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节

  郑戩心里不快,但王韶驻守渭州已有大半年的功夫,勾管渭州事宜,对此战区情况极为熟悉。
  连渭州知州都严词反对的话,光凭他以此路经略的身份向朝廷提议的话……可想而知,等圣上问过王韶意见后,显然是很难达成的。
  就在郑戩为王韶这一挡路石焦躁不安时,关中那场忽如其来的叛乱,一下就给事态带来了转机。
  在得知王韶擅离职守后,郑戩迅速向朝廷上书:一责王韶驻守至关紧要的渭州、竟未得君令、更不曾向他这一上司请示,即擅离职守的罪过;二则向朝廷建言扩建水洛旧城、三是大力举荐与他亲近的刘沪与董士廉,这一文一武的两位官员。
  等派出去送信的兵士抵达汴京,郑戩就接到了关乎朝廷派王韶前去平定关中叛乱的诏令。
  他不由暗骂一声王韶运气实在好,心知要想予以王韶重创,那恐怕是难以达成了。
  凭这次迅疾有力的平定,哪怕要责其擅离职守之过,也不可忽略其对战机判断的精准。
  功过相抵,王韶多半能逃过此劫。
  不过郑戩也不气馁:即便最终奈何不得王韶,但至少能绊住碍事的对方,那由渭州派兵去修建水洛城之事,多半就能落入刘沪与董士廉之手。
  至于朝廷会否同意他扩修水洛城的提议这点,郑戩丝毫不抱怀疑——有清涧城这一振奋人心的珠玉在前,与其近似的水洛城,又岂会不予通过?
  不得不说,郑戩的的确确是料中了曾与他共事多年的朝官、乃至陛下的心思。
  部分功劳,也得归到他那封奏疏所勾勒出的美好愿景的头上。
  在奏疏之中,郑戩先是点出环绕水洛旧城的二水西侧,有百里肥沃田地,更有十数西蕃、羌人部落、互不为属,亦未归顺于唃厮啰。
  而他先前所遣使者,已成功说服酋长数人,他们皆愿献出质子,归顺朝廷——只要朝廷肯补官身、并派出宋人在此地筑城。
  如此一来,岂不拥有了无需朝廷俸养、甚至不必提供马匹等珍贵物资,就可白得数万外族生员为兵?
  更别提修筑水洛一城,不仅有利于周边家族,更有利于宋兵日后远或守备!
  毕竟郑戩已先行一步,说服了数位酋长,这确凿证据摆着,加上那慷慨激昂的文字,顺利让包括官家在内的朝臣们点了头。
  有外族主动归顺臣服,足彰天家威严、恩泽兼具,更可淡去不久前那场地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他们需作的,不过是许诺一些不痛不痒的官位出去,再修上一座城罢了。
  在这一片狂热赞美中,唯有寇准与王曾始终冷静。
  寇准对此提议,终究持不置可否的态度。
  若水洛城当真如郑戩说的那般好修,为何一直迟迟未有人提过?
  只是他更清楚,自己已多年未去边关为官,于当地战况局势一无所知,而身为该路长官的郑戩极力推行,他倘若贸然反对,不仅难以阻止此事,更称得上毫无凭据。
  王曾亦抱持相似想法。
  见官家还处于兴头上,急匆匆地就批示了郑戩的文书,一切被迅速推行下去……
  王曾耐心等了几天,终于在一日都堂议事时,他宛如无意地提起了陆辞的名字。
  这简单的一句话,还真提醒了赵祯。
  赵祯这才意识到,自己竟忘了问询小夫子的意见!
