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妾无良> 第174节

第174节

  蚊子虽小也是肉呀,于是杠子街生意又一枝独秀了。
  八角街掌柜说哎这可不地道啊,这可是不正当竞争啊。他也跟着涨。
  于是生意再平分秋色。
  杠子街这边说切,你干嘛呢,老跟着学有意思嘛,咱再涨十文。
  八角街掌柜也恼了,涨价是吧,就你会是吧,他还涨十文哪。
  两家就这么杠上了,你来我往的,涨价不停歇啊。今天你十文,明天我涨十文。乖乖的,没多久,这米价已经从高出一成两成,直奔三成去了。
  燕南越小兴奋,“当初你就说两家店要一明一暗,方便抬价或压价时互为援手,原来你早就备着现在这情形了?”
  武梁好想翻眼啊。有明有暗那只是她的习惯,做生意她不喜欢被人看透。再说抬价压价是商场上惯有的事,她只是有备无患罢了。哪里是当初就备好了现在用的,她有那么神么?
  再说咱一家涨价有什么意思,咱得把别人拉下水来一起涨啊,然后咱才能借机上岸啊。
  ···
  京城,定北侯府。
  程向腾坐在案前,一封封看着手里的信笺,一封封的做着回复。只是看到手上这封时,眉头打成了结。
  每每蜀地传来的消息,总是让他皱眉。
  不让程烈带那么多人,他偏不听,非偷摸的带了那么多人去,好像别人都是瞎子,他只需让兵丁们换了衣裳人家就看不出来似的。
  关于这件事,程向腾想来想去不好隐瞒,便先行禀了太后,求太后周全。太后也是大怒,骂程烈大胆,骂程向腾管束不力,骂他们不知为百官表率。
  不过骂过之后也替他开脱,对圣上说是她怕程烈有个闪失,嘱他暗中多带些人去的。算是将他这件事儿过了明路。
  但是,带的人多就是个大隐患。
  他自己有人手,就不愿跟当地官吏好好合作,倘若有事儿,人家也不会尽心帮他。
  他自己有了强劲战斗力,便会得陇望蜀想立军功。
  这事儿程向腾早有猜测,从知道他带那么多人去后,从他不肯去产粮的锦城而驻扎在最方便出蜀的茂阳,从他不好好收粮却在那里鼓捣价格磨蹭时间,程向腾就知道,他在等机会,等能上战场去插一脚的机会。
  他是西北军人,去往西南本来不妥,还想往西南军中去插一脚立战功,哪有那么容易。
  可是如果筹谋得当,既征粮顺利又“顺便”立些战功,也不是不可为的。比如假装运粮途中被抢,于是追着匪踪而去最后追回粮草拿下一股匪贼什么的,多么顺理成章。
  但程烈却没有用什么法子,倒也日日着人去查探,好像等着天上真掉下一队匪兵给他灭似的。
  而收粮,他又是怎么收的?
  就算要压粮价,要么就该想法让商人们自己去压,他背后使劲儿就好。要么就理直气壮标出价码去,他是堂堂钦差,代表的是朝廷,谁有意见都得保留。
  ——可他哪样都不做,不但有权不用,还大刀金马地亲自去折腾价格。办公差结私怨,也不怕背负上蜀地百姓的骂名,不是傻么?并且,跟生意人斗心眼有用么?生意人会缺心眼子吗?
  看看他跟人玩心眼儿的结果,信上说:已征粮,零。
  这些还是前些天的消息。
  而最近的一封,更是让程向腾想叹息。
  这个程烈,怎能如此轻率,不知道太容易得来的线报不可轻信吗?竟然就那么急吼吼地往榆城去了。
  领了圣命去征粮的,真的要把本份的职责抛一边儿吗?他可知道,京里不久前又收到了邓隐宸的催粮折子?
