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3节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3节

  不过,段夫子时常压着津哥儿的速度,叫他把节奏放慢下来,哪怕是把时间留出来,出去走走,出去看看,这样,所学的东西,才能看得更通透。
  林氏与沈姨娘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林氏抓大,沈姨娘抓小,整个府邸大事小事就都不跑空。
  将军府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兰姐儿怀胎数月了,正静养着,司徒旸信守承诺,被父亲送去练武了。老太太和林氏,偷偷给兰姐儿送了好些人进去,守着她,就怕司徒旸不在,兰姐儿的婆母会使甚么阴险手段。
  ……
  裴少淮九岁,既,裴秉元进入国子监已满三年,进入最后一年。
  裴秉元学问本身是不差的,只是乡试中,总差了些火候罢了。是以,这三年里,他从广业堂,到诚信堂,再到率性堂,每一阶段,上百次的考核,他均顺利通过。
  今年,他只需再积满八分,即可从国子监毕业,出去为官。
  十五这日,裴秉元休沐回家。
  裴老爷子关心问道:“你还有数月便可离开国子监了,朝廷的官位表可曾发下来?对于留京,你可有把握?”
  虽只是小小八品官,可若想找个好的,留在京都里,还需要走些门道。
  老爷子继续道:“徐大人交往广,门路多,是不是该同他说一声,替你参谋参谋?”迟疑了片刻,又道,“你叔父那边,本都是一家人,要不……”
  “父亲就莫操这份心了。”裴秉元听到“叔父”二字,打断了老爷子的话,又道,“官位表早几日已经发下来了,孩儿也已选好,只待休沐之后,便报上去。”
  自打一对儿子在尚书府不受待见以后,裴秉元就极不愿意提及尚书府。
  听到此话,老太太和林氏都看了过来,问道:“是何职务?”
  “一个从七品的官职。”
  众人先是一喜,可半晌,眼光又黯淡下来——本应八品,却提了七品,若是个好地方,又岂会轻易而得?
  第22章
  家人已经猜到了大半。
  “元儿,你要选那外派官职?”老太太直盯盯看着裴秉元,颤颤问道。
  即便是外派,寻常亦只能任八品县丞,岂会有从七品的官职?可料见,这外派的地方,非同寻常。
  裴秉元轻轻颔首。
  大厅之内,二老沉默,林氏张张嘴又停住了,只低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说不出话来。裴家有爵位在身,又可承袭,在家人们看来,裴秉元留在京都,从各部各寺谋个小职,体面又正经,是最好不过的。
  谁曾想,他会打外派的念头呢?
  家人又知,莫看裴秉元平日里虽是个温和、鲜有生怒的,但拿主意却是十分犟,轻易劝不动他。他今日既然提了,就说明,他早有这样的念头,深思过了。
  既然劝不动,倒不如问清楚是个甚么情况,裴老爷子问道:“官居何处,是何职务?”
