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长

  吃完饭出来,已是夜里,他们原路走回wework的地下停车场去取车。
  穆棱说:“谢谢你,今天过得很愉快。”
  菜确实很好,琴更妙,但更重要的是,吃完这顿饭,他对陆安迪的观感都不一样了。
  陆安迪窘了窘,竟有些不知如何应答上司的感谢,呐呐道:“嗯,不客气……”
  又怀了几分忐忑,“哦,对了,方老师跟你聊了些什么?”
  师母在厨房里说的那句话,她没听清,但却总记得那带着意味的笑容与眼神。
  穆棱却微笑道:“你的奋斗史啊!你为了学建筑不惜对抗学校权威,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厉害地考到了cpa……还有,方老师说他为你作过担保。”
  “确实,没有方老师,我真不知道怎么能坚持到现在,真的成为这个行业里的一员。”陆安迪认真地点了点头,街灯在她眼中浮现出梦幻般的光泽,秀气的脸上却透出一种郑重,“还有在这条道路上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我不知道有多么感激他们。”
  两人并行在街道上,街灯拉出的两个人影很近,一高一低,仿佛一人领路,相携而行。
  穆棱忽然有一种微妙的感觉,曾几何时,他也曾与一心赏识他扶持他的师长走过这样深夜漫长街灯映照的道路,携手相带,带领他成为一个独立而成熟的建筑师,而陆安迪所说的“每一个人”里面,却不知道有没有自己?
  他微微喟叹:“方教授对确实你不错。”
  这自然不消说,陆安迪简直不能同意更多,但这种感激,她觉得更应该放在心里。
  “我老师喜欢低调清淡的生活,不务虚名,虽然在设计圈里没什么知名度,但他研究传统民居二十年,在这方面的造诣很深,不少有名的建筑师都与他交流过,受过他的影响。”陆安迪取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比如这一位,过去就常来方老师家做客,穆先生,你认识他吗?”
  建筑设计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从业人员不少,有公众知名度的其实就那么几个。
  穆棱认真地看了一眼:“嗯,在新闻上见过,这位是国内的建筑师,姓……王?抱歉,他的名字我不会念。”
  作为香港人,他的普通话其实已相当好,但要念出那个生僻的字眼,仍觉得有些艰难。
  但这个人在华人建筑圈内无人不知,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二个获得普利兹奖的华人——第一个是三十年前的贝聿铭。
  “我在老师家里见过他一次,那时我还带着在弄堂里写生的速写本,王老师曾经跟我聊过几句,不过,我并不知道他记不记得我。”
  “毕业后,他的助手曾经发过一个电邮,问我有没有兴趣到他们的工作室工作,那时他们正在浙江一带进行几个乡土建筑改造项目。”
  “当时我在上海已经找了很久的工作,就连办公室只有一间房、设计师加绘图员只有三个人的小公司,都不愿意要我这个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我实在是非常挫败。”
  很多公司根本不招应届毕业生,一些愿意试用应届生的,一听她的学校都直接拒绝不给面试机会,好不容易有几个愿意面试初级绘图员的,也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要她。
  其中遇到的一个hr,模样和蔼,看起来好说话一些,她想最后央求一下,没想他立刻变得很直白,说我且不管你的学校和学历,我们需要的绘图员就是体力民工,得一周加六天班,每天加到十二点,看看你,这么瘦,说句话都中气不足,看图跟夜盲症一样眼神涣散,就算你不要钱,公司要了你也没什么用,小姑娘,我劝你还是换个行业吧,端盘子都比这个合适。
  她差点没当场哭出来。
  最危险的一次,是到松江区一个偏僻的工业区应聘,招聘方是一个大设计院,说有外派项目在松江区,让她直接到项目地点面试。
  那天她的运气很不好,因为上错公车晚了两个小时才到那个站,在车上还被小偷偷了钱包。
  但她的运气也很好,因为这两小时的耽搁,接她的人大概临时走掉了,她在公车站旁边焦急地打电话给对方的时候,一个盯了她很久的陌生中年男人突然问她,姑娘,你准备去面试的是不是叫xxx公司?电话是不是xxx?他是不是跟你说xxx?
