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

  等他细嚼慢咽的吃好了点心,喝完了两小杯奶-子茶,感到胃里没有了饥饿感,就继续解释他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设想。
  “儿臣也认同,作为少数民族政权要想做到政权巩固,必须主动汉化,进而取得汉族官僚的认可。但是儿臣并不认为,我们一定就要全盘接受汉人千年来的官僚体系与官场文化。”
  “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如何把控满清的汉化速度、汉化程度。前面的辽金等朝代都是汉化的太快、太彻底,导致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政治军事平衡迅速消失,彻底糜烂;而元代则是汉化的太不够彻底、过于开放多元化,得不到汉族士大夫支持,导致两代而终。”
  康熙皇帝表情严肃,语气期待,“小子说的不错,我们就是要吸取这些教训,一方面彻底接受汉族官僚与汉文化;另一方面保持住自身的民族军事文化和贵族当官的独特性,让满汉在朝堂上形成政治与军事力量对比的平衡。”
  奈何太子殿下却不看好,“皇阿玛,你这个想法,要实现他,有些难。”
  “怎么说?” 难道少数民族被完全汉化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必然?
  面对自己皇阿玛眼里的疑惑和不甘心,太子殿下慢声说道:“回皇阿玛,儿臣觉得,这不是汉化的问题。”
  “随着海洋工业的大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多了,就会出现一个民族大融合,国际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为了保证我们在未来的文化战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被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我们必须整合自己各民族,或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引导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虽然满清先一步开始发展海派文化的计划非常的有前瞻性,可是我们不能忽视汉家文人的智慧和眼光,更不能忽视汉家的人口基数,也不能高估满清文人的脑袋。估计容若大人这样的天才百年内不会出第二个。”
  发现自家皇阿玛眉头紧皱,无法接受世界大同的未来,更无法接受满清不能在海派文化方面保持优势的事实,太子殿下好心的安慰道:“皇阿玛无需担心,儿孙自有儿孙福,未来人可能觉得,打破民族界限、世界文化大同的情况非常美好。”
  康熙皇帝无力的瞥了一眼努力安慰他的宝贝儿子。他怎么完全没有被安慰到,反而好像被打击到了?
  太子殿下小眉头微皱,转动脑筋,再接再厉,“据儿臣所知,百年后有个西林觉罗氏的女子,会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诗人”,和容若大人齐名。”
  …
  父子俩互相瞪眼,满心无奈的康熙皇帝张了张嘴,干巴巴的憋出来四个字,“孝心可嘉。”
  太子殿下…好吧,他确实不会安慰人。
  “时间不早了,儿臣和您说最后一个事儿?”
  “说吧。”应该没有比“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更大的天雷了?!
  说到最关键的地方,太子殿下收敛神色,口气认真严肃,“就是我们在全大清境内实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时机问题和进程问题。”
  “参考辽金和元代的经验教训,我们的改革不能过早,因为汉族士大夫会造反发难导致国家政权不稳,八旗贵族的势力也会被养的过大,尾大不掉。不能过晚,因为满清贵族的汉化程度太深,会与汉族官僚同质化,彻底糜烂。
  “当然也不能进展过快。如果没有稳扎稳打,把政策切实的贯彻到民间,农工商阶层的新生力量又没有培养出来的话,这个改革就没有任何意义,朝廷还是士大夫集团的一言堂。”
  康熙皇帝沉吟片刻,一时之间也没好的主意。“这个-确实有些难办。”
  如果新兴的势力集团扶持不起来,士大夫集团的发展得不到牵制,那就是治标不治本,他们的这番努力彻底白费。关键是他们还没有多少时间琢磨,因为时间一久,拖到满清八旗彻底汉化或者说世界大同化的时候,就没了可操作性。
  而且,不管是打破旧的官僚体系,还是建设新的官僚体系,国家和朝廷的平衡安稳都不能被破坏,不能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势头。
  抬起手腕看了看他的飞龙在天小金表,突然发现已经九点多了,赶紧催他回去睡觉。“这个事儿明儿再想。反正我们也不急在这几天。你要记得,这段日子的主要任务是养胖自己。”
  太子殿下乖乖点头,虽然他一点儿也没觉得困,但是皇阿玛却是要休息了。
  康熙皇帝瞅着他精神奕奕的小模样,不放心的叮嘱他:“睡不着也要闭着眼睛休息。等你睡出来双下巴,朕才懒得管你。”
  “眼看这个泳池又要在大清国风靡起来,万一以后你和朝臣们一起下水,人家看到你那副骨头架子,还不得认为皇阿玛天天苛待你,没给你吃饱饭?”
