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

  气的马老太到底冲宋胖丫斥了句:“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听听他们说的。”
  宋茯苓脾气很好地冲她奶笑:“好的。”
  马老太:“……”
  宋富贵用木碗盛了冒尖的一碗饭,坐在破木板上,没等动筷呢,先问了句:“这能啥味儿呢。”
  “富贵没吃过?一顿也没吃过?”
  宋富贵说没,家里八辈贫农,贫的都出奇,就没听过像他家这么困难的,祖祖辈辈就没翻过身。
  你像别人祖上吧,不定哪辈子就能冒出个出息人,他们家没。
  所以八辈子前留下的那几亩地,到他手还是这些亩地。辈辈小子还生的多,不是不认干活啊,可是再能干,糊口也够呛,哪能吃得起干饭,从小到大,一次也没吃过。
  说完,唉,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扒了口米饭,细嚼了嚼,宋富贵眼睛一亮:“哎呀他娘滴,香,太香了,”又喊他小儿子:“蔫巴啊,过来,来,爹给你拨些饭。”
  高屠户拦着说,吃你的得了,锅里有,够吃。再说你家小蔫巴吃过,借胖丫光吃的。你好好吃吧,记着是啥味儿。
  惹得大家一顿笑。
  笑过后,不止宋富贵感慨,基本上大家伙都在说,好些年没吃了。
  宋茯苓听的,啃锅巴的动作停了下来。
  这在现代是多么平常的事儿,有时候天热,饭坏了馊了都给倒了,在这里,却成了许多人珍贵的记忆。
  有很多妇女说,小时候生病吃过一两次米粥,米饭没吃过。因为父母得给家里哥哥弟弟,过年时,做干饭给男娃。
  有很多汉子表示,小时候确实过年吃过三两次,但米也没有这么好,焖出来好像不是一个粒是一个粒的,米碎。
  岁数大的老头老太太们马上回道,那是自然了,磨出的好米得拿出去卖。
  汉子们就笑,纷纷看着自家的娃说,还是小时候好啊,小时候他们孩能吃过那么几次,等稍微大一大了,尤其是成家了,又得给自个娃了。
  像虎子大郎他们听到这话,也憨厚应道,是,爹出去做工,工钱就是给米,换回来的米,给了他们吃,爹一口也没吃。
  一代一代,都是如此循环。
  或许,当虎子和大郎他们成家了,也会再也吃不上干饭了,得给自家娃。
  不,虎子和大郎他们怎么可能吃不上干饭,因为他们的命运变了,因为他们有个好三叔和三舅凭空出现了。
  宋福生笑呵呵道:“往后啊,咱就为顿顿吃这个,努力。”
  顿顿吃?
  “恩,至少咱这半年,一日里应该能吃上一顿细粮吧?”宋福生问宋阿爷和牛掌柜,这俩人记账,秤的斤数心里有数。
  宋阿爷虽然心里有数,但是想的是,要不要把这些细粮运到镇里换粗粮,毕竟,他们就是个老农,啥身份啊?吃好的。所以没回答,回望宋福生表情踌躇。
  牛掌柜倒是干脆,笑着道:“是,姑爷,要是算下来还得多。今日他们共运来,精米21石,细面16石。”
  宋茯苓在旁边听的瞪大眼,买粮那事儿是她操作的,在现场知道一石精米多少斤,一石细面多少斤。
  所以,她马上心算了下:21石就是2600斤左右呗,16石细面就是2300斤左右。恩,那伙人一个月得给他们4900斤细粮?发了发了,等于那伙人供他们吃粮食就得花37两银钱。
  宋福生也看大伙笑,问大家,都听见了吧?往后半年,每日里,要么能吃顿细面馒头,要么就能吃上一顿干饭,所以你们啊,别忆苦了。
  往后,咱的日子,也绝对和以前不一样。
  大家伙震惊。
  只记得往屋里上秤背粮食,没想到这么多。
  这代表着,往后他们吃粗粮成了“配菜”?吃细粮成了平常事?
  我的娘,福生,每个月都能给这些?你确定?
  一个个都不怎么淡定了。
  宋福生说是啊,他讹人讹来的。
  能讹成人,一,感谢米寿。
  宋福生招手叫来钱米寿,给搂怀里说,这孩子是老天眷顾的娃。
  钱米寿,本来好好啃锅巴呢,被姑父叫来搂怀里一下子呛了,呛的小脸都红了。
  宋福生不以为然,一边捶着钱米寿的后背一边继续告诉大伙说,我们四口人进城,俺们仨谁也没看到。就他,能碰到小将军,完了还能和人唠上瓜,呱呱地就将咱有救济粮没发的事儿说了。
  所以:
  二,感谢小将军。
  小将军,咱们这伙人的命中贵人啊,然后将来龙去脉讲了一番。
  这是宋福生第一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知大家,我们有救济粮,救济粮全是粗粮。
  粗粮算下来,老人孩子壮劳力的斤数不一样,反正所有的加一起,差不多每个月能发20石左右,没多少,平摊到人头上不够吃,也就吃个半饱,自个也得买粮。官府能给发六个月。
  但是,就这每月价值不到20两银钱的粗粮,就这官府给发的只能吃半饱的粗粮,也被这任家村的里正给拉走了,拉哪去了不道。
  如果不是遇到小将军,咱们啊,就只能暂时认了,要不回来,指定是要不回来,他不会承认,除非去见官。
  见官很难,谁告打谁三十大板,打完之后官府才审理。就是里正他大儿子,来的那位任子苼,侯府姑爷,又在奉天城当官,咱能告赢吗?人家和童谣镇的县令关系极好。
  宋福生掰开了揉碎了,将任里正的关系网说了一遍。
  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唏嘘,而是想让大家心里有底,别看咱这次讹人成功了,那只是万幸的事儿。
  想官府为民作主,想讲公平,很难。我们能讹人成功的关键是小将军,而不是因为咱们占理。就是这世道嘛。
  宋阿爷抽着烟袋,在烟雾中眯眼,原来事情经过是这样。
  别看他昨日已经听了福生嘀咕几句,但是具体不明,今个才算真的晓得。
  宋阿爷在心里琢磨着:小将军既然不是小将军了,是国公府少爷,那要不要和福生商量下,赶明种了那个叫什么蒜黄的,要是真种成了,要不要给国公府送些。唉,他们趁啥?只能将自个种的送去些。蒜黄,应该是稀罕物吧?
