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龙啸大明> 第132节

第132节

  “这一次是商家军把我从他们家的大牢里放出来的,可大伙儿知道我为什么进大牢吗?这不快过年了吗?我们家里还没有一点年货,我实在被逼得没办法,把他们家隔夜的马料偷了一点,乡亲们,绝对都是马头天没吃完的料,那知被马贺强这个老八蛋发现,硬是说我偷他家的马料,我说这些都是隔夜的小麦扔了可惜,马要不吃,就给我吧,我拿回去一家人也能过个年,他说他们家就是牲口吃的东西也比我甘贵,就是喂猪喂鸡,也不能喂我们。因此硬是要我陪,到我家里把家里剩的最后三斤黒面抢去了不说,还把我关进大牢里,说让我长长记兴。要不是商家军放我出来,现在我还关在牢里呢?”
  商毅听完了这一大段半真半假的话,也不禁苦笑了一声,看来要是再批斗下去,还不知会说出些什么奇思妙想的话来,或许连半夜鸡叫也会出来了。
  其实马大路说的大半都是实情,说马吃得比人还要好,实际上并不过份。在人们的印像中,马是食草动物,因此饲料也就该是青草或干草,其实不然。喂马的饲料主要还是粮食作作,如小麦、大豆、谷物等,因为马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很强,饲料还要切得细细碎碎。同时还要补充盐和蛋白质、钙,喂马吃鸡蛋就是为了这个。吃草对马来说,只能算是副食。
  越是好马,越是要细心喂养,商家军的战马几乎都是用小麦来喂养,当然是麦杆、麦穂都用,而且也同样要喂鸡蛋,有时还会喂点肉食和骨粉。由其是那一百八十多匹安达卢西亚马,用娇生惯养来形容,也一点不过份。因此马家这样喂马,虽然说奢侈了一点,其实并不算过份。
  不过绝大多数的百姓并不知道内情,但本来这时他们的愤怒都以经达到了很高的时候,马大路的这一番话火上浇油,现在一听到马家连马都吃得这么好,愤怒自然更是到了无以加复的地步,也不知道是托儿们的骟动,还是百姓的自发,有人猛然带头大呼了一句,道:“打倒马家,为民除害。”
  其他的百姓们听了,也逐渐把情绪转移到审判结果上。也都纷纷高喊道:
  “打倒马家,为民除害。”
  “杀了马贺强,为我们报仇。”
  “把他们都杀了。”
  商毅也十分满意批斗会的进展情况,心里也不得不佩服另一时空里的那些建立天朝的先辈们,这一招果然好使。见群众的情绪都被激历起来了,也非常顺从民意后站出来,宣布判处结果:马家以马贺强、马勇等三十四个民愤大的人,都被判以死刑。而马家其他的三百余人包括恶奴,家人、主要是马家养的团丁等等,全都被判以强制劳动改造。随后商毅下令,将判以死刑的人,立刻执行枪决。
  百姓们听到了这一判决,又是一阵欢腾,批斗大会的气氛也达到了最高朝。
  接着商毅又宣布,各村的人都受过马家的压迫,因此将马家查抄的财产进行分发,每户发放二石米,十两白银。如果人口在十口以上的,则发放三石米,十五两白银。其他的物资,也都分发了一些,除了马匹以外,其他的牲口则以村为单位,进行分发。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七四章 人民公社(上)
  随后商毅又立刻趁热打铁,宣布在马家寨及其周边的十七个村子,成立人民公社。
  其实人民公社制度,是商毅早在山东时,就以经开始构思的,在农村建立的基层组织制度。同时这也是打下马家寨之后的另一个重点工作,一但在马家寨的人民公社制度试点证明有效,就将作为以后自己的统制范围内的农村基层付组织制度。
  在另一时空里,人民公社制度从1958年开始,到1985年正式取消,一共存在了二十七个年头,但直到商毅穿越之前,在极个别特殊地区,还保留着人民公社制度。
  人民公社是以农村生产队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模式,同时也是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既是农村的政权单位,又是农村的生产经营实体,公社实际取代了乡镇级的政权,而公社书记不仅要负责党务,还要经管工农业生产、民政等事务。
  从后来的评价来看,人民公社制度的利弊都是十分明显的,从利的方面来看,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二十七年,是中国政府有史以来对农村社会基层、农民控制最为得力的二十七年,中国古代近两千年的那种政权不下乡,由宗族豪强把持农村基层权力的状况,基本得以消除。而从弊的一面看,由于公社管得过多过宽,造成机构膨胀,体制僵化,而分配制度又过于平均,使社员生产积极性不高。使每个劳动力的实际农业生产率都在不断下降。越到后来,就越是明显。