  已经站起身来,准备离开的太子殿下随口答道:“皇阿玛放心,儿臣不会和那些天天喷香水遮掩自己汗臭味的大臣们一起下水。”
  康熙皇帝抬脚就踹。
  臭小子这都打哪儿洗来的臭毛病?
  阿哥们被他硬逼着各个都养成了勤洗澡、勤洗手的小矫情且不说,就连他自己,也被逼着大冬天的两三天一沐浴。
  在自家折腾不够,现在还嫌弃朝臣们没有每天洗澡,身上有香水味,汗臭味。小鼻子和军犬一样灵敏的臭小子忒讨厌。
  太子殿下一个闪身,人就到了船舱外头。等到他回到自己的船舱,发现太子妃还没有睡在等他,就迅速的沐浴梳洗钻进小被窝。
  可能是真的累了,需要休息。听着外面的风浪声,闭着眼睛休息的太子殿下,居然又是很快的就睡着了。太子妃瞅着他酣睡的面容,心里计算着他今天的睡眠时间,小眉头微蹙,看来明儿还是要找太医详细的问问。
  第二天天气放晴,飞龙号也到了威海港。
  威海别名威海卫,明洪武年间,为防倭寇侵扰设的威海卫,原为文登县地。永乐元年建城,取“威震东海”之义,“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
  胤礽上午起床,游泳洗漱用膳,又把珍珠奶茶的事儿和太子妃简单的交代一下,就照例到甲板上拍照。
  六月份的威海,由于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温度比内陆同纬度地区稍稍低一点儿。降水多,湿度大,气候凉爽宜人,使威海已经在朝相邻几个地区的避暑胜地的方向发展。
  虽然不是大都会,却也是海道辐凑之地。
  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广南、福建、淮、浙商旅人乘海船从他国贩到香料等杂税货物归来,京东、河北、河东等商人运着丝绵、绞绢等着出海。倭人、高句丽、法兰西、意大利等国商人、商船往来于港口,到处都是一派繁华兴盛的盛世景象。
  他想到威海在原本历史上的记载,古华夏的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战争后得以回归祖国怀抱的“七子”之一,再看着眼前来自好多国家的货船正在列队进港,听着一艘艘巨轮进进出出发出的笛鸣声,心里头感慨万千。
  作者有话要说:  嘿嘿嘿,撒娇撒娇撒娇,身娇体软,各种姿势,嘿嘿嘿,求评论。
  第173章 飞机
  太子殿下站在甲板上, 一边感慨通商体制下富商大贾、宝货聚集的“苍官影里三洲路, 涨海声中万国商”,一边兴致勃勃的拍下这来之不易的大国气象。
  他在拍港口, 后面有侍卫举着摄像机在拍他。自从出了紫禁城, 很多时候都被摄像机跟着的太子殿下对此已经完全习惯, 安然自得的做着自己的事儿, 没有受到一点影响。
  拍好了他想要的照片后,抬起手腕看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两点。想到这个时候皇阿玛应该快要回来, 再想到每年夏天威海的暴雨和大风天气造成的洪涝,还有历史记载中有关明年泰州等地的洪水泛滥,他就迅速收拾东西回到书房。
  把山东各地的水域地图拿出来研究一番后, 心里还惦记着昨晚上那番没有结束的谈话的他, 又开始认真的研究嘟嘟传过来的世界各国土地政策。
  注意力一投入进去,他就忘了时间,一直到晚上六点半的时候,阿茹娜实在等不到他来吃晚饭,直接过来喊人, 他才发现自己确实饿的慌。
  想着昨儿才答应太子妃要好好的“吃睡长胖”,今儿就一不小心错过饭点儿,自觉失信的太子殿下难免就有点儿不好意思。等他发现太子妃只顾着照顾他喝汤吃菜, 压根儿就没有提他因为做事儿耽误晚饭时间的事儿,心里头莫名的松了一口气。
  舒坦惬意的用完了这顿丰盛美味的晚饭,梳洗收拾妥当后才发觉吃的有点儿太饱, 胤礽望着窗外已经黑透的天色,轻声说道:“太子妃,孤去皇阿玛那里转一圈儿,顺便散散步。”
  阿茹娜自是乐意,不过她想着威海本来就比内地冷几度,这大晚上的海上估计更冷,就转身取了一件稍厚一些的袍子给他披上,细细的叮嘱他,“珍珠奶茶做好了,正好送两壶到“乾清宫”你们一起尝尝。”
  “记得不要聊的太晚,也不要和皇上起争执,有事儿慢慢的说。皇上虽然知道了历史发展变化,可他毕竟不像是我们这样有过亲身经历、切身体会来的深刻,很多事儿不细细的说清楚,他肯定无法理解。”
  昨晚上回来的那么晚,今天又看书忘记吃饭,太子妃心里已然明白,他现在去“乾清宫”肯定还是有大事儿要和皇上商量。她对别的倒是不担心,最怕的就是他犯小脾气,一时说不通就和皇上对峙起来。
  胤礽瞅着她温柔的眉眼忍不住微笑,满口答应,“太子妃尽管放心,孤一定有条有理地细细解说。”
  太子妃瞅着他含笑不语。
  太子殿下想到昨晚上皇阿玛被他气的脸上风云变化,小尴尬的摸了摸鼻子,皇阿玛年龄一天比一天大了,以后真的要注意,不能这么气着他。
