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节

  考虑到成海媳妇刚进门,为了照顾新娘子还特意道:“玉芝儿啊,我和你爹要过去干活,家里这些事儿就顾不上了,烧火做饭,洗衣打扫,少不得就得你一个人料理了。”
  刘玉芝对这些家务活儿倒是没意见,只是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却也不好当着婆婆公公的面儿说,只好先答应着,回了她跟成海的新房,这才对成海道:“你说的孵鸡那事儿,都是咱们家人过去干活儿,你二叔二婶只等着拿钱?”
  第五百一十章
  成海心里有些不舒服,却还是耐心地给媳妇儿解释道:“这个买卖本就是二叔的,我和咱爹咱娘过去都是帮忙干活儿的,二叔按人头给咱们开支。二叔可没少拉拔咱们家,没有二叔,哪里来的咱们这新屋新院子,就更别说电视机了,还是托在二叔家在京城的妹妹帮忙给买的。咱们结婚时,二叔又出钱又出力,买酒、买肉、借车……没二叔,咱们的这婚事哪能办得这么场面!”
  “哎,我也没说啥呀,我就是不明白问一句。”刘玉芝眼看着丈夫真急了,连忙服软,又刻意放柔了声音道,“你放心,家里的活儿我都能抄起来,到时候,你们尽管去二叔家帮忙,家里就交给我好了。”
  听媳妇儿这么说,成海也松了口气,重新笑起来。
  新媳妇儿娶进门,孝敬爹娘,待成江成海两个兄弟也和气,干活更是利落的一把好手……刚刚那句话可吓了成海一跳,就怕再出个奶奶小姑那样的,这个家可就别想再有宁日了。
  为了家宅安定大业,成海又多说了几句:“二叔是厚道人,待咱们家兄弟三个,真跟自己亲儿子没两样。哪怕是咱们私心里算算得失,也别只看见眼前头一分两分的苍蝇头,二叔是个本事人,二叔结实的朋友也是有本事的。不说旁的,就说原来在咱们镇卫生院当院长的郑先生,如今调进京城成了大医院的主任,据说都是国家的头脑人物请他瞧病的。还有原来在咱们县里的吴书记,也调回了京城,那个更了不得了,据说已经升了军长,掌着几万兵……他今年才多大?还不到五十嘞!我这一趟进京买电视机也是二叔家的大妹妹帮的忙不说,我回来才知道,郑先生和吴家都随了礼,比村里人都多,一个人就随了五十块!还有县里的大汽车,还有县里来的那些客人,人家跟咱们家什么情分啊,还不是二叔为下的人情,咱们才沾了光?”
  刘玉芝本就不是笨的,只见识短浅了些,在娘家里过日子精打细算惯了,这才有了前边那事。听成海这么细细地给她掰说了一番之后,刘玉芝心里也大略明白了些婆家的形势,婆婆公公是憨厚人、厚道人不差,却也真的没有太大的能耐,自己的婚礼之所以能够办得这么风光,主要是沾了二叔王利民的光。以后想过好日子,还得坚定不移跟着二叔干下去。
  明白了这一点,刘玉芝哪里还有半点儿怨言,脸上的笑又柔软真诚了几分,抓着成海的手连连保证:“放心,你自管放心,我以后就把二叔二婶跟咱爹咱娘一样孝顺。”
  这话说的,成海还有点儿满意,于是小两口化解了一场误会,自然……那啥,蜜月春宵啥的,大家都懂的。
  王利社自觉攀上个掌权的老丈人,如今在公社里很是有些自我膨胀,回到家里本也想着装腔作势,‘衣锦还乡’一回,却没想到,刚进村就被狠狠收拾了一回,那气焰彻底灭了个底儿掉,勉强被押着干了两天苦力,别说充大头,竟是连口席面上的好菜都没捞着吃,第二天趁着那群年轻小伙子只顾着看新媳妇儿闹洞房的时候,抽冷子骑了车子,竟是趁着夜色,溜了!