  不过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天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落后,全民文化素质低下的时代,人民公社制度确实起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农村的初级医疗服务、普及教育、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等等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只不过到了国家秩序稳定下来,生产力和文化素质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之后,人民公社制度的局限性也就一步一步放大起来。一直到了不得不取消的地步。
  可以说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和取消,都是历史的必然,不存在对错的问题。
  不过在人民公社体系下权力的高度集中,对人力物力的强大支配力,对农业基层的有效控制力,对商毅现阶段的发展来说是极有吸引力的。可以说在现阶段里,人民公社制度在理论上还是利大于憋的。而且在另一时空里天朝建国之初,生产力水平比现在也高不到那里去,因此当时能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现在也能实行。当然人民公社制度是否真的有用,还是要看试行之后的效果。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时商毅并不打算完全照搬另一时空里的人民公社制度,毕竟他看中的不在于农业生产而是民政管理,只是希望人民公社制度可以有效得把农村的行政、民生、治安、教育、军事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够有效控制,又完全依附于自己的农村基层组织。而且为了改进人民公社制度使农业生产率不断下降。商毅也和众人讨论,并结合后世的一些修改,而制定出的新人民公社制度。
  首先商般确定,人民公社制度是一个全新的农村基层行政,在体制上接受商毅属下的民政司的领导,而在具体事务上接受各个专业司的领导。人民公社行政上隶属海盐县管辖,但在公社成立之初,仍然将由民政司直接管理,以后再移交,主要的具体规定有:
  一、这个人民公社定名为第一人民公社,将马家寨改名为马家村,成为第一人民公社的机构驻地。公社管理体制采用三级管理:公社-村-社员小组。社员小组是最基本的单位,每十到十五户组成一个小组,组内有正副组长,负责政令的传达、督促,对社员的工作进行领导和监督管理。
  村为高一级政权,每村的人口必须达到三百户以上,五百户以下,户籍不足,则以就近的原则,与其他的村子合并,设有村委会,设村长一人,副村长一人,文书一名,村委会下设生产大队、民兵组、妇女组、牲口机具组。管理全村的生产组织,派工管理,民兵训练,统一使用大型农业机具和牲口。
  村委会由本村自行选举产生,毎户一票,三年一换。换届将在公社的监督下进行。每年对村委会进行一次信任投票,达不到六成票数,即重新选举村委会。
  公社最高级行政单位,设有社部、财务科、生产科、宣传科、民兵队、妇联、卫生站、学校等一系列行政和科教文卫部门。公社的管理人员均由民政司指任,以后将逐步移交给地方县政府管理,不过目前还缺少足够的专业人员,只能逐步完善起来。
  二、公社采用户籍制度。以户为基本单位,生产、分配、税收也都以户为单位,单身汉也要自立门户。
  口无论男女老少都称为“社员”。社员中十八至四十五岁的男性和十八至四十岁的女性,称为全劳动力。十三至十七岁、四十六至六十岁的男性和十三至十七岁、四十六至五十五岁的女性,称为半劳动力。不在此年龄段内的称为辅助劳动力。
  社员在公社内,将享有住房、上学、医疗等免费权利。但也为出工、参加民兵、入伍参军等义务,在原则上,每个半劳动力和全劳动力男女,除非招工、参军或者上学,都必须参加公社的指定派工,在出工期间,社员的饮食都由公社负责,异地出工,还将提供住宿,并根据用工情况,给予相应的工资。如果辅助劳动力愿意参加派工并能完成的,同样可以获得工资,但是对出工不做具体规定。
  非出工的时间,社员可以自行安排工作,公社不予干涉。
  三、重新丈量土地,重新分配,每户以四口人的标准,将分配三十亩的基本土地,毎多一个全劳动力可赠加两亩,多一个半劳动可赠加一亩,但以三十六亩为上限。不足四口人标准,以四口人计算,家中人口较多,可以分家增立户藉,获得分配的土地。但同时也规定,在分家时候给予土地的只限于已婚夫妇,单身男女分家的,可以立户籍,但不能享受分配地,必须等结婚之后,才能分配土地。
  家里以有土地的,有地契为准的,公社都将承认,没有地契,只要公社调查属实,也将予以承认。而拥有土地不足三十亩,则赠加到三十亩基本土地,并享受赠加土田;超过三十亩,不足四十亩,则不在分配基本土地,但仍可享受赠加土田,上限是十亩。超过四十亩则不分配赠加田亩。
  分配的土地为各户的为私有土地,统一称为自留地。在自留地种什么,一半由户主自己决定,一半由公社指定。但税收将以自留地的全部田产数量为基础计算,同时自留地也可以继承,出租、买卖、转让。但必须经过合法手续,否则将视为无效。