  水洛城位置敏感,处于秦凤路与泾原路交接处,若论具体归属,怕是各人有各人看法,皆需费上一番唇舌争辩。
  而秦州为秦凤路开府之州,陆辞曾在此任职三年有余,对此片区域的底细,应该是极为了解的。
  他的意见,当需好好参详。
  赵祯心里不免有些发虚,但很快又安慰着说服了自己:由小夫子不惜以官职担保、也要大力推动种世衡兴修清涧城之事,就可看出其好筑城坚守、多布据点的战略方针。
  照这么看,小夫子应也会赞同此事才对。
  且兵贵神速,等信使往延州一来一去,早已错过了郑戩所言的最好修建时机,事后再问,也无不可。
  当陆辞得知此事时,批复通过的诏书已先几日抵达了渭州,跃跃欲试的刘董二人,也已分秒必争地准备修建工事。
  狄青本要今夜出发,回清涧城整顿彻底修养好了的军队,继续北伐。
  陆辞收到信后,第一时间就派人将他从城门处拦下,带回来共同研判此事。
  狄青听完,不由大吃一惊,脱口而出道:“此事不妥!”
  水洛城与清涧城的情况,乍看相似,可本质上却是截然不同。
  说白了,水洛城非是修不得,但却挑了个最不好的时机。
  宋蕃合盟与夏辽拉锯,战线一东一西,已然拉得太过广大了。
  因延州势头始终锋锐,屡挫夏兵,已连下夏寨十数处、城池二所,成功逼得契丹朝夏境增兵,才终于勉强抑制住狄青的横冲直撞。
  并且这么一来,辽主也褪去最后伪装,让军队公然穿着辽兵服饰与他们对抗。
  既然契丹已光明正大地加入了战局,那表面上的兵力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在东西两线已足够吃紧的情况下,于位处敏感、却还算平静的水洛徒增一据点,夏辽定然不会坐视不理。
  不论是夏辽对水洛城的扩建进行阻挠,或是对新城屯兵攻击,都势必会扰乱当今局势,带来毫无必要的变数。
  狄青还极不信任,会选这破时机修成的该路长官的军略眼光,以及应对本领:如今渭州主掌兵的刘沪虽是将门虎子,却还未在疆场中建过亮眼功绩,实力未定;在王韶尚在关中时,一旦夏辽增兵泾原与秦风路,郑戩是否有充足准备,进行反击或应对?
  如若郑戩无力应对,便是自灭士气、大涨敌势,还将迫使东西线分兵增援。
  并且,郑戩对建城将产生的巨大损耗,还一昧轻描淡写。
  六盘山外驻地皆为生民居住,历来不曾向夏宋交粮纳税;可想而知的是,在真正招抚之后,圣上为示恩荣,定然也是要宽其税赋,稳定民心的。
  如此一来,本就因大宋驻军猛增、而粮食供给吃力的当地库府,必然会因这笔忽然产生的庞大开销而宣布告罄,匆忙调拨其他郡县的税粟,也只能应付一时之需,绝非长久之计。
  关中突发祸乱,足以证明百姓日渐穷弱困顿,哪怕城池建城后无需供养蕃兵,也得对其中宋军进行给养输送,既劳苦,还惧强盗,怎称得上是桩‘不劳而得兵’的美事?
  陆辞点点头,叹息道:“你还忘了唃厮啰那头。”
  宋蕃新盟,本就谈不上多坚固,如今靠的是对李元昊的共同仇恨、以及之后瓜分利益的远景,才得以如此和睦。
  在西线战事未了、联盟还需维持稳固的节骨眼上,贸然收纳不服唃厮啰统治的西蕃部落,岂不等同于公然挖了盟友的墙角,生出无谓的嫌隙?
  水洛城再扩建,也得受地势限制,规模至多不过够屯数千兵马。若依靠外头的蕃兵支援,便添反客为主的风险。
  而到了水洛真正有难的时刻,秦渭二州还需派兵去救——沿途的层峦叠嶂,不仅会让夏军攻寨困难,宋军增援亦是不易,着实是鸡肋一块。
  狄青怒道:“不知此人是当真不知,还是急功近利,有意所为!”
  若是前者,便是鼠目寸光,只看重水洛局限当地的影响,堪称才不配位。
  若是后者,在这要命的节骨眼上闹出这事来,真是自私妄为,其心可诛!