  慢慢的踱步来到书房,抱着放有自己整理出来的各种资料的小匣子,他就慢慢腾腾的朝康熙皇帝这里逛了过来。
  一大早就爬起来去接见威海当地官员的康熙皇帝,和他们一起用完晚饭后,刚刚回来飞龙号不久。一边端着茶盏休息,一边命人找来高士奇大人,和高大人说明大清国境内将要开办图书馆、博物馆的事儿,顺便问问他的看法、建议。
  反正儿子是铁了心要折腾“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那么这个图书馆、博物馆的事儿也没必要再等了。早日弄出来,还能早日把农工商阶层培养出来。
  高士奇大人在心里默默的计算,这些年因为太子殿下研究出来的铅印技术,书籍的印刷成本有了很大的降低,一套四书五经的初刻本,采用中等的粉蜡纸印刷,无缺笔断线、古香古色,以前是在一百五十两银子上下,现在是一百两银子上下。
  可是一个学子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除了一套四书五经之外,还需要购买各种科考辅助书籍。
  高大人想到自己当年流浪京城的时候,为了能够继续读书,被迫在街上卖字画维持生计,就满腹感叹。
  一本《康熙字典》十两银子;一本《说文解字》八两银子;一套《大题三万选》五十银子;一套《小题选集》二十两银……。更不要日常所需的各种笔墨纸砚等物,综合起来算,一个学子一年就需要花三百两银子。
  如果读书人可以在图书馆借书看,一个月二两银子,一年是二十四两银子的借书费用,一下子拿出二十四两银子看似不少,却可以让他们因此省下很多不必要的买书花费,尤其是可以让他们看到很多平时压根儿就接触不到,买都买不到的书籍。
  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整理、开发各种社会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培训等巨大功能,这个图书馆只要一开办起来,等于是把文化知识无偿的传播天下,真正的做到有教无类。
  不分出身、贵贱;不分年龄、性别;不分国界、民族;不分聪慧愚笨、人品高低,只要他有心,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自由的自发读书受教。
  高大人深刻的体会到,这个图书馆对士族儒家阶层的打击,将不亚于这些年朝廷大力兴办的新式学院。如果没有《大清律》和新式学院在前,估计朝中的汉家文臣们真的会冒死劝谏、极力阻止。现在,他们一则是没有那个胆子,二则估计也都是破罐子破摔了。
  更何况,皇上的意思非常明显,态度也非常的坚决,拉开架势要一步步的打碎士族阶级对于书籍乃至文化的垄断地位,让农工商阶层,甚至是那些下九流阶层,都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梦想中的知识学问。
  “皇上圣明,微臣非常赞同。微臣估计,朝中众人都是如此看法。”
  “而且微臣觉得,此时开办图书馆,时机正好。一是有新式学院在前面铺垫,老百姓都接受良好;二是我们的印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运输工具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建设图书馆的成本费用将会大大的降低。”
  “大清国的图书馆,不光把文化知识普及给大清国的所有人,给予他们教育启蒙。还可以让天下学子们延伸和强化他们日常所学,给予他们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便利,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皇上雄才大略、泽被苍生,微臣感佩。”
  “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学说,皆充密府。”一个“密”字,充分表达了周朝以来各家藏书楼的“特权性”,皇家的藏书楼只供帝王家、大臣公卿们查阅使用;各大家族的藏书楼只供少数族人翻看学习。
  “重藏轻用”的观点深入人心,家家户户藏书楼里面的藏书大多都是束之高阁,几乎经年都没有人翻看。可是即便书放在那里没人看,他们也绝不容有其他人染指。那些最想学习的人,最需要这些书籍的人往往都是“求看无门”。
  千年来的文化垄断,居然要在当今皇上的手上打破,自己还亲自参与其中,高大人一时间心潮起伏,激动万分。
  康熙皇帝也明白,经过《大清律》闹的那一场,敢站出来反对的人确实不多。不过他听到高士奇对他的恭维,瞅着他脸上抑制不住的激动,又忍不住笑了起来,语气轻快的说道:“爱卿的这番恭维,朕可不敢领。”