  另外盐村不参与分地,另行安排。
  四、剩余土地在未分配出之前,都为公有土地,由各村的村委会组组社会小组人员进行统一派工耕种,收入按三三分配,即三分之一上交政府,三分之一上交公社,做为公社的派工工资,其他部门、福利的资金来源,三分之一村里保留,由村委会进行统一分配使用。但公社和村季会使用分配资金,必须明文公开,每月交纳一份财政报表,接受所有社员的监督。
  五、对于新开垦的荒地将分为两种,一是由公社统一组织进行开垦生产,这样的土地归商家军所有,产出按三三分配,由社员自行开垦的荒地,则由各户自己所得,但在开荒之前,必须要上报公社备案。并做为每户税收的依据。否则公社将不予承认。
  和另一时空里的人民公社制度相比,两个最大特点,“大”和“公”,商毅基本都放弃,主要是引用人民公社的组织行政结构,同时也没有将所有土地都收为公有,实行过单一生产资料公社所有制,而给农民保留了自留地和相当大的自主性。在分配制度上,也没有釆用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还是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多劳多得。
  当然这些改变都是商毅参考了另一时空里对人民公制度的后续改革和完善措施,虽然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民公社制度的弊病,在保留了人民公社能集中力量的基础上,还是能够充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比最初的制度要显得灵活的多。
  当然这五点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框架,下面还有许多细则,如公社、村委会的职权范围、社员能够亨受那些福利待遇以及义务等等,因为过于繁琐,因此商毅并没有在大会上公布,以后将会以文件的形式,下传到公社以下各村的村委会。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七五章 人民公社(下)
  接下来,商毅又宣布二条新的税收规定:
  一是从即日起,废除以前的所有税赋、加征和差役。在第一人民公社内,将实行二年免税,第三年起,才开始征以田税,起步定为三十税一,以后再视实际生产情况,逐步增加。而田税征收的俱体形式,以后再制定详细的条款。但没有浙江总兵府行政司的允许,地方政府禁止私自增加税赋、加派。而差役将由公社的用工制度来代替。
  二是在田税未征收的时候,各村所产的粮食作物将由公社以当市价统一收购,只有公社确定不收购的作物,各户可以自行处理。而公社在收购时,将使用民政司发放的统一容器为标准,免除所有火耗、拆色、堆尖踢斛手段,违者必将严惩。
  先前宣布成立人民公社时,百姓们的反应不大,只有商毅提到公社的土地分配方案时候,才引起了人们的一些动静,但这两条规定公布之后,立刻嬴行了台下的百姓们的一遍欢呼声。
  中国的农民虽然思想简单,但其实都是十分精明的,光凭会忽悠是没有用的,任你说的天花乱坠,但再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之前,他们是不会轻易拥护某项制度的。因此百姓们对什么人民公社制席并不怎么感兴趣,再他们看来。什么社员小组、村委会,不过都是过去的乡老、里正之类换个名字罢了,和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纟,自己以后还是该干麻干麻。只有关纟到他们自已切身利益的事情,才会感兴趣。例如:分田、免税、减役等。
  马家寨连同周边十七个村子总计有二千六百多户,人口约一万两千多人。耕地约有十六万亩,其中超过半数都被马家霸占,而农民大多都是佃农,真正拥有自己土地的农户,不到一千户,而拥有三十亩地以上的,还不到三百户。绝大多数拥有土地的农户也都在十亩以下。
  按朱元璋制定的标准,明代一亩地是按一步宽,二百四十步长计算,明制以五尺为一步,按工部尺,一尺为三十一厘米,因此折算成公制,一亩就是五百六十平方米,和现代的一亩六百六十六平方米相差不远,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三十亩地足够养活一个四到六口之家。
  商毅在制定分配土地方案上,设制上限数额的目的,是为促进农村分家曾户,一方面是扩大税收和劳动力来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因为一旦分家独立门户,那么家族的凝聚力就会大大减小,可以有效的防止某些家庭因为人员众多而逐渐形成庞大的家族势力。而只给结婚的家庭分配土地,是为了防止农民为获得的土地而假离婚。在钻空子方面,中国人例来都是十分精明的。
  但从总体来看,按这样的分配方案,绝大多数农民都能或多或少的获得一些利益。因此农民对商毅的土地分配制度十分拥护,连带着自然也支持人民公社制度了。