  看着她一脸惊讶,那名面相不善的男人解释说,小姑娘,我不是什么好人,但也不是坏人,至少不是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情的人,我看你长得有些像我几年没见的闺女,所以我才告诉你,那地方你不要去了,你去了就回不来。
  她提起勇气,问为什么,对方说,你不要多问,回去搜一搜天津,静海区,李文星这几个字就知道了,这里也差不多。
  后来她知道了,那里是传销组织的窝点,网上搜一下,有好几个应届毕业生失踪的帖子。
  这件事,她连睿姿都没敢告诉,怕她太担心。
  但午夜醒来,每每想起,她还是会一身冷汗。
  她到gh不过一个月时间,那些种种可说不可说的辛酸可怕还历历在目,但陆安迪知道穆棱不是睿姿,作为上司,他没有倾听与同情的义务,更没有义务为她付出担心。
  所以她很快拽回思绪,跟着说:“虽然找工作很不容易,但我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没有接受他的好意。” 如果她其他老师同学知道,恐怕会惊得下巴都掉下来吧。
  穆棱也是相当愕然:“为什么?”
  明星工作室的邀请,是多少名校毕业生都要努力争取的事情,陆安迪又有什么理由拒绝?
  陆安迪明白他的惊讶,她解释说:“我去过杭州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那是王老师的主要作品之一,你知道,这个作品……争议很多,我也坦率地问过方老师的看法,方老师说,建筑是一种艺术,但肯定不是像文学绘画摄影这样印在纸上的艺术,你拿着一份印刷品来问我,不如亲身去感受一下,只有当你身在其中,才能真正‘看到’这个建筑的模样,所以我就去了。”
  “你看到了什么?”
  “象山美院很大,到处是白墙、青砖瓦片、竹子,确实有种写意画般的意境……那里还有一幢实验楼,结构复杂宛如迷宫,我走在里面,不知迷了几次路。”
  “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里的窗子,为了外墙的视效需要,学生宿舍要么没窗户,要么一面全是窗户,分散错落就像国画洒墨般洒脱……而且为了保持墙面美观,不能装空调,因为空调挂机太丑!我可以想象每当严寒酷暑的时候,住在里面的学生会是多么幽怨。”
  她用到“幽怨”这个词,穆棱就忍不住笑了一下,象山美院确实争议极大,喜欢的人为它的意境感动,反感的人认为形式大于内容,艺术家说有精神共鸣,商业设计师觉得太任性。
  但不管怎么说,住在里面没空调,冬冷夏热,美院学生的生活水准的确倒退了几十年。
  “至于乡土建筑,我也去过浙江富阳文村,那个有名的改造项目。”
  陆安迪迟疑了一下,毕竟他评论的是业内有着大师头衔的前辈,虽然在她内心深处,她的理想与信念从未因为哪个权威动摇过。
  “我是在山里长大的,对乡村的感受也许比城市长大的人更深些,我觉得那条村庄改造后的样子,总给人一种心里不能踏实的感觉,虽然看起来耳目一新,但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家。”
  “一个房子,会让居住其中的人感到不适,甚至失去真实,我想,那并不是我想要学习设计的初衷。”
  她说过,她学建筑,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所以她舍弃了大师工作室的邀请,宁愿去面试那些商业设计小公司,因为它们更需要经得起市场和用户的考验。
  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她没有也不会说出来。
  因为那已经不重要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商业设计师,原来比大师还要有吸引力些,我真是深感荣幸!”穆棱微笑说,他忽然有些明白方文清为何会这么照顾这个学生了,面对现实的压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初心。
  “但建筑有很多种,有些是因为需要它的使用功能,有些是需要它的象征意义,有些确实会带着建筑师强烈的个人风格,不过一个建筑作品的好坏,我想只有时间与历史才能对它作出真正的评判,你说呢?”
  “时间与历史…… ”
  陆安迪不由得重复了一次,这题目太深远宏大,让她觉得遥远不可触摸。
  穆棱问得直接些:“那么按照你的标准,哪个建筑师最符合你心目中所想?”
  成名的建筑师,都有各自的风格,有一个参照,会比较容易沟通。
  陆安迪却脱口而出:“我觉得你就很好啊!”
  穆棱愕然了一下,然后失笑:“你这样想想就好了,说出来我会尴尬!”
  陆安迪一向不会奉承,所以在穆棱听来,这反倒是最厉害的奉承话了。
  陆安迪的表情却很认真:“穆先生,我说的是真话!前几天我整理资料的时候,看过你设计的一个青年保障住宅,我一直印象深刻。”
  他们已经快要走出这条安静的街道,不远处就是繁华似锦的淮海中路,眼前隐约可见华灯闪烁,陆安迪忽然问了一个问题,“穆先生,你觉得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要住在上海,至低应该拥有多少平米的生活空间,才算合适?”