  其他人也没个找的,李秀英倒是找了一回,被王建国喝了一句,也就只能丢开了手。
  看着成海吧媳妇儿娶进门,成岭也了了一桩心事,待在家里,父母奶奶每天轮番轰炸催婚……所以,他都没等成海媳妇回门儿,成海结婚第二天下半晌,他就偷偷给二哥成峰交待了一声,拎着行李袋悄悄走了,直奔京城。
  成岭这一去,家里老太太和王利群两口子自然是气得破口直骂,可骂有什么用,人都走了,他们抓也抓不回来,再说抓回来,儿子不愿意娶媳妇成婚,他们还能绑着拜堂?即便是帮着拜了堂,入洞房呢?
  生气也好,哭骂也罢,到底只能暂时丢开手。只盼着那小子在外头逛够了,能早一天收心,回来安安稳稳娶个媳妇过日子,却不知道,这一放手,就是好几年。
  王爱花这次回来倒是不张扬,手脚也算勤快,只埋头跟着嫂子们在灶间刷碗择菜干活儿,新娘子进门,倒是拉着这亲姑妈上去坐了一回席。等第三天小两口回门,王爱花也要回家,魏爱梅做主拿了十对白面馍馍,又有做席面剩下的炸丸子炸肉段包了一包,装了一篮子让王爱花带回去。
  成岭走了没几天,成峰也如影随形地进了京城。
  听老三成岭说,远没有他亲眼看见震撼。他到了厂子里,恰好遇上刚进了一批电器,好几名经销商跟不要钱一样疯抢,为了名额多少甚至主动叫价,都不是一块两块提,而是十块十块的提,成峰亲眼看着,不过十几分钟,较劲的两个经销商就自己把提货价抬高了一百多块钱。要知道,这会儿的电器大多也只是二百三百的,提高一百,可就是提高三成、甚至一半了!
  受到震撼的成峰,只觉得满心里火热,脑子里有一种冲动,恨不能冲上去把那些人手里的货都抢下来。
  当然,他没有失去最后的理智,也知道,一时半会儿,他那一点儿微末本钱还干不了电器生意。他跟利民叔商议之后一直认定,县城和农村的消费有限,电器、电子产品这些先不管,就从印刷品下手。别的不说,对联、画报、四联年画,过年可不正好是旺季,价钱又不贵,几毛一块的买上一副往墙上一贴,喜庆又热闹,老百姓就爱这个。
  当然了,最要紧的是赶在元旦前,弄一批挂历回去,成峰进京,王利民却已经去地区和县里的企业联系这个了,要不然,他早跟成峰一起进京看小秋了。
  第五百一十一章
  自家亲爹和堂哥要货,小秋自然给备足,价格还放到最低,之后的补货、打款,都交待过专人负责,一定做到保质保量及时供货。
  不出所料,成峰带回来的一批挂历大受欢迎,企业单位用的那种画报也卖的不错,某局就订了一大批,用来慰问之用。其他企业、单位也有订购,或慰问客户,或发放福利,竟成了地区、县城的一种风潮。
  可是,被王利民和成峰两人看好的四联年画、对联,却意外地遭到了冷遇。
  七九年底,农村的集市陆续恢复。
  占县县城更在这一年发了通知,腊月廿开始,到腊月二十六结束,赶六天‘大会’。没赶过会的人不太了解,赶会在某些地方,是何等热闹神圣,令人向往的事情。
  此大会,非彼大会,不是某机关枯燥发言、套话连篇的会议,而是指某地某时召开的物资交流集会。届时,主办的机构(一般是政府机构)发出消息,各地的经销商就纷至沓来,售卖各自的货品。这些货品来自天南海北,就说占县的大会,来赶会卖东西的可能有沪城、江南的人,也可能有蒙地、东北的。
  来共襄盛会的还不仅仅是售卖商品的,还有各色的手工艺人,吹糖人的、捏泥人的、捏面人的、扎灯笼的……以至于耍把式卖艺的,耍猴的玩蛇的,再开放几年之后,又有各色歌舞团,露胸的卖大腿的……不一而足。
  当然了,这会儿还没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赶会除了令人目不暇接的丰富商品外,还有各色的玩意杂耍,还有品种丰富,各种各样的民间美食小吃……
  赶会的消息一出,全县沸腾。老百姓立刻捂紧了自己还不充实的钱包,吃的穿的用的,各色年货,只等着赶会时,上会上买去。会上的商品品种丰富,式样新颖,可别提前把钱花了,到了会上看到更好的(更便宜的、更合心意的……),没了钱,干后悔。
  这架势,倒是与后来的双十一大促,有那么一点儿异曲同工的意思。
  赶会,对老百姓意味着一次买买买的盛宴,对于卖货的人来说,也绝对是一大空前利好。
  王利民和成岭面对着积压在手中的一批画报、对联、年画,商量了半宿,第二天恰好是星期天,爷俩就往京里打了个电话。电话说的不少,但主旨就一个,就是希望降低成品,降低价格。农村人贴年画、对联这些,不讲究纸张、清晰度这些,只讲究一个够鲜亮、够喜庆、够便宜!
