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逆宋> 二七三 安置

二七三 安置

  自勿吉人内附以后,一直暂住在城南控鹤军军营。
  乌乃古以遥领辽东节度使之职,在汴梁赐了府邸,每日也上朝参与政事。
  副首领阿骨阿领了铁骑军统领之职,在军中效力,不过目下只能和族人在一起照应个约束。
  勿吉部众两万人,每日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须得尽快找一块地方让其自力更生,安居乐业。
  乌乃古也曾几次上书求安置,对于安置地方他不挑,只要勿吉人有个容身之处,不再受欺压便好。
  赵匡胤和群臣研究了一套方案出来,以家庭为单位,将勿吉这两万部众打散,分到全国两百多个地方。
  历朝历代对待移民均是此法,赵匡胤照搬也并无不妥。
  但柴宗训却不想这么做,数千年来中原人对四夷都有优越感。
  如果将勿吉人打散分到全国各地,倘是中原人的优越感作祟,欺负了勿吉人,传出去对他的吸引四方夷民到中原定居的大计必有影响。
  这第一批内附的人,柴宗训是要打造成典范从而吸引其他夷民跟着内附的,所以赵匡胤的安置方案被打了回去。
  赵匡胤自是不服:“皇上,历朝历代安置流民或内附百姓的故事不胜枚举,都是打散分往全国各地,臣只是仿前朝故事,为何却不准?请皇上明示。”
  “前朝是前朝,大周是大周,”柴宗训说到:“倘前朝治国方略都对,为何数千年来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
  赵匡胤知道眼前的皇帝向来离经叛道,但还是辩到:“圣人有云,治国之道,最重敬天法祖,似萧规曹随那般才有文景之治。既是前朝有故事,且效果不错,理当效法。”
  柴宗训淡淡到:“宋王,朕赠你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卿只见历代臣僚皆山呼万岁,却有哪个皇帝万岁了?倘欲永保大周基业,须得走出一条前人未曾走出的路来。”
  不过是讨论勿吉人的安置,一下子上升到永保大周基业的高度,赵匡胤不想继续务虚,只说到:“究竟该如何安置归顺的百姓,还请皇上明示。”
  柴宗训扫了一眼舆图:“在万州之东,南阳之南,朗州以北,寻一州将两万勿吉部众统一安置。”
  “皇上,万万不可。”赵匡胤呼到:“倘勿吉部众有异心,起兵造反,必致汴梁震动,此事万万不可啊。”
  柴宗训微微皱眉:“勿吉精壮在辽东为归顺我中原不惜与辽人拼死血战,也曾多次救驾,怎会有异心?”
  “勿吉久受辽人欺压,自然不惜与辽拼死一战,”赵匡胤对到:“正因为此,才不得不防他日勿吉同样会对我中原起异心。”
  “眼下勿吉人向往中原生活,自然对皇上忠心耿耿,他日倘是稍有不顺意,或有野心勃勃之徒从中一挑拨,岂非祸起萧墙?”
  “宋王之言,朕不敢苟同,”柴宗训说到:“野心勃勃之人,我中原亦不少,为何国内却一直太平?以朕看来,我中原子民实乃这世上最为坚忍,最为逆来顺受之人,倘非日子过不下去,谁愿意去造反?”
  “百姓有异心造反,该怪的不是野心勃勃之人,而是怪那些当权者,为何要让百姓活不下去。即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倘勿吉人在我中原安居乐业,即便再怎么挑拨,朕以为勿吉人都不会反。”
  赵匡胤仍是不放心:“皇上,勿吉毕竟是异族,倘集中安置,始终不是太平之道。稍有不慎,一旦六百年前胡夷乱华之事重演,炎夏将再次进入万劫不复之地,臣亦必将遗臭万年。”
  臣亦必将遗臭万年,只是客气的说法。
  一旦汉唐故地再陷入打乱,首当其冲的罪人便是柴宗训。
  “宋王过滤了,”柴宗训起身指着舆图:“宋王且看,倘将勿吉部众集中安置于当阳、长林二县,与本地汉民杂居。此二县土地不算富饶,也不算贫瘠,正好供勿吉人生存。”
  “若勿吉部众有异心,王师自汴梁出发,不出旬日即可平叛。倘朝廷衰微,无兵可派,蜀中亦可出兵顺江而下,自夷陵登陆,直取此二县。”
  “且将勿吉部众安置于此,丝毫不影响我江南、岭南赋税重地,即便集中安置,朝廷亦无忧矣。”
  “况眼下我中原强盛,勿吉不过茹毛饮血之辈,必事事效仿中原,不出三代,勿吉人必与中原人无异。”
  作为定下抢人大计的皇帝,柴宗训自然早就想好了抢人之后的安置地。
  赵匡胤左右看了半天,实在找不到辩驳之词,只得说到:“此事但凭皇上旨意,倘群臣无异议,臣自然也无异议。”
  乌乃古举族来投,很能满足文臣那种天朝上国的虚荣,自豪就是了,怎么安置是宰相的事,与他们何干?