  裴秉元见绕不开,只得如实道:“京都三百里外,东阳府玉冲县,任知县一职。”
  众人一凛,老太太顿时生泪,抹泪劝道:“元儿,趁还未上报朝廷,早打消这个念头罢……那样荒苦的地方,哪里是你能挨得住的?咱们就待着这府上,消停过日子,不去当官也没甚么。”
  京都城里,谁人不知,去岁,东阳府湧水决堤,那玉冲县正正就在决堤口下,淹成了一片汪洋。听闻,大水退去后,这玉冲县正中间,硬生生冲出了一条新河,蜿蜒向东。
  虽洪灾已过,但从前修建的种种,或被河沙掩埋了,或被河水冲倒了,玉冲县如今一片荒凉。还留在玉冲县的百姓,多是无可去处的流民,只能重垦故土。
  去这样一个地方当官,与开荒也并无甚么不同了。无怪朝廷提高了一级官衔,授命知县。
  唯一的长处是,这玉冲县位处中原之地,距离京都城不算太远,车马数日即可抵达。
  裴老爷子也劝道:“咱们这样的人家,实在不必为了这七品官级,去吃那样的苦头。”
  裴秉元摇摇头,道:“孩儿已经下了决心了。”目光毅毅,唯不敢抬头去看妻子。
  又道:“爹娘也省得,孩儿为的不是荣华。”
  “那你为的是甚么?”老太太追问道,见劝不住,不知是恼了还是急了,声音陡然重了几分,道,“甚么值得你抛家弃子,不顾妻母,非要去那荒糟之地……若是有个三长两短……”老太太没敢说出不吉利的话,只得含泪咽了下去。
  裴秉元无言以对。
  三年国子监,尚能初一十五休沐归家,有甚么急事,一两个时辰也能赶回来。真去了玉冲县,官职在身,有所不便,恐怕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几回。
  裴秉元终是开口了,道:“为了争口气。”
  从一路科考,到进入国子监,再到毕业为官,这一路,裴秉元的情绪敏感而复杂。
  裴少淮已经开始读书,迈出了科考的第一步,他理解父亲——年已四十,不惑之年,多年来,一直看着身边人在前面领跑,如今终于到他开跑了,岂能忍得住不放手一搏?
  争的就是这口气。
  至于妻儿老小,兴许是他心头的羁绊,但并拦不住他。
  对于这样的父亲,裴少淮并不好评价甚么,可以夸赞他有上进心,扑得下身子去吃苦,也可以怨他“甩手掌柜”,抛开家室,管顾不到。在这世道里,兴许裴秉元这样的,才是常态。
  ……
  夜里,裴秉元回到林氏房里。
  他见妻子只顾着替他掇拾明日要穿的学服,不声不响,主动道:“世珍,你若是怨我,想哭便哭出来罢,总比闷在心里不同我说话好。”
  林氏顿住了,手里的衣裳落到地上,下一瞬,再也绷不住,扑在丈夫怀里,靠在他肩上呜呜哭出声来。
  “这些年,你把这个家料理得这么好,产业生意撑起来了,英儿懂事,淮儿聪慧,都是你的功劳。”裴秉元轻拍林氏后背,哄道,“往后几年,又要辛苦你一个人操劳了,都是为夫自私,不能陪伴在你身边。”
  玉冲县那样荒凉之地,裴秉元岂忍心把妻儿带上,叫他们一起受苦。
  林氏推了一把裴秉元,嗔道:“我哪是为了这个。”
  又道:“官人身子单薄,去了那样的地方,身边没个贴心照料的,岂能叫我不担忧不牵挂?我怕的,是你太过辛劳。”
  “我省的夫人关心我。”裴秉元道,“我想好了,等到要去的时候,希望夫人松松口,把老周一家让我带着,他同他的三个儿子,都是能干事的,我用着能少操心。”
  林氏既哭着,又被裴秉元逗笑了,真是哭笑不得,道:“官人少在这里编排我,说得我是个母夜叉,甚么事都要管着你一样……你是这个家的爷们儿,还不是你想带谁就带谁走,我哪管得住你。”
  林氏心里虽还是堵得慌,但裴秉元的态度,算是给了她些许安慰。
  二人调蜜了好一会儿。
  林氏嗤道:“早知晓官人这一把年纪了,还要出去到处闯荡,是个这么不消停的,我就……”
  “夫人就如何?”
  “我就不嫁与你了。”
  “那为夫自然是不肯的……再说,为夫怎就一把年纪了?”裴秉元果真不消停、不安分起来。
  ……
  裴秉元选择外派官职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只等几个月后,国子监毕业,朝廷下旨,他便会奔赴玉冲县任职。
  ……
  下个月十九是段夫子的五十生辰,徐家准备替他操办一场,淮哥儿、津哥儿作为夫子的学生,自然要备上一份礼。
  这日散学后,回府路上,裴少淮提醒弟弟道:“下个月夫子的生辰,津弟莫忘了。”
  “嗯嗯,我打算去玉铺子看看是否有合适的物件,或是找人雕磨一个。”津哥儿应道,又问,“大兄打算送些甚么,想好了吗?”