  随着催粮折子一起的,还有一封发现逆王混迹某城池内的表奏,因而求旨讨要该城池的兵权。榆城?离榆城且远着呢。
  这一趟,本就是让程烈去锻炼的。虽然程向腾给他安排了不少人在身边,但程烈带了那么多自己人,显然也不会听他这边人的。可无论如何,该提醒还是要提醒的。
  程向腾略略凝眉,提笔,将西南催粮的事写上,告诫程烈要以完成圣命为先。另外,告诉他逆王根本不在榆城,让他别白费功夫了。
  折好,收进信封,再处理下一封。
  竟然还是来自蜀地的,还挺厚的样子。
  程向腾疑惑地打开,从头到尾看完,不由气得笑了。
  好嘛,刚一个贪功的,这又一个贪财的。他家的小财迷竟然跑蜀地做粮贩子去了。
  嘿哟,原来程烈是被她忽悠跑的。
  然后她趁着钦差不在,在那儿欢腾地鼓捣着粮价。
  种种言行,信上写得算是详细。
  程向腾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随着那文字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摇头,一会儿又失笑。
  忽然又有些同情程烈。遇上的是她,他小子能讨到什么便宜?
  这种信心程向腾足够多,话说放她跟陶远逸那种老道奸商同去,他也相信她不会吃亏呢,何况程烈这小子。
  挡她财路,这不就被拨弄得团团直转了吗?
  将信反复看了几遍,信上只是记录实情,也并没能说明武梁那般抬价是何用意。
  所以,需不需要帮她呢?
  程向腾思忖了一会儿,既然她费心将程烈弄出去,那就让他在外多呆些天吧。至于军粮,当他不知道那边又占了匪军一个山头端了人家一处粮仓吗?
  程向腾将刚刚写好的书信拆开毁去,重新写了一封。
  言简意赅一句话:得报,逆王藏匿彭州。
  让那小子往东边再跑跑吧,彭州好歹比榆城更偏远也更安全些,没有流寇出没。反正也不好好收粮,就当他去游玩一趟了。
  又看了一遍关于小财迷的信,程向腾提笔回复,一样的廖廖数字:密切观注,确保安全。
  想了想仍不放心,蜀地人还是凶悍的,别惹上什么暴力分子才好。还有程烈,这小子万一回头发现上当,别恼羞成怒胡来起来。
  想了想叫程行,“去查一下,看看锦城的郡守是谁。”
  ···
  锦城。
  粮价一天一变涨得欢实,两家粮铺收粮收得热火朝天,粮商们看得目瞪口呆。
  京城来的几位,难得不同行怨家了,几番聚在一起嘀嘀咕咕,也没弄明白武梁他们这番,算咋回事儿啊。
  噢,这两家店都属武梁名下这事儿,在业内还真不是秘密,至少京城来的这几位掌柜的是都知道了。
  他们有跟燕南越当初一样的疑惑,“你这想糊弄谁呢,你自己把价抬那么高,然后自己用高价真金白银的收粮食进来,图啥呢?”
  图啥呢?快来让咱告诉你呗。
  武梁当然很想跟人说道说道为啥抬价,当然她不好自己去找这些人,一来上门做说客反而容易引人警惕,再者万一到时人家觉出上当,愤而追杀她呢。
  她得等着他们自己打听自己悟去,或者自己上门来找她。
  果然,这天王丁卫三位老板就一起来了,对武梁是各种谄媚拍马,然后才入正题。
  “旁的不说,就看来咱都京城来的份上,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哪,您给透露一点儿呗,这般抬价怎么个说法?”三位老板神态殷切。
  武梁也挺客气,“不瞒三位老板说,我也寻思着该打声招呼的,可又怕事有万一,到时再落老板们埋怨,所以不敢开口啊。”
  三位老板一看武梁这么好说话,笑得越发如亲人般的了,“姜老板尽管说尽管说,我等自然只有感激,哪有埋怨的道理。”
  既然如此,那便说了啊。
  很简单嘛,这价格,是很应该抬的,因为市价越高,就赚的越多嘛。咱手里那么多粮食,咱不抬价还等什么呢?