  而后来的两点新税收规定,则实打实的让百姓受益了。中国古代制定的税收都并不高,一般都在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之间,最高的也就是十税一,这也是农民能够承担得起的。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往往变了调。一是一些侵占了大量土地的大户不交田税,而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税收,不得不把他们应交的那一倍份都转嫁到普通的农民身上,那怕是纯粹的无田佃农,也要分摊一笔,当然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在正税之外,还时不时有加征、加耗,有时这些费用甚至都超过了正税,而这些费用豪门大户同样也可以不管,地方政府也不敢向他们收取,最终还是落到普通农民的头上,结果就成了一笔沉重的负担。而且这还不算租种地主的田地需要交纳的地租。
  另外在交税的过程中,因为中国古代都是收实物税,就是张居政改革的一条鞭法,也是以粮折银。结果地方政府、下层的胥吏还要从中上下其手、雁过拨毛,什么火耗、拆色、堆尖踢斛等等手段,中饱私囊。又使农民额支付出了许多费用。所谓苛捐杂税,就是指这些所况。
  而所谓差役,其实就是地方上的一些公共工程,如修城墙、建桥、筑堤、辅地等,都让农民做免费的义务工,当然在为地方官员干点私活,自然也就是再所难免的了。而农民做这些事情,不仅拿不到一点报酬,相反还会误了自己的农活时间。因此的差役对农民来说,是另一个沉重的负担。
  因此在中国古代,减税历来都会被视为是最大的德政,因为免除农民的税收,实际就是保障了农民的绝大部份收益。而且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无一例外都会打出“免税”的口号来。如果研究李自成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李自成真正开始成势,正是从他打出三年免征的旗帜开始。而天朝太祖在打江山的时候、斗地主分田地,本质也是在减轻农民的付担。
  尽管从长远来看,收取农业税是必然的,因为在现在这种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时候,没有那一种税种能够替代农业税。要知道在另一时空里,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天朝才完全取消了农业税。但在短期内,商毅现在要嬴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也只能通过免税这个办法,否则就是分给百姓再多的田地,依旧收取重税,一样没用。至于财政收入,还是尽量要另想办法,盐村就是一个。同时商毅也留了一个后手,不是还有一部公有土地吗?其实公有土地三分之二的收入都归了政府所有,这也不少了。
  另外目前商毅有许多建筑项目,因此也需要大量人力,光靠俘虏也不够,因此对农民分派差役也是再所难免,这也是商毅看重人民公社的最大地方。只能用工资的形式,对农民给予适当的补偿,但这也比过去白用工的差役制度要好得多了。
  现在分到了土地,税也免了,自然也不用再向地主交租,而且在收购粮食时,也没有那么多额外的支付,差役也有收入,因此百姓们为这两条新的税赋差役制度欢呼,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且也令不少外村来看热闹的百姓也十分眼热,恨不能自己的村子也加入这个人民公社。
  各项规度都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各村村委会和各社员组的建立,和重新仗量分配土地的工作。因为现在以经临近新年,开年之后,马上就要开始春耕,因此百姓们都希望能在春耕开始之前完成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但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可不是小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跟本无法完成。
  因此商毅又宣布,春耕开始之后各户依然按现有的土地进行耕种,不要误了农时。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尽力在明年三月时全部结束。等到了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的时候,尽量分配己经耕种的土地。百姓们对这一点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能够分配到土地,己经是很满意了。反正大家都在耕种,就算春耕的情况不好,到了三月也能补救。何况是不交税了,怕什么?
