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

  姜萱吃得肚皮溜圆,和徐玲玲在饭店门口道别,连忙抓紧时间回了大杂院。
  杨婶一家正围着饭桌开始吃饭。
  “下班回来了?怎么样?工作顺利吗?”杨婶关切。
  姜萱回道:“顺利着呢。”
  说完急忙走进房间,只见郑西洲已经躺在了床上,长腿伸直,目光悠悠。
  姜萱摸着吃撑的肚皮,心虚地咳咳两声:“吃饭了没?要不要我给你蒸两个玉米饼?”
  郑西洲没说话,揪着她的衣领嗅闻,鼻子微动,果然闻到了一丝熟悉的肉香味儿。
  “你又去买肉包子吃了?”他拍拍姜萱的脸颊。
  姜萱干笑,给他解释了缘由。
  郑西洲枕着胳膊,斜眼道:“也不说给我买两个?只顾着自己吃饱了?”
  “我也想买啊!但是柜台的那个胖丫头已经认熟我了,我真不敢在她面前冒头了。”
  姜萱蹲在床前,讨好地说:“橱柜里有玉米面,给你蒸玉米饼,吃不吃?”
  郑西洲能不吃吗?甚至得寸进尺,他道:“今天谁洗碗?”
  姜萱:……
  姜萱咬牙:“我洗。”
  这只狗男人真的不能惯,晚上就让他洗衣服去!
  第25章 她灵机一动
  短短一天, 姜萱已经熟悉了在邮局拍电报的简单工作。
  这年头拍电报的人不算多,毕竟一个字要三分钱,稍微多说几句, 就得花费将近一块钱,还不如邮寄书信来得便宜呢。
  只有碰到急事的时候,才会慌里慌张地跑来发电报,“父病危”、“母住院”或者“母子平安”,这些简短词汇才是最常见的电报内容。
  然而这次不一样, 姜萱接到了一张写了很多字的电报单!
  “老人家, 你这个地址……什么驻也车区?这几个字是不是写错了?”姜萱拧眉。
  老太太有些拘谨:“俺只上过半年的扫盲班, 不会写那些字嘛。”
  姜萱见状,索性拿着钢笔, 在电报单上划掉了一大行错别字,然后涂涂改改,看到发件人的地址时, 姜萱愣了一下。
  王家村生产大队?
  二妮儿不就是这个生产队的吗?
  顾不上发愣, 姜萱继续修改电报单上的内容, 同时抬头问:“收报人是谁?往哪个地方发?”
  “王建国, 往西南驻地军区发, 俺儿子是当兵的呢。”
  说到这里,老太太腰杆子停直,满脸自豪。
  姜萱闻言, 又瞅了眼电报内容。
  密密麻麻的三行话,大概意思就是家里给他娶了一个隔壁公社的媳妇, 手脚麻利干活勤快,屁股大好生养,酒席都已经摆完了, 只等着新郎回来圆房生娃……
  姜萱真没想到结婚还能这么搞???
  搞先斩后奏呢?
  默默地给老太太发完电报,姜萱忍不住,好奇地问了一句:“老人家,你儿子认识他娶……的这个媳妇吗?”
  “当然不认识了,连照片都没见过。”
  老太太显摆道:“这个媳妇儿是俺专门帮他挑的,力气大,下地干活也勤快,一天能挣十个工分呢!”
  “十、十个工分?”姜萱诧异。
  如果她没记错,农村是靠天吃饭,家家户户都要下地赚工分,一般只有成年男性才能挣到十个工分!
  妇女通常都是挣七八个工分,压根比不上成年男性的劳动力。
  十个工分就是一块钱。
  日积月累的,一年也能攒到三百多块钱,别看这个钱数目多,等到年底生产队分粮分钱,换完一大家子的粮食,能剩下十块钱就不错了!
  老太太挑中了这个女娃儿当媳妇,到底是看上了人不错,还是看上了人家会挣钱啊?
  还有那位当兵的同志,远在军营,家里给他娶了一个媳妇儿,估计这会还被蒙在鼓里呢。
  姜萱一时都不知道该同情哪个了?
  她真该庆幸自己是穿越到了大城市,而不是更加穷苦的乡下农村,否则到时候让她扛着锄头下地赚工分,姜萱宁愿找个地儿把自己埋了。
  不活了。
  望着老太太离开,姜萱感慨万千,又忙着拍了两份电报,开始无聊地没事干,趴在桌上东张西望。
  邮电局有八个办事窗口,三个负责收发电报,两个负责邮寄书信,还有一个负责售卖报纸,剩下的就是负责派送寄到江东市的书信和包裹。
  最辛苦的还是邮递员,顶着大热天炎炎烈日,骑着自行车,载着一沓书信和沉甸甸的包裹,东西南北到处跑。
  姜萱觉得这个年代的人民群众都太不容易了。
  不过,她也管不了别人,还不如想办法努力改善改善自己的生活呢。
  姜萱偷瞄了一眼远处的报纸架,探身问:“叶萍姐,那些报纸我能拿来看看吗?”