  这反叫裴少淮为难了,他如实道:“你已经有了主意,可我还未想好,今日回去再想想罢。”
  回到院里,裴少淮与母亲谈起夫子生辰一事,林氏第一反应,亦是送一块好玉。
  白玉无瑕,温润如水,读书人送玉珏,自然是不会出错的。
  裴少淮相信,母亲必定能替他寻到一块不错的玉料,再雇以巧匠雕磨……只是,津弟已然决定送玉了,他这个当大兄的,明知如此,还要再送玉,恐怕不妥。届时,玉料好坏一相比,工匠技法有高低,只会伤了兄弟二人的和气。
  裴少淮摇摇头,道:“津弟已经送玉了,我还是送个别的物件好一些。”
  林氏又想起家里收藏的那块洮河砚,不过很快,她自己否决了,道:“本就是莲姐儿从徐家送来的,如今送过去,叫她知晓了,指定不高兴,还是留着你用好。”
  段夫子所坐的轮椅,已经有些旧了,虽是极好的木工,但两个木轮打造得太生硬,推动起来时有吃劲。裴少淮早注意到了,上个月,他照着前世的思维,重新替夫子设计了一把轮椅,打算用上好的梨木来打造,更贴合体态,可灵巧使劲。
  图送去匠房已有半月,如今初成雏形。
  这本是裴少淮的选择之一,可也被他否决了——生辰上送轮椅这样敏感的物件,万一惹得夫子念及往事,触及心头伤,反倒不美。
  这新轮椅,还是挑个时当的时机,再给夫子送去的好。
  既是送礼,心意只是一方面,亦要投其所好。裴少淮跟在夫子身旁学习数年,知晓夫子还有一个喜好——收藏大家画作。
  当朝许多作画大家里,段夫子最喜欢的一位,当属京都郊外芒山观里的吴老道,技法细腻,用色大胆,最善静中取动。
  只是,这老道亦是个脾气古怪的小老头,正是为了避着世人,才入观为道的,若想得他的画作,只能凭一个“缘”字。
  金钱权贵皆无所用。
  裴少淮决定去试上一试。
  ……
  芒山观筑在半山上,爬上去一趟,并不容易。裴少淮休沐两日,爬了三回,幸得以见到了吴老道。
  他知晓吴老道的规矩,所以不敢入观打搅,也没有催着小道士前去通报,而是守在道观门口,盘坐在石板上,边等边背诵书文。
  这日,吴老道提着竹篓长竿要去钓鱼,故此,见了裴少淮。
  吴老道出来就道:“你这小童,要读书上别处去,在我门口守了两日,你想做些甚么?”
  “给先生添扰了。”裴少淮规规矩矩作揖致歉,述明来意,道:“小子早闻先生大名,是来求画的。”
  吴老道笑了,见他年纪小,觉得有趣,道:“来向我求画的人多了,却鲜有人能带走寸墨,我瞧你有趣,想听你说说,缘何求墨?”
  裴少淮如实道:“小子的老师过生辰,小子替老师求画。”
  “原来又是一个拿我画作去巴结他人的,好没意思。”吴老道一下子没了兴致,提起渔具顺着台阶往下走,边走边道,“我看你年岁小,不同你计较,你早回去罢。”
  拒绝了裴少淮。
  “老师说过,先生的《采荷》,妙不在荷,亦不再那半舟,而在仓皇而出的河鹭。”裴少淮在老道身后道,“老师是真的喜欢先生的画。”
  吴老道往下走的脚步停住了,显然,这句话说进他心里了,反问道:“他是个懂画的,既如此,他为何不亲自来求画?”
  裴少淮娓娓而道,说明了夫子的不便,最后道:“夫子于我有蒙教之恩,小子心切,故此莽莽来了,还望先生体谅。”
  “你可知,我画得最多的,是险山奇木。”
  “小子知晓。”
  吴道子问:“你的老师既是因山而疾,缘何还要求山图。”
  裴少淮应道:“夫子言,错不在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