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骗
当时甄姬为曹丕生了一个儿子,而郭氏没有孩子,郭氏由于嫉妒甄姬便对曹丕说,甄姬的孩子是不足月生的,当时甄姬怀孕两个月才和曹丕结婚,孩子是谁的这也不好说。
曹丕身为帝王,听说自己的孩子不是亲生的,肯定是很生气的,于是便直接去质问甄姬。
甄姬因为曹丕冷落自己,宠幸郭氏有些生气,对着曹丕说了许多的不敬的话。
曹丕听了甄姬说的话大发雷霆,最后狠心将甄姬赐死于宫中,之后郭氏被封为皇后。
第二种说法就是因幽怨作诗而被曹丕赐死,甄宓多文才,熟知后宫典故,自然明白自己处境恶劣;
但苦于远在异地,到不了丈夫面前,无可奈何,于是寄情丝于笔墨,写下了她唯一传世得作品《塘上行》。
曹丕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照理他应该看得出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了妻子对他的爱怨之情。
注意首先是爱,其次才是埋怨,一个正常人看到这样的诗句应该会回忆起夫妻间的美好时刻,从而唤起旧情。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曹丕读诗后勃然大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宓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
甚至,无辜的甄洛在冤死后,尸体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把头发披散起来,遮住脸,用米糠塞入口中)下葬,这么做,就是曹丕赐死甄宓后,觉得后悔了,但是又不想甄宓去下面申冤,所以在郭氏的建议下这么做的。
第三种说法,也是最贴近实际的。
曹丕最后之所以能够战胜曹植,取得王位,主要是因为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能、阴狠以及士族们的支持。曹操正是看中了他这点,才放心的传位于他。
他在登基之后的种种表现,也确实验证了曹操的眼光。
作为刚刚篡汉的帝王,曹丕迫切的需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理顺家族与朝廷的关系。
而此时的甄宓却没有看清这个问题,并处处挑战起了他的底线。
众所周知,曹丕称帝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削弱了亲族兄弟的权力。
他一方面将曹植贬出了都城,一方面收回了曹彰的军权,并间接逼死了曹熊。
当时,即便是其母卞夫人求情责难,他也未曾有过半点退让。
再加上他又强行霸占了曹操的姬妾,也就是他自己的庶母,更加引起了卞夫人的不满。
作为时常陪在卞夫人身边,与之最为紧密的儿媳妇,甄宓自然也会对其有所怨言,肯定也少不了与曹丕争辩。
隐忍了多年的曹丕,好不容易拥有了绝对的权力,他断然不会因为女人们的阻拦而停下脚步。
于是他不仅没有任何改变,更欣然接纳了汉献帝送来的两个公主,并又纳了不少的嫔妃。
甄宓原本就对他未给自己名分而心怀不满,如今又如此不把她这个结发妻子放在眼里,自然就更有怨怼之言了。
然而她却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曹丕正是谁也惹不得的时候。
曹丕本来就因为篡汉一事变得神经紧张,他最需要是大臣们和家族的忠诚与拥护。
而当他回到家中的时候,发现的却是母亲与甄宓对他的怨怼之言,当然会更加的恼怒。
再加上当时郭女王的存在,对他在政治上更有裨益,而甄宓却对政事没有任何作用。
他本想着让她好好的教育曹叡,没曾想她却如此不识大体,公然挑战起了自己的权威。
试想一下,此时身为皇帝的曹丕,又如何能忍得了一个女人在自己的家中如此行事呢?
所以,当时的甄宓确实是触碰到了曹丕的逆鳞。为了能让自己的威严不受损害。
也为了能震慑住那些对他不满的族人和大臣们,他只有杀了甄宓这个身边人,才能最有效的彰显自己的绝对权威。
只可惜了那个美艳绝伦的甄宓,至死都没意识到自己到底因何让曹丕动了杀心。于是她心灰意冷,没做任何分辩,便服毒自尽,香消玉殒了。
刘协言道:“我闻河北有商贾巨富之家,其姓氏为甄,你与甄家可有关系?”
其时甄宓之名尚未大传,故而许都除少许人熟络人外,没有人将她与河北巨富的甄家联系在一起?今天居然被人认出来了。
甄宓淡淡道:“甄宓乃是河北甄家之女,家父甄逸,乃是原上蔡令。”
“天助我也!”曹昂心中不由大喜,要说从古至今的乱世战争,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三点:一是人丁,二是粮草,三是...钱!
甄家乃河北首富,生意之所遍布大江南北,若能将其府迁至许都,然后在好生交好,岂不是未来大有臂助!
甄宓这时候问道:“还没请教公子大名?”
“哦,在下李云,开福酒楼东家。”刘协说道。
“李云,听说过,开福酒楼现在这么好的生意,就是李公子你的功劳。”甄宓说道。
“甄姑娘说笑了。”刘协说道。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然后各自都走了。
出了甄氏酒楼后,刘协没说话,这时候庞平说道:“师弟喜欢那个甄姑娘。”
“你这不废话。”刘协说道。
“这个,师弟,其实嘛,师父其实和甄家有一段关系,完全可以让师父。”庞平说道。
“师父和甄家有关系,什么关系?”刘协问道。
师父过世的妻子颜氏,也就是我们的师娘,昔日乃是河北大家颜家的闺秀,与甄家极为要好。
只是后来落败,师父也因而沦落成为了民野草莽之人,师父早年间年曾应张氏邀请,传授过一些防身武技与甄家一众子女,所以……。
原来如此,没想到童渊还有这段历史,不过这不重要,他要的是,把甄家所有的人都骗来许都,这样等到曹操和袁绍开战,就不用顾及了。
要写一封假信,刘协自认为很拿手,在现代,高中的时候,他就模仿过他爹妈的笔迹,还真别说,一模一样,老师都看不出来。
所以回到皇宫后,就写了一封书信,当然是模仿甄宓的笔迹的,利用绣衣卫的渠道传到河北中山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