最极端的表现是德军建造了巡航导弹核潜艇。
  冷战期间,德军总共建造了五级、四十八艘巡航导弹核潜艇,最后一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高达二万一千吨,主要武器是二十枚射程高达六百公里的重型反舰导弹,此外还能携带三十六条鱼雷。
  当然,德军建造巡航导弹核潜艇,主要是为了对付中国海军的超级航母。
  说白了,这些配备重达数十吨的反舰导弹的核潜艇,其存在的价值就是用反舰导弹去打击中国海军的超级航母。
  显然,中国海军没有这样的作战需求,也就没有建造巡航导弹核潜艇。
  此外,受国土面积狭小影响,德军的战略核潜艇在其战略打击系统中拥有极高的地位。
  冷战期间,德军总共建造了七级、一百二十二艘战略核潜艇。即便在冷战结束时,德军都拥有四个级别的六十四艘战略核潜艇,总共配备了近千枚潜射弹道导弹,拥有差不多三千枚核弹头。
  要知道,在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只有两个级别的三十八艘战略核潜艇,潜射弹道导弹的数量不到七百枚。当然,得益于更加先进的潜射弹道导弹,中国海军战略核潜艇携带的核弹头多达五千枚。
  可以说,在帝国海军中,真正出彩的就是潜艇。
  从某种意义上讲,潜艇是帝国海军在冷战期间的绝对主力。
  为了获得最前进的潜艇,帝国海军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一点,在绰号“枪乌贼”的核潜艇上体现得极为明显。
  这是世界上唯一用钛合金制造耐压壳体的攻击核潜艇,也是世界上航行速度最快的攻击核潜艇。该级首艇在一九七六年建成之后,创造了很多纪录,而且几项纪录直到冷战结束都没有被打破,比如五十二节的潜航速度、一千二百米的潜深纪录、一千公里闭合航线的潜航速度纪录等等。
  在短短五年之内,帝国海军总共建造了六艘这样的潜艇。
  只是,因为大量使用钛合金,“枪乌贼”级潜艇的造价高得离谱,甚至相当于同时期等重黄金的市场价。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匪夷所思的性能,德军在“枪乌贼”级潜艇上采用了很多当时根本就没有成熟的技术,比如液态金属反应堆。结果就是,“枪乌贼”级潜艇在服役之后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六艘潜艇的平均服役时间还不到十五年,最后一艘在一九九四年退役。
  帝国海军以潜艇为重的发展战略,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经济与政治上的原因。
  主要就是,在与海军有关的技术中,帝国海军在潜艇技术上的优势较为明显,而且与中国的差距最小。更重要的是,打造一支潜艇部队的花费最小,仅相当于建造水面舰队的十分之一。在政治上,则关系到了帝国在冷战时期的基本战略,即以全面核报复为核心的国家生存战略。
  事实上,在战后的二十多年内,帝国海军压根就没有发展过水面舰队。
  说白了,在全面核战争的威胁下,让很多人都认为水面战舰失去了存在价值,在战争中将成为敌国核武器的理想打击对象,而在核战争中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发挥价值的只有更加隐蔽的潜艇。
  要知道,这种思潮在中国海军中也出现过,而且差点成为中国海军的主流思想。
  显然,对于无法跟中国进行造舰比赛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战舰无用论”的出现迎合了其基本国情。
  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自废武功,在二十多年里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帝国海军猛然认识到,核战争根本打不起来,而以代言人为主的常规战争成为主流,海军在常规战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时,已经丧失了追上中国海军的机会。
  与潜艇相比,帝国海军的水面战舰根本就不值一提。rq
  ,请收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