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节
没了初见时贫病交加的窘迫,现在的向前说话做事,都带了从容,浑身散发出让人不自觉信任的舒服感觉,仿佛天生的带着亲和力。每个人的气质都不同,但像向前这样的气质,如果不做商人,杨梅都觉得亏得慌,这也正是她在‘闻湘悦’的后厨见到他时就觉得那个岗位不适合他的原因所在。
杨梅除了感慨乘车条件实在太差,她也没有什么好感慨的,钟修文和向前两个人却是谈古论今,忆苦思甜,谈得很是投入,感叹着国家的变化之大,发展之迅速。
这样的话题在火车上相当的能引起共鸣,不大的功夫,这两人的身边就聚拢了另两名参与者。
他们也是从湘省的火车站上的车,目的地也是金华。相逢即是缘,能同乘一列火车且起始点相同的更是缘中有缘。钟修文、向前很快与他们打成一片。
杨梅却是目不转睛,近乎失礼的盯着人家看,这可就是浙江商人啊!而且还是最正宗的义乌商人,靠鸡毛换糖起的家。
说到义乌的批发市场,就万万不能绕开‘鸡毛换糖’这个典故。
正文 第321章晕船
“百样生意挑两肩,一副糖担十八变;翻山过岭到处走,混过日子好过年。”这是旧时浙江义乌鸡毛换糖人独特而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曾广为流传。
义乌鸡毛换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早时换糖人外出所带货物一般只是本地所产的红糖,及用红糖加工的各种糖粒糖块,换取鸡毛,再将所交换来的上好的羽毛加工成鸡毛掸子后出售,余下的边角料则用来做肥料。正是靠着这样聚少成多的方式一点一点的积累财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糖担里逐渐增加了针线、发夹、手帕、头巾之类的货物,改变了单一的鸡毛换糖经营方式,增售日用小商品,并逐渐以此为主业。
换糖人应时而变、与时俱进,开始转变经营策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换糖人专做长途贩运生意,逐渐也由此形成了一只小商品采购大军。同时,其中部分心灵手巧的人开始自己摸索加工一些小商品,在集市上卖给外出的换糖人或者消费者,于是,一个自发的小商品市场悄然形成,这就是今后要享誉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城的前身。
杨梅他们这次要去的,就正好是这个自发形成的小商品市场。
从偶然同路的易富、易强两兄弟的口中,杨梅得知这个市场已经由自发过渡到了政府接管。这时候的义乌,还只是一个县级城市,由县政府接管的市场位于县城湖清门附近,被称为‘湖清门市场’。
有了管理的市场与散漫的野生状态完全不同,虽然都是露天,但已经在铺设了水泥板的地面上,整齐的划分出了七百多个固定的摊位,这批拿了营业执照的合法商户们,正是靠着正规化的管理与经营,让市场健康有序的成长着。
杨梅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很快就会迎来它的第二次、三次,甚至第四次飞跃式的建设和发展。这一趟出来,总算是来对了!
心里有了盼头,似乎这一路的艰难旅程都变得不那么无聊和难受起来,特别是这易家兄弟,正是从小就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换糖人。滔滔不绝的闲话和不时变换的主题深深的吸引了杨梅,经过她如饥似渴般的追问,这个年代的大概情形在她的脑海中更加形象和立体起来。
到金华火车站下车的时候,正好天色微亮,已经壮大起来的队伍在易家兄弟轻车熟路的带领之下,很顺利就登上了去义乌的轮船。这兄弟两人都是走南闯北的好手,回程也是大包小包的货物,但有四个人互相帮忙,转动时都顺畅了很多,相处得多了,在轮船上时,已俨然老友一般,相处轻松自在。
眼看着义乌县城在望,两三个小时就到,大家的情绪都不错,只除了杨梅。
原本以为痊愈了的晕车症,毫无征兆的又犯了,这回车倒是不晕了,结果晕船!一踏上那艘轮船,整个人就晕得天昏地旋,脚底下船随着波浪的起伏,让杨梅的腿脚瑟瑟发抖,人软得跟下锅煮过的面条似的,心仿佛被吊到了嗓子眼儿,胸口一阵阵的发紧。
她的一张脸很快就已经惨白,豆大的冷汗顺着头发滑落下来,整个人如同水里捞出来的一般,在火车上杨梅根本就没什么吃东西的胃口,这会儿恶心想吐却偏又无物可吐,只一个劲儿的犯恶心。
开始的时候杨梅还在强撑,照她晕车的经验,晕着晕着就习惯了,她并不想因为自己而麻烦大家。可是显然她对今天的这个症状估计不足,不大的功夫,人就已经变得气若游丝,有气无力了。
大家分开坐着,杨梅并没有出声,大家都没有注意到杨梅的异样,最后还是距离她不远的向前想跟她商量怎样卖蚊帐的事才发现,“梅儿你怎么啦?”