  大家伙听完分几种反应。
  一种是像宋阿爷一样,纷纷感恩,小将军一次次帮他们,咱都不知该咋报恩。好几个老太太说,都想给小将军供长生牌位。真的,供起来不过分。
  一种是脑子快的,像宋茯苓那样喜爱算账的,马上就反应过来问:
  那位里正老鬼,臭不要脸的,他占了咱20石粗粮,结果搬起石头砸了他自个的脚,还了咱拢共37石细粮?他想每月占20两银子的便宜,结果眼下每月得给咱送来37两银钱的粮食,是这么个帐吧?啊哈哈哈。
  最后一种是破口大骂的,饭都不吃了,就咬牙骂。
  马老太是典型代表。
  骂刚才雷怎么就没落下来呢,那位里正听了怎就不心虚,个脸皮厚的,还敢坐家里炕头。
  要是当时知道就得挠他,还给他草席子取暖?就得给他扒光了扔河里冻死他个瘪犊子。
  一提河里,好几个老太太一起七嘴八舌骂道:“就不该捞他们,就该淹死这些瘪犊子,让老天将他们收了去。估计河神就是晓得他们罪孽重,所以筏子才翻船。”
  有冷静的立马劝道:“不中,不能让他死河里,还是来见咱们死的,到时候他死了,指定沾包赖。”
  米寿很困惑,大大的眼睛直扑闪。
  他已经紧紧地捂住小耳朵了,可还是能听见,并且一下子就记住了。
  可是,姐姐和小将军都不让他学骂人啊。
  他该怎么办,好无助。
  第一百九十六章 一更
  听到大家伙七嘴八舌议论,一时半会像议论不完似的,那可不中。
  宋阿爷针对被占了救济粮这事儿,总结陈词。
  他敲了敲烟袋锅子:
  第一点就是,你们大伙不道,咱福生,为了这事儿,差点真想去见官。
  昨个还和我商量说,想招也得要回来粮。那不是小数,半年下来上万斤。
  发现大伙又要插嘴,宋阿爷立刻摆手,示意让别打断。
  他也明白大伙想说啥,意思是可别冒险,挨板子哪能行,往后遇到这样的事儿别冒险。
  “你们啊,眼下那些后怕的话就都是废话了。
  说出来就是让你们知道知道,福生为咱大伙真是能拼出命。
  从分到这任家村,咱这里有一个算一个,也真是亏欠了福生一家,拖累福生一家跟咱受这个罪。
  要不然只凭福生的脑子,甭管分到哪个村,也能过上好日子。”
  宋福生听不下去了,“阿爷,说这个干啥,聊正事。”
  “你不懂,这就是正事儿。因为可不止拖累你一个,拽着你非跟俺们一起,你娘,你婆娘闺女,你兄弟几个,也都得跟着受罪,俺们大伙可不止亏欠你,所以这话必须说。”
  大家立即都看向宋福生的家人,眼里有躲闪,有抱歉,有像是占了大便宜的心虚。
  除了宋福生的二嫂心想:可不是,要不然我们就跟着小叔子过好日子了。
  其他人,包括马老太,都紧着摆手说没有被拖累,其实心里象得是:快拉倒吧,别整那虚头八脑的,眼下说这个干啥,已经这样了。马老太够耿直,她是直接说了句:一切都是该着,就这命了。
  宋阿爷叹口气:“反正,咱大伙必须都记着,往后更得听福生安排,这是最主要的。”
  想了想继续道:
  “其次要嘱咐你们的就是,既然大伙晓得这件事了,福生为么告诉咱?
  就是不想让咱当睁眼瞎,别误把坏人当好人。
  你们得心里有数,咱能吃上这干饭,得的粮食比救济粮多得多,不是那个里正给的,是小将军给的,咱们要感谢的是小将军,到死也得记得这个贵人,还不了恩也得记着情。
  你们更得心里有数,谁是王八蛋,往后,别被这村里的里正几句好话就给忽悠迷糊了。得有防人之心。
  但是,都听见里正大儿是侯爷女婿了吧?再恨也别给我出幺蛾子,别见面又瞪又剜又吐吐沫的,咱得罪不起。
  别惹祸啊,惹祸还得福生给你们擦屁股去。
  心里恨就得了,听没听见?气不过背后骂骂也中。
  咱眼下就这些本事,吃饭还犯愁呢,房子也破成这样,这又要入大冬,东西也没置办齐,忙的事太多,不行出其他岔头。既然人家把粮也给咱们了,就那么地吧。”
  阿爷说完问宋福生:“这么讲,中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