  穆棱斟酌着她话中的意思:“有一个年轻的开发商曾经告诉过我,其实只需要4平米就够了。”
  “不是他们只需要4平米,而是他们无法负担更多。”
  陆安迪望着璀璨的高楼与华灯,上海就像一个梦,让无数年轻人飞蛾扑火般来这里挥洒自己的青春,但最终能在这座都市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的,又有多少?
  “你知道吗,资料上说上海每年有十几万高校毕业生,加上从全国各地涌来的年轻人,上海每年要接纳几十万就业青年,而这几十万人中,大部分人的年薪都不够在市区买一个平方。”
  “为了上班方便,他们合租着市区几室一厅的房子,从两人到四六人一套,厨卫公用,如果运气不好遇上房东要卖房,大家都得立刻搬走,有室友换工作离开,就得在网上找个人转租,你甚至都不知道跟你住的是谁......这样的房子,没有安全感,没有隐私,也就没有尊严,更谈不上家的温馨,也许,这就是在大都市生存拼搏的代价吧。”
  虽然总会有成功的精英,但她更愿意关注普通平凡人的当下,尽管以她实习生的微薄收入,连普通大众的及格线都差得远!
  如果不是因为睿姿,她连在上海找工作都不可能。
  “所以当我看到你设计的那个保障住宅,每个套内面积居然只有十多平米,还有两层的时候,我真的很惊讶!”
  三米四的层高,本来无论如何也没法设计成标准用途的两层,不过却刚好可以容纳一个站高和一个坐高,而穆棱利用空间错位,让上面站着下面坐着,上面躺着下面站着,竟然真的可以把使用空间分成两层。
  除了很牛逼,没有别的形容。
  “虽然这样会牺牲掉一部分舒适性,但我想了很久,确实只有这样的设计才符合保障住宅的本意,它保障了最基本的安全与私密,也让那些辛勤工作的人有机会买得起房子,拥有自己的家——因为对多数中国人来说,租来的房子,都能不算个家。”
  “穆先生,这个设计,您一定费了很多心思吧?”
  若非如此,哪能每一方寸都尽其所用,连一个垃圾桶的位置都考虑周到,以她的水平,就算绞尽脑汁,也无法在不增加面积的前提下将里面的设置合理挪动半分。
  穆棱露出一个笑容:“确实,那个方案,我自己也相当满意。”
  wework大楼的灯光就在前面,他语气轻淡,“不过,这个方案并没有通过专家评审,后来我又设计了另一套方案,降低密度、减小容积,去除所有夹层,恢复标准层高,加大套内面积,最终成为所谓的标准的小户型。”
  换而言之,之前的方案全部推翻,后来的方案与市场上所有经适房没太大分别。
  陆安迪瞪大眼睛:“为什么?”
  “因为上海的保障住宅,是可以转卖的。”穆棱解释说,“我设计的户型太微小,按国内人的使用习惯,根本无法转化为可以流通的普通商品住宅,开发商怕影响销售。”
  保障房并不真正以保障为目的,开发商考虑的第一位永远是利润,能流通的商品才有价值。
  这一次轮到陆安迪茫然了,这是她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她一直以为,房子最终是为用户使用设计,而不是为开发商设计。
  穆棱还没有告诉陆安迪,这个超小户型设计不仅开发商极力反对,施工图配合单位也反对,因为它太新鲜太独特,让他们没有了可以轻松拿来套用的现成图。你如果动了别人的利益,阻力几乎是必然的。
  建筑设计是一门带着镣铐起舞的艺术,即使你通读所有规划条例与设计规范,拿着白纸黑字的设计合同,往往也无法预知真正的障碍在哪里。
  陆安迪沉默得有些久,重新抬头的时候,语气有些忐忑:“穆先生,我没有什么见识,只了解一些处境跟我差不多的人。我刚才所说的,都是我心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你会不会……觉得我不知天高地厚、眼高手低又操心太多?”
  毕竟,她只是个实习生而已,而上司都喜欢脚踏实地而不是夸夸其谈的下属。
  穆棱目视前方,并没有因为她的问题停留脚步:“刚才你师母弹的琴曲中,有一首叫‘黍离’,它出自诗经,原诗里有一句话。”他慢慢念出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每一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
  而从这一刻开始,他才真正将她看作一个未来的建筑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