  当然时间紧迫,现在就要开展工作,首先就从这马家村开始,因为马家村是这一带地区的核心,又是公社的驻地,而且也是目前这些村子中唯一一个户籍也超过了三百户的地区,不需要与其他村子进行合并重组,因此也商家军的工作重点地区,按照商毅的想法,要把马家村办成一个示范,为开年之后,其他村子的改造提供一个样版。
  经过了三天的工作,马家村的第一任村委会也经村民选举产生,马良被村民们选为村长,其他副村长、文书、生产队、民兵组、妇女组、牲口组等和各社民小组的组长也都产生,而马大路也因为那一天在批斗大会上的突出表现,加上他的本职,被选上农具牲口组的组长。而且村民们对妇女组并没有抵制的情绪,因为在农村,妇女都算一个主要的劳动力。
  而且商毅还决定,开年之后,在马家村开办农民讲习所,所有村委会成员,社员小组组长都要参加。农民讲习所其实就是干部培训班。在另一时空里太祖打江山的年代中经常使用:就是培养靠拢组织的积极分子,通过培养提高他们的觉悟,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并学会工作的方法,从中培养出自己基层的骨干力量。
  马家村的村委会产生之后,商毅接见了村委会的全体人员开会,先将众人勉励一番,然后又鼓动大家齐心协力,建设好人民公社,同时商毅又和马良单独谈了一次话,表扬了他前一段时间的表示,并鼓励他好好干,努力在农民讲习所里学习,当好这个村长,带领着乡亲们过上好生活等等。
  随后,商毅将李定国和他所在的营留下,一面筹建人民公社,一面和村委会一起,付责丈量土地和重新分配的事情。其他人都回到杭州,继续处理公务,而商毅则赶到盐场,去视察那里的情况。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七六章 盐场(上)
  海盐远在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就已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在历史上,盐业生产,一直都是海盐县的基本产业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制盐业已相当发达,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东南沿海著名的产盐中心之一。不过在商毅穿越之前,海盐县因为县境的海岸线内移,海水含盐成分淡化,因此在1981年底,停止了产盐,彻底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盐业生产。但在这个时空里,海盐县依然是一个产盐大县,毎年产盐高达数十万石,几乎供应着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食盐需求。
  盐是人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同时和粮食一样,在商品经济落后的古代社会,也是一种可以充当流通交换的物资。因此商毅早就把目光盯上了产盐业。既然海盐县里这么一个丰富的资源,商毅自然就不会放过,既然马家寨控制了二个盐村,那么打下了马家寨之后,商毅自然就要把这二个盐村控制在自己手里,进而控制整个海盐甚致是嘉兴府的产盐业。从而也做为一项自己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宋代时,海盐县设有鲍郎、海沙、芦沥三个盐场。不过在明代,芦沥盐场划归为平湖县所有,海盐县只剩下鲍郎、海沙两个盐场,而被马家寨控制的二个盐村,都属于海沙盐场。因此将马家寨的事情处理完之后,商毅立刻带人,赶到海沙盐场的乍浦西村,视查这里的海盐生产情况。