杨梅这会儿才突然想起乔云临出门时给她塞的那一包生姜片,忙虚弱的用手指了指行李,让向前给她翻出来。只是一路都平安无事,她自己都不清楚那些生姜片被她收到哪里去了。
前排钟修文被惊动忙起身过来,“不用找了,现在晕得这么厉害,含生姜片也不顶事了,你怎么不早些出声?”他边说着,边拉了杨梅的手过去,顺势按压住。
杨梅完全不知道他按的是什么穴位,但很快感到头脑中清明起来,胸闷呕吐的感觉慢慢消散了去,人精神了不少。“爸,你这是穴位按压吗?真的有用哦。”
杨梅向来对中药就不排斥,这会儿钟修文用中医的手法解除了自己的痛苦,非常的惊喜。
“先别急着说话,保持深呼吸!”钟修文查看了杨梅的脸色,手里调整按压的位置,“让你背医书偏不用心,怎么?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了吧?这里是内关穴,腕横纹的上方,向上量出两指,在第三指的位置按压住。还有这只手的合谷穴,在虎口处,只要按压住这两处,就能让你晕车晕船的症状减轻很多!”
其实在向前喊杨梅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注意到了杨梅晕船的惨状。
晕船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毛病,也并不罕见,经常坐船的人时不时的就会遇上几个,只是这孩子显然晕得比较厉害。大家看在眼里,心里也只不过带了点同情。不管什么时候晕车晕船都没有什么立杆见影的特效手段,好在到义乌的一段水道并不长,再过二三个小时也就靠岸了,到时候这孩子自然不药而医。
大家虽然爱莫能助,却也一直关注着,没料到刚才还蔫蔫的,面如金纸的孩子,转眼间就恢复了正常,面色红润起来!
“咦?这是什么方法,这么神奇?”
面对着众人的好奇,钟修文也没藏私,立马现场示范,耐心仔细的给人讲解。顿时,一船都是在自己或别人的手上比划的乘客。即使自己没有晕动症这毛病的,也比划得热闹,这种毛病太常见了,谁知道哪天就遇上了呢?到时候能给人搭把手也是好事。
不得不说,比起后世连个老人都扶不起的社会风气,这时候的人还是淳朴得可爱一些。
正文 第322章名医
“钟大哥,你这是连医术都懂啊?”一路聊得热闹的易家兄弟本就对钟修文的口才以及见识所折服,这会儿对他更佩服了一些,边自己学着按压,边随口问道。
“我爸就是一个医生啊!”杨梅回答的时候,语气中满满都是连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自豪。
“医生?”易家兄弟中的易富似乎对医生这两个字比较敏感一些。
人家不过是表示惊讶,可落到杨梅的耳朵里,那就是质疑、不信任!“还是很有名气的祖传名医呢,对各种疑难杂症都很拿手!哦对了,特别擅长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的病症。”
杨梅只是习惯性的维护一下钟修文,至于是不是名医,能不能治疑难杂症她是真不大清楚,不过帮向宝儿治好了疳积那是事实,总没说错吧。
钟修文对杨梅的维护显然是很受用的,但对她卖狗屁膏药一样的自夸倒有些好笑,“你怎么不说华佗再世?药王孙思邈重生呢?”
“鄙人是会点医术,不过算不得高明!”钟修文笑着说了杨梅一句才转头回答易富。
“才不是呢,钟大哥家祖上就行医,医术很好的,我家儿子的疳积就是钟大哥给治好的。”见钟修文自谦,向前立即为他正名。在向前的心目中,这钟家父女于自家都是非同一般的恩人,容不得别人说半点不好,连自谦也不行,况且说的也是事实。
这时候,谁都没有注意到易富飞快的与兄弟易强交换了一下眼色。
杨梅的晕船症状减轻了,又有一船的人学了钟修文的技艺之后对他们释放善意说说笑笑,剩下的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倒是易家兄弟这两个多小时比较难熬。特别是易富,时不时的偷偷打量钟家父女,仿佛要把人给看穿一般。说实话,他们对钟修文是医生一事,已经有了七八分相信,但出于见多识广之人的谨慎,又忍不住会想,这会不会也太巧了一些?
在路上随随便便就能遇到一个名医,这名医刚摆明身份,就说特别擅长治疗小儿疳积,而他们家就正好有一名疳积患儿!
“大哥,别瞎琢磨了,或许这就是咱们家小勇的造化呢?”易强首先沉不住气。
“也有可能,只是……你刚没听到吗?祖传的名医,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听着是不是像那些走江湖卖狗屁膏药的?”易富的独生儿子今年已经四岁了,却因为患上了疳积,长得瘦小如婴孩,看过不少医生,也想过不少的法子,可孩子一天比一天的黄瘦,不见好转。
也不能说易富生性多疑。为孩子的病,他们花了不少的钱财不说,老多的药、偏方都喂给孩子吃了,遭了不少的罪。孩子有病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还遇上那些无良的骗子,对孩子更是雪上加霜,做父亲的都不忍心看。
“我看不能。你想啊,咱们这一路也没跟人说家里的事,他们怎么会知道小勇得疳积的事?说不定真是个能人!”易强要肯定得多,他更相信自己的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