  “能看,但是不能带出邮局。”叶萍说。
  姜萱表示明白,连忙站起身来到报纸架前,一口气挑了十几份报纸,回到座位上认真翻看。
  良久,隔壁的徐玲玲敲桌子:“喂,报纸有什么好看的?你跟我一块织毛衣呗?”
  “……”姜萱慌得摇头:“我不会织毛衣,真的不会。”
  “你不会?那正好,我也是刚学会织毛衣的,我给你教啊!”
  徐玲玲继续怂恿:“你不是有对象了吗?给你对象织一件毛衣,他收到毛衣肯定开心死了。”
  “……”可不是开心死了?
  郑西洲还想让她学着缝补衣裳呢。
  姜萱自小家境优渥,十指不沾阳春水,能主动下厨做饭就已经不错了,还给他缝补衣裳织毛衣?
  美死他了。
  姜萱拒绝三连,死活不肯碰毛衣针,一心一意看报纸。
  见姜萱态度坚决,徐玲玲只能作罢,嘴里嚼着果脯,美滋滋地给自己织冬天穿的厚毛衣。
  姜萱不留痕迹地松口气,把看过的报纸扔到一边,又开始翻阅最新一期的青年报刊。
  先是粗略扫描各个版块的题目,国家领导开会的大事和政策报道,还有各地的粮食丰收喜报,粮管所的最新供应通知,还有大篇短文故事,诗歌。
  视线下移,姜萱注意到了报纸边沿的一则通知——征文启事。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青年报刊热烈欢迎广大有志之士寄信投稿,不拘题材形式,稿件一经刊用,即会按照规定支付稿酬。】
  原来写文投稿也能赚钱!
  姜萱眼睛一亮,立马从抽屉里拿出纸张,把这则征文启事抄录了下来。
  说干就干。
  趁着现在空闲,姜萱翻阅了几篇常见文章,心里顿时有了想法。
  1958年风气紧张,大鸣大放的运动风波才刚刚过去不久,说错话的知识分子都被送到偏远农场接受劳动教育了。
  在这种环境下,姜萱绝对不敢乱写其他内容,敏感题材也不能碰,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要仔细斟酌推敲。
  但是描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比如一家之主在工厂上班,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由此歌颂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歌颂工人精神,一颗红心向太阳……这样的题材一定不会触碰敏感底线。
  有了思路,姜萱开始试着动笔写稿,绞尽脑汁,甚至拿出了高中写议论文的800字废话技巧,努力憋出一个流畅感人的故事。
  开篇就是平凡的工人生活琐事,后面大量堆积华丽词藻,变着花样儿歌颂,号召学习工人精神,全心全意爱国爱家。
  临近下班时,姜萱终于写完了这篇稿子,累得甩甩手腕,又低头反复检查了三遍,确定没有任何问题,欢天喜地去找隔壁的同事。
  把稿件装进信封,贴上邮票,认真填好收信地址和收件人,姜萱抬头问:“大姐,往上海寄信要花多少钱?”
  “上海?那都出省了,远着呢,起码三毛钱。”
  “哦。”
  姜萱没想到这么贵,一个大肉包子才一角钱,投稿寄信居然要三角钱!
  不过,万一她的稿件被报刊成功录用,分分钟就能赚回来十块钱呢。
  姜萱狠狠心,掏了钱,把这封投稿信封寄了出去。
  回到座位上,徐玲玲凑过来打听:“往上海寄信,你居然有认识的朋友在上海吗?”
  姜萱笑了笑,没说实话,只道:“没看见我刚刚趴在桌上写了半天信吗?那是别人拜托我帮忙寄的信件,因为他不识字,只能找我帮忙了。”
  “哦,原来是这样。”徐玲玲也没再继续追问。
  姜萱心道,如果没有收到稿件刊登的消息,她决定把这件事捂得死死的,不然传出去太丢人了。
  下班回家的路上,远处炊烟升起,轻烟袅袅,青砖民居笼罩在一片朦胧烟雾当中。
  姜萱脚步欢快,心情雀跃到极点。
  不管怎么说,投出去的稿件就是一个希望,也算是初步赚钱的开始。
  下一步就该去黑市赚钱了。
  择日不如撞日,要不今天去试试?姜萱心血来潮,赶着百货大楼关门前十分钟,麻利地掏出钱票,买了一个暗红色的羊毛围巾。
  花了足足八块钱。
  幸好羊毛围巾是高价商品,不需要额外掏布票。
  姜萱有些心疼花出去的钱,但也没办法,去黑市总要遮掩样貌,围着围巾起码能把脸挡得严严实实。
  这次姜萱直接去了南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