  怕是两者皆有吧。
  陆辞心里回答道,面上却平静如水,甚至还笑着安抚狄青:“秦州如今有希文在,而关中一旦平定,王渭州也将归位,届时自有对策,你不必过于忧虑,专心作战即可。”
  话虽如此,陆辞却隐隐有种风雨欲来的预感。
  不为其他,就为时机——信息在各地传递得,实在是太慢了。
  小皇帝的诏令已下,工事多半已然开启,不论是立功心切的刘沪等人,还是大力主张此事、不惜只言利不言弊的郑戩,都是铁了心要达成这事的。
  他为临路主帅,哪怕勉强腾出几分精力来,也充其量是在圣上问询时发表一番意见,却无论如何都无权对其进行直接干涉的。
  真正有能力进行反抗的,只有渭州知州王韶的及时回返,或是属秦风路的秦州知州范仲淹,利用水洛城位处两路交界处这一点做些文章,进行拖延。
  最叫陆辞为难的,还是到底当不当说,该不该博。
  若他直接将真实想法道出,小皇帝许会愿意采信,结果不外乎是紧急召回诏令,命令停筑洛水。
  但倘若洛水共事已然开启,对此翘首以盼的蕃人希望一旦落空,届时怕是要翻脸无情、无端掀起众怒。
  而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也会让朝廷的威信大受损伤。
  那他若是模棱两可,任由水洛城成呢?
  假使范仲淹与王韶对其进行了及时阻挠,那他的这篇和稀泥的回应,就无法对与他意见相同的两位友人进行声援,让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
  并且两派相争,持续拉锯下去,极可能让区域战局一时间变得混乱不堪,从而叫夏国有机可乘。
  狄青不知陆辞心中的百般斟酌,却是对恋人一向极为信服的。
  闻言老实地点了点头,真就不再对此发表意见了。
  待思路冷静下来,原本就一直徘徊不去的浓烈不舍,就重新蔓延开来了。
  他喃喃念道:“公祖。”
  陆辞微笑看他:“嗯。”
  狄青抿了抿唇,不敢再看,一边向外行去,一边低声说道:“那……我先走了。”
  陆辞明知他看不到,还是轻轻颔首,笑着回应道:“早去早回。”
  狄青听力绝佳,即使已离了一段不短的距离,还是将这话听了个清楚。
  明明是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让他的唇角不自觉地朝上扬起,心里那点苦,瞬间就被更多的甜给盖去了。
  他得再加把劲!
  朝中那些勾心斗角、暗潮涌动,他那点城府还太过稚嫩,几乎毫无办法。
  但有公祖在,就一定会稳稳看着,不出一点差错。
  而等到了沙场之上——
  狄青利落地翻身上马,远眺前方,眸中尽是高昂斗志。
  ——便是他的天下了。
  第三百九十一章
  赵祯原本满心以为,自己在朝野难得一片齐心的情况下,促成了于战局极有帮助的城水洛一事。
  却不料不出十日,反对此事的奏章便接踵而来,一封比一封激烈地撼动着他的心思。
  最先送达的,是比朝廷正式下达旨意、还要快上许多步便将关中之变平定于萌芽中的王韶的奏章。
  正因王韶亲身上阵、做了平定此乱的总指挥,更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因朝廷对夏用兵所对民力造成的沉重负荷,已渐渐接近人心怨嗟的地步。
  在寄希望于曹玮与陆辞这两路主帅上的同时,其他路长官需做的,便是竭尽所能地杜绝持续增加冗兵的可能,减轻徭役,控制物价,安抚民心,予以百姓休养的机会。
  结果在这节骨眼上,还分出人力物力,去修一座难以修成的城,就为讨那不知是否可信的数万蕃兵的欢心?
  王韶简直不敢相信,这异想天开得堪称荒谬的决定,竟是理应熟悉当地民生、堂堂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能做得出来的!
  在奏折之中,王韶哪管得上郑戩是他的顶头上司这点,愤怒至极地以关中此乱为据,引入民间已因差役频繁而怀劳苦之嗟的事实,言辞辛辣地直斥此事‘荒唐’‘不可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