  海盐县的盐业生产组织分场、团、灶三级。场是管理机构,也就是俗称的盐衙门,官员称盐场大使,隶属地方的提举司管。团是盐民集居之地,各灶户聚于一团之内,并设关防其漏私,故沿海不少地名以“团”命名。灶就是灶户,设灶煮盐的人家,灶丁即烧盐者。
  商毅来到乍浦西村就是一个盐团,团头正好也姓严,叫严受益,他也参加过马家寨的批斗大会,而且还上台揭发了马家父子强占乍浦西村的盐团,压窄灶户的事情,还打了马贺强一巴掌,心里觉得非常痛快,对商毅也充满了感激,因此听说商毅的大架到了,赶忙带着人出来迎接。
  双方见面之后,互相客气了几句,商毅才问起盐场的事情。
  严受益也十分详细的向商毅作了介绍。原来海沙盐场的范围极大,一共有十二个团,乍浦西村有两个团,海沙盐场每年的出盐量极大,至少都在五万引以上,有时还能达到六七万引,而严受益所带的这个团有盐丁五百多人,一年可以出盐四千引到五千引。而海沙盐场的盐额是三万六千七百五十引,摊到严受益所带的这个盐团,是三千零六十引。也就是说乍浦西村的这个盐团毎年至少可以多产一千引以上。
  “引”是产盐单位,一引拆合三百斤。而且按明朝的规定,盐场是采取折色缴纳的制度。也就是说盐丁们并不需要直接向官府缴纳额定的盐,而是将盐折成米或者银子。按规矩是每一引折合米一石,后来又把折米改称了折银:先把盐折合成米,再按米价折合成银子。
  盐税折色缴纳,对盐丁们来说有一定的好处:盐业生产不再受官府的监督控制,只要按时缴纳了盐课,其地时间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可以发展副业,也可以多产盐。因为盐是不愁销路,因此多出盐之后,自然会有商人上门要来购买,而且收购价格往往要比官府的折色还要高一点,如果赶上了好行情,那么盐丁的日子其实还能过得不错,如果有人不想干晒盐的活,用经商或者垦荒的收入来缴盐课银的也可以。
  现在浙江地区的一石米都在在二两白银以上,因此这个盐团每年多产的盐都可以价值二千两白银。因此从理认上来说,一个盐丁一年下来以挣到二三十两白银,在农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了。
  但商毅却看到乍浦西村的房屋都十分破旧,而严受益和其他的盐丁一个个都面带莱色,衣服破旧,和其他村子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这确实有些出乎商毅的意料了,因此商毅也将这个问题来问严受益。
  那知严受益听完之后,苦笑了一声,道:“大人有所不知,早个五六年,我们乍浦西村也不是这个样子,那时日子虽然说是苦了一点,官府的加派多了一些,但大伙儿也能将就着过得去,一年下来多少还能有些余银。但三年前马家强占了我们村,代接了盐课,就全变了。我们产出的盐只能由马家来收购处理,刚开始一引盐他们还给一两五钱银子,后来降到一两,而今年只给八钱,而且听说明年马家只打算给五钱,因此这日子也没法再过下去了。伙计们在晒盐之余,只能自己垦田种些粮食,还能果腹。但马家知道以后,硬说地也是他们家的,要交租子,不瞒大人说,今年起就有人开始逃跑,己经跑了好几十人,如果不是大人打倒了马家,开年之后逃跑的人还要多。”
  商毅听完之后,也点了点头,沉思了一会儿,才道:“那么其他的地方呢?那样没有被马家强占的盐团情况怎么样,是不是要比你们好得多?”
  严受益道:“实不瞒大人说,虽然是好些,但也好不到那里去。海沙盐场一共有十二团,有九个都被别的大户包了盐课,只不过给得要比马家稍好一点,也不过就是一两到一两五钱之间。另外还有三个被盐场大使刘培经包了,情形也和其他的团差不多。”
  商毅知道现在浙江的米价都在二两五钱左右,那么毎引盐的收购价根本不足以交纳盐课,盐灶其实也是被压迫的对像,看来产盐虽然赚钱,但也不过是富了那些盐商盐官,而真正的劳动人民依然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商毅又想了一想,道:“你领我到你们的制盐场里去看看,我看你们是怎样制盐的?”