  武将方面,刘光义在战场上与乌乃古建立了血与火的情谊,自然是信任他。至于其他武将,虽有担忧,但出于对柴宗训的无脑忠诚,只是上奏折提醒一下之后便不再纠结。
  春暖花开积雪融化之时,柴宗训下旨赐乌乃古国姓郭,名顺开,希冀勿吉部众在中原就此安顺,开夷民来投之先河。
  这里又要赘述一句,文中为方便记叙一律按后来的史书写作柴宗训,实则应为郭宗训,大周的国姓为郭。
  乌乃古入宫谢恩,柴宗训按人头并赐勿吉部众每人田地五亩,发放种子,农具。勿吉人欢天喜地的往南郡开拔,副首领阿骨阿也前往江南去找刘光义报道。
  能够将族人统一安置,免使受人数众多的中原人欺负,乌乃古自是感恩不已。
  他以郭顺开之名领辽东节度使加检校太尉留在汴梁府邸,此时春暖花开,按日子算辽东的积雪也开始融化,皇恩浩荡,他怎能不思报效,于是上书一封,倘皇上就此征辽,勿吉勇士愿为先锋,臣郭顺开愿为马前卒,一举荡平辽国,解渤海众生之困。
  柴宗训现在天天蹲在造作局,须得设法加强火炮的机动性。见到奏折,他批复郭顺开,可与渤海其他部落联络,倘愿意归顺中原,可派战船去接。
  “皇上,依工匠描述,渤海国土质松软,即便加了铁轮,也很难让火炮在境内快速机动。”何辉说到:“以臣之见,还是自幽州出兵,攻占辽人城池,如此火炮方能发挥最大威力。”
  威力是大了,可人都被轰死了,留地有何用?柴宗训要的是火炮震慑住辽人,先将渤海人全部迁入中原再说。
  “皇上,打仗么,难免死人,再说死的只是辽人,有何可惜?”
  “倘辽人如乞乞长海那般,弃城而走呢?火炮机动不便,仍很难追击辽人。”
  按这火炮的重量,铁轮圈的厚度也不小,加一起随地一压,就是一道深深的车辙。
  既是火炮无法机动,那便先做铳吧。
  柴宗训说到:“何卿,能否设法将火炮按比例缩小,小至兵士可手抬,下设以木柄,击发之时兵士手抬木柄瞄准,随即扣动扳机撞击火药,将弹子催发出去?”
  “皇上可是又有奇思妙想?”何辉成日研究火炮已有些厌倦,眼下冶炼技术不提高,火炮也很难再有寸进,倘有其他东西可供研究,他自然求之不得。
  柴宗训呼到:“取纸笔来。”
  何辉递上纸笔,柴宗训画了一杆土铳和一支步枪的大概模样。
  “喏,此是朕的两种设想,这种名火铳,此处有一扳机,由机簧与枪管尾部撞针相连。将火药与弹子塞进枪管,随后扣动扳机,撞针便会联动击发火药,从而将弹子发射出去。此物虽威力很小,但便于携带,更能多设枪管,撞针循环击发,此谓之加特林。”
  “下面之物,为步枪,与火铳造型差不多,但比火铳更为方便,可以直接上子弹。此处枪栓拉开,将子弹上进去,随后扣上枪栓,一样以撞针激发。”
  “子弹分为底火和弹头,底火被击发后将弹头催发出去,留下装火药的弹壳。拉开枪栓,将弹壳带出,换上另一颗子弹,如此循环击发,起到杀伤敌军之效。”
  何辉创造力不足,设计不了什么东西,但动手能力超强,柴宗训这么一描述,他喜到:“皇上,臣知道了,十日之内,臣必将火铳与步枪造出来。”
  “好,朕就等着你的好消息。”
  有造火炮的技术,造火铳一点难度也没有,只是步枪的难度却要高许多,要么击发不了火药,要么就是炸膛,试验几日,已伤了好几个差役。
  以至于看到何辉要试验步枪,差役们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弄得他尴尬不已。至于多管的加特林,因为步枪造不出,何辉也无暇顾及。
  十日之期一到,柴宗训便再次来到造作局。
  何辉有些难堪:“皇上,臣在驾前打了诳语,只造出了火铳,请皇上治罪。”
  柴宗训知道以现在的冶炼技术造步枪的难度,淡淡到:“卿造出火铳亦算大功一件,何罪之有,还不赶紧前往校场与朕试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