  高大人不由的好奇,这里边难道有什么故事不成?“微臣愚钝,请皇上明示。”
  康熙皇帝美滋滋的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乐淘淘的显摆道:“当年太子在元皇后的重孝时间刚刚结束,才那么高的时候。···”
  说到这里,他还以从没有过的亲切笑容,对着高大人比划那个时候太子的身高,眉眼舒展、语气骄傲的接着说道:“有一天晚膳后朕和他在御花园散步,发现他又对着花儿发痴,就从他爱赏花,爱做插花,爱送花给家里人开始聊起来。”
  “他和朕说,朕赏赐给他的古玩字画太多,把毓庆宫的小库房摆的满满的,偏偏他自己又没有多少时间经常赏玩,放在仓库很是有些浪费,就建议朕开办一些个,可以给天下人一起分享书籍古物的地方。”
  高大人作为一个非常合格的聆听者,尽管心里头震惊异常,却也是静静地站在一边,连呼吸都放的很轻,丝毫没有打扰皇上的显摆欲和倾诉欲。
  就见康熙皇帝说着说着,语气渐渐变得感慨怀念,“爱卿也知道那个时候的紧张情况,朕怎么能答应他这件事儿,把事态激化?虽然看到他眉眼耷拉着非常心疼,可也没有办法。”
  “朕和他说为了大局考虑,可能会安排熊赐履给他做老师,他心里明明不喜欢,还是懂事的答应下来。小眉头皱的,看得朕心里特别难受。朕本来还对要不要同意石溪道人做他的书画老师有所犹豫,见到他这般模样,一时心软就做了决定。”
  康熙皇帝此刻回忆起那天他们父子俩在御花园聊天的场景,只觉得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就连儿子听到熊赐履的名字后,微微皱起的小眉头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儿子和他说梅文鼎和王锡阐在算法、历法上的成就,他就派人去江南救治王锡阐;儿子误会他的意思,呆头呆脑的和他保证自己不会出家,被他冷着脸赶走。
  他把什么都安排好、算计到,自以为可以很好的把太子护在自己的羽翼底下,让他和普通人家的小娃娃一样快乐健康的长大成人,却没想到被山门中人横插进来,差点要了太子的小命。
  高大人敏锐的察觉到,本来很是欢快温馨的回忆太子儿时趣事的皇上,周身气息突然变得低沉阴郁,悲伤痛恨中甚至还透着一股子肃杀、暴戾之气。惊骇之下,他立马反应过来,皇上刚刚说的那个时间点,应该是在太子受重伤的不久之前。
  一瞬间,高大人的眼前好像又出现了那铺天盖地的鲜艳的血色,好像又看到了宣武门菜市口的条条血河。
  那真的血流成的河,流进地下,流进沟渠,流进每一个文武百官、四九城老百姓的心里。
  一夕之间,很多原本很有希望称王拜相的大人们成了刀下亡魂。很多一念之差走错路的老大人被流放的流放,贬官的贬官。就连那些一直被皇上优待宽容的满清王公们,也都没有逃过那个场风波,盛怒下的皇上把他们贬斥的贬斥,降爵的降爵,发配的发配。
  至今为止,满朝文臣还是对那件事儿缄口结舌,不敢提一个字,对那些后进之官员的询问更是讳莫如深,避而不谈,把他们也吓得象深秋的寒蝉一样一声不吭。
  大家伙儿偶尔因为其他事儿稍稍想起来,呆滞、后怕,回过神来,就是在心里念神、念佛,感激、感动满天神佛让太子殿下活了过来,让皇上活了过来,让他们跟着活了下来。
  大地沉睡,夜凉如水,广阔的大海静的好像一个小巧可爱的小湖泊,整个飞龙号静的好像就只有眼前这方小小的船舱,整个船舱静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声。
  心惊胆颤的高大人既没有办法把自己立刻变成一个隐形人,也没有梁大总管的神功,秒变门柱子。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特别难捱,只能拼命强迫自己稳住心神。
  在心里头默默的比划着海风吹过窗户的轨迹,计算着小浪花拍打礁石的力度,感觉有些撑不住的高大人企图通过风雨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分担一些皇上不知不觉中散发出来的威势和悲痛。
  还好,康熙皇帝并没有放任自己沉浸在过去很久,虽然他再次开口说话的时候,声音变得低沉沙哑。
  “先在京城找个地儿,建设两座图书馆试行,一座男子馆,一座女子馆。春节过后,在每个州、府各建设两座图书馆,书籍的内容全部按照京城的规制来。最主要的是,要制定严厉的赏罚措施,并且切实的落实下去。”
  高大人以过硬的臣子素质迅速接口,语气平稳不见一丝颤音,“微臣明白,书籍珍贵难得,必须爱护和保护好,图书馆的安静和整洁等问题更是重要。为了图书馆可以顺利的承办下去,赏罚分明也是必须。微臣即刻拟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