  这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如果一石大米价格一两银子的话,给你提三成,则一石大米能赚三百文。但如果一石大米的价格是二两银子的话,那就是六百文。你想一石赚三百文还是六百文?
  可问题是,钦差大人会按市场价格收粮吗?
  这个武梁当然不给打包票,“这就是我说的万一了。做生意嘛,哪能没有个万一的风险在呢?百分百赚钱的买卖,那岂不人人都做得?凭什么是你我赚钱呀。”
  三个老板连说那是那是,一脸赞同。
  当然实际上人家也就听听,不管她向哪个方向引导,人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武梁也不多劝,反而道:“看在都是京城来的份上,几位老板要想收手走人,手里货我可以接,不过价格得给我预留些赚头,还有银子,得等一个月后,啊不,宽限些两个月后归还。说实话,我几十万两银子都换了粮食,现在手头现银不多了。”
  几个老板互相看看,齐齐点头微笑,“可以考虑,可以考虑。”
  心里却记下了重点:这意思,基本上一个月,最多两个月,就能出货赚钱?
  “或者哪位老板准备走人,能将手头银子借我些,让我周转两个月。两个月后,我按每万两给付千两利息偿还如何?”
  几位老板还是笑眯眯,“可以商量,可以商量。”
  心里再记下一个重点:借银子给一成的利,也就是说,她以现在的价格,甚至继续在涨的更高的价格收粮,还能赚上至少一成以上?
  丁老板做为腰最粗的老板,干脆直接拉起了关系,“妹子呀,你给咱几个说句真话吧,是不是京里传来什么确信儿了?上面真说了会按市价的三成收粮?”
  他们也都纷纷往京城去信儿打探啊,可没听说圣上会这么打压粮价,也更没听说圣上会那么高价收购啊。
  武梁摇头,表示没这回事儿。脸上却笑笑的,一副心情很好的样子。让人不知道是真没这回事儿呢,还是事关上面她不好说或者不愿说呢。
  “不过大伙儿想一想,现在是什么时候。朝廷缺粮,匪军也那么多人马要养呢,他们就不缺?要知道匪军可并不只是抢啊,他们也有的是银子。到时候朝廷价格若低了,匪军可就有孔子钻了。反正到时候人家衣服一换,怀揣银子过来问价,咱们可不认识那是匪军不匪军的,谁能不卖呢。落真这样,朝廷也不想的吧。”
  几位老板都点头附和着是啊是啊。
  然后心里继续抓重点:原来还有这么条路,如果朝廷价低,就囤着卖给匪军去?
  他们才不信坐等匪军变装上门这样的事儿,所以寻思的是,怎么和匪军接上头呢,匪军又给价几何呢?是不是比朝廷给价高出许多?
  这么一想就想到了西南那边征粮来了。朝廷是高出市价三成征的粮,但高出三成还是强制征收的,就是带兵抢大户嘛。
  为什么高出三成还不麻溜卖掉,还等着朝廷抢呢?莫非就是因为匪军给出的价更高?
  那到底是多少呢?
  有人便难免想得有点儿多。
  总之最后都表示听君一席话,真真受益良多啊,咱们要多聚多交流啊……然后就各自回去磨唧去了。
  只是时间不等人呀,如今价格已经被抬那么高了,你价格底肯定收不到,只能要么收手走人,要么就得高价跟上啊。
  这些大老板们,跑到蜀地来干嘛的,赚钱啊。并且听到朝廷消息后跑过来的这些个,一个个那都是些投机商!
  都担心程烈会对他们动武力了,都仍然忑忑着观望着,但就是不肯撤退。可见投机的心理有多盛。
  当然,富贵险中求嘛,身为投机分子,胆儿太小可怎么成。
  武梁都那般胆大了,何况人家都是大老板,腰更粗。不象武梁这种借鸡生蛋没什么身家资本的。
  她敢,他们更敢呢。
  只要跟紧了她,她出货时他们也出,那就行了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