  只要花色看上去还可以,纸张不会一戳就破,贴上也能坚持半年一年,就成了。这些东西,本就只有一年使用期限,最多明年过年,就又换新的了嘛!谁会考虑,贴上对联能不能用上个十年八年的……这些玩意儿可不兴新三年旧三年的!
  小秋接了电话,也有些顿悟之感。回头啪啪地给了自己脑门儿两巴掌,然后就立刻拨了电话给负责这一块的三哥成岭,交待下去,连夜重选纸张,再联系普通印刷厂,赶着印一批价格便宜,却色彩艳丽的年画、对联出来。
  好在,这会儿只是临近元旦,隔着过年还有将近两个月,还不算太晚。
  有了之前的经验积累,他们这一批货出的很快。第一批货很快出来,小秋过去看了,色彩、纸张都还不错,价格却降下来不少。比如一张年画,成本只有几分钱,批发价一毛出头就可以,放下去,代理商加价二分三分,可以卖到一毛五,零售商卖给老百姓,最便宜两毛钱就能出手。
  两毛钱买一张漂亮的花回去贴一贴,屋里就能鲜亮一年,赶在过年这样的节日,想必大部分人都不会不舍得。家境好一些的,还可以买些四联画,那些也只需五毛、六毛钱,比之前的一块钱便宜了近一半!
  这批货发到王利民和成峰手里,还没进腊月门,离着赶会更是还有小一个月,却很快被闻风而到的小贩一抢而空!
  八十年代初还是十亿人民八亿农民,农村才是最广阔的市场,农民老大哥的需求才是最大的。自从推出廉价的年节印刷品后,印刷品的销量突然暴涨,很快超过了所有产品的总和,成了主流产品。
  小秋他们不得不一次次加大印刷量,一次次跟印刷厂协调,让工人加班加点帮忙把产品赶出来。为此,不但春梅嫂子养完了一批鸡雏接着养第二批鸡雏,还特别从村里招了十几个念过书识字的姑娘小子来,就为了应付年前超大负荷的印刷品出货量。
  他们这边如此,王利民和成峰在老家的情形也基本相同。
  他们原本将货接回来,就存在宋胜书老两口的小院里。可出货量太大,来往的人太多,进进出出挤挤攘攘的,明显到了影响正常生活和孩子们学习的地步。
  恰好县农机站门前冷落,又正逢冬季,找了老大王成山帮忙,将农机站朝外闲置的五间临街房借了来,三间当仓库,两间当门面,中间拉条帘子,晚上就在这里睡,也好看着货。
  因为找了成山帮忙,王利民看大堂侄子闲的没事,天天跑过来帮忙,索性让他也干脆拿些货去卖。
  成山是弟兄三个里最老实的,之前就只知安稳上班挣工资,没想到,半推半就带了些年画、对联什么的去赶了一趟集,回来都高兴的快傻了。
  拉着二弟成峰的手说个不停:“我都卖完了,不到晌午就都卖完了……你知道我挣了多少钱?我挣了整整二十三块六毛七,都赶的上我半个月工资了!一天啊,一天挣的钱就赶得上我半个月的工资了……”
  成峰被大哥拉着说个不停,真是哭笑不得,好在半下午了,没有上午那么忙了,他索性耐心听着大哥说了个够,然后才问他还要不要继续,要继续的话就去给大嫂说,商量好了,赶集是小事儿,赶会时多备点儿货,到会上去卖才是大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