  严受益答应了一声,领着商毅来到制盐场里,这个制场占地很大,里面至少有四五百人在工作,最引人注意的是一边架着的好几十口大锅,下面烧看木柴,冒着腾腾的蒸气,还能够听到“咕噜”“咕噜”的沸水翻滚声音。在有些锅着,还有人拿着大锅子,在锅里用力的搅拌着。商毅目测,每一口大锅的直径应在一米四到一米五左右,高度约在三十厘米左右,来到一个大锅前,虽然锅里的水还没有被完全煮干,但在锅里己经可见白花花的细盐了。
  而严受益在一边像他介绍,这样每锅约煮三个时辰成盐,一锅可煮出成盐七到十斤。
  商毅点点头,看到另一边,则开凿了一排大水池,上面不知是辅的什么,正有妇女们用桶在上面浇水。严受益又向他解释,这是用海水淋浇卤沙制卤。
  原来煮盐并不是把海水直接拿来来煮,因为单纯的海水中含盐量太小,因此首先要制出含盐量高的卤水,即在海边潮水可到之处,铺满细沙厚约二至三寸,耙松,使沙能充分吸收潮水。待风吹日晒干后,便成卤沙。然后将卤沙均匀撒在卤池里,然后再用海水浇淋,这样的海水就充份吸收了卤沙里的盐份,含盐量也就大大增加了,有时为了增加含盐浓度,还会反复淋卤。然后将卤水倒在锅里煮炒,就可以制出盐巴或成盐。
  而如果需要制出精盐,则需要将卤水反复过虑五六遍,一般来说,过虑的材料以丝绸最好,棉布其,只有将水里的杂质清除干净,才能开始煮出精盐来。商毅刚才看到的那一锅,就是制精盐。
  不过商毅所看到的,都是煮盐生产法。虽然这种生产方式是中国古代的主流产盐方法,但商毅也知道,这时晒盐法以经产生,并且在南方普及。晒盐法在卤砂、卤水制造,过虑工艺和煮盐法基本相似,不同的在于出盐工艺,就是将卤水浇到特制的盐槽里去暴晒。一般在太阳未起时候就将卤水倒入盐槽,暴晒一天后,到黄昏就可以用板刮盐,收入竹筐了。在最晴朗炎热的季节,一个盐槽加上两三次的卤水都可以蒸发干。
  煮盐法生产落后,产量少,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特别是消耗木柴量大,后来逐渐被晒盐法所取代。因此商毅也问道:“严团头,你们用过晒盐法吗?”
  严受益道:“回禀大人,当然用过,晒盐法要比煮盐轻松一些,不过必须要等到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而又无雨才能用。现在正是冬季,一槽卤水三五天也出不了盐,因此只能煮盐。等到夏季来临,梅雨之后,我们会有三四个月的晒盐时间。”
  商毅点了点头,晒盐法确实主要是在广东海南地区普及,而北方使用得较少,看来还是和天气有关。不过无论是煮盐还是晒盐,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想象,就是相对轻松一点向煮盐法,也是要在炎炎夏日的太阳下劳作,真的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而且一直到近代,制盐的基本工艺都没有出现在的改进,确实是劳动人民向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七七章 盐场(下)
  随后严受益又请商毅来看成盐。成盐分为三种、盐巴、青盐、精盐。商毅仔细看了看,只见精盐呈雪白色,晶莹透亮的很是漂亮,而且非常的细腻。看起来己经很象现代盐厂制过的精盐。用手指点了一些放入口中,基本只有咸味,入口即化。而青盐和盐巴都呈现着青灰或蓝灰的颜色,而且还带着一些苦涩的味道。
  不过就是用这样最原始的劳作方式,没经过精制工艺加工的海盐能移达到这个水平,商毅也不禁惊叹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然是无穷。
  严受益又介绍,盐巴、青盐、精盐的产出比例为盐巴二成、青盐三成、精盐五成。先前所说的盐折色价格,都是以精盐计算。而投放到市场上,价格至少来翻出十倍以上,而且就到达二十倍,三十倍也不是不可能,其中的利润之大,可见一斑。
  而且因为盐业是由国家陇断经营,盐又是生活必须品,因此取得经营盐业资格的商人,无一不是巨富。商毅知道,在清代,盐商几乎就是皇帝的私人钱袋,朝廷每次遇到重大的军需、庆典、赈务、工程等需要用钱时候,都会叫盐商来承单,美其名捐输。乾隆六下江南的费用,大部份都是盐商买单。嘉庆镇压白莲教起义,两淮盐商就捐输了六次,累计达五百五十万两白银。
  而羊毛是出来羊身上,盐商捐了钱之后,自然不会自己认帐,而是转嫁到消费者和盐业工人身上,反正收购价和销售价都是他们说了算。于是一面拼命压底进价,另一方面又尽力提高售价,不昔以次充优,以坏充好。因此真正倒霉的,还是广大百姓和盐业工人。还直接促进了走私盐行业的发展。这是在历朝历代,都无法根除的问题。明朝在这方面略好一点,但也好不到那里去。
  看完了盐场之后,严受益又把商毅请到自己家瑞安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