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朝为田舍郎> 朝为田舍郎 第311节

朝为田舍郎 第311节

  这就是二人最大的区别了。
  “听说你从安西调回长安了,回来这些日子,可有见过万春公主?”玉真缓缓问道。
  “呃,当然见过。”
  玉真目光如剑盯着他:“只是见过,你却没什么表示?”
  顾青疑惑道:“臣……应该表示什么?送礼吗?”
  玉真叹了口气,摇头喃喃道:“也不知万春到底看上你什么,就算不小心被看光了……哼!”
  顾青眨了眨眼,顿时明白了玉真的意思,不由苦笑道:“殿下,臣已有心仪的女子了,名叫张怀玉。”
  玉真冷冷道:“本宫知道,已故贤相张九龄的孙女,顾青,你已贵为县侯,素来被陛下看重,以你的身份,还有资格谈论心仪的女子吗?你的婚事只能取舍利害,心不心仪的,早已不重要,你在安西这几年,可知万春如何挂念你?你不但没给她只字片语,没想到回了长安还装糊涂,既然你装糊涂,本宫便让你清醒清醒……”
  顾青脸色顿时难看起来:“殿下何必强人所难,我与张怀玉两情相悦,已然谈婚论嫁,殿下何苦插手我俩的亲事?”
  玉真冷笑道:“本宫只是见不得睫儿委屈,她哪里配不上你?论美貌,论身段,论出身,论性情,皆是上上之选,比那个张怀玉岂不是强上许多?舍美玉而取顽石,何其愚也。”
  “明日我便去觐见陛下,请陛下赐婚,尚万春公主于你,顾青,你当好自为之。”
  顾青表情渐冷:“我若不答应呢?”
  玉真冷笑:“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敢抗旨么?”
  顾青眯起了眼睛:“我试试。”
  玉真大怒:“好个狂徒……”
  话没说完,雅阁外忽然传来杂乱的脚步声,韩介闯进来道:“侯爷,不好了,张家两位小姐和,和……万春公主来了,她们还领着许多羽林卫,正在青楼里打砸。”
  顾青和玉真吃了一惊。
  玉真脱口惊道:“睫儿怎会和她们在一起?”
  顾青脱口而出的却是:“她们三人是如何知道我在青楼的?”
  韩介却在门口催促道:“侯爷,如何行止请侯爷定夺。”
  顾青有些慌乱,若只是张怀锦或万春来了,他完全不怕,理直气壮坐在雅阁里等她们,但张怀玉也在其中,那可不好解释了,解释不清的话,至少要在床上养半年的伤。
  韩介焦急地催促道:“侯爷快决定,羽林卫已打到后院了。”
  顾青迅速瞥了玉真一眼,沉声道:“俗话说‘不是猛龙不过江’,俗话又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俗话还说……”
  “侯爷别说了,不就是逃跑吗,来不及文绉绉了,咱们……嗯,咱们暂避锋芒!”
  顾青赞道:“不错,暂避锋芒……”
  来不及与玉真辞别,顾青被韩介飞快拽出了门。
  玉真嘴角一勾,忽然大声道:“顾侯爷,莫忘了本宫说的话。”
  顾青消失片刻后,万春公主一马当先杀气腾腾闯进雅阁,进门后不由一呆,立马收起杀气腾腾的表情,不自在地道:“皇姑您也在呢,我……咦?不对,皇姑为何会在青楼里?”
  玉真指了指脚下睡得鼾声如雷的李白,道:“为了他。”
  李白曾经在宫里当过翰林待诏,而且其人在长安甚至整个大唐都是明星级别的知名度,万春自然认识他,打量一眼后愕然道:“李太白?”
  几步冲过去,万春踹了踹李白,道:“喂,你快醒来,给本宫作几首好诗听听。”
  玉真不满道:“睫儿不得无礼,该我问你了,身为公主,为何深夜打砸青楼?”
  说话间,张怀玉和张怀锦也进来了,见到玉真公主后二女一愣,急忙行礼,乖巧地站到一旁。
  玉真特意在张怀玉脸上打量了一番,英飒之气毕露,有巾帼英豪之相,顾青心仪于她倒也不是没眼光。
  万春神情慌乱,眼珠转个不停,良久,期期道:“听说平康坊的青楼颇负盛名,侄女想来见识一番……”
  玉真冷笑:“带着羽林卫冲进来又打又砸,你便是这般见识青楼的?”
  万春仍嘴硬道:“我是公主嘛,公主出行总需要一些威仪的,打打砸砸就是要让青楼的人对我敬畏……”
  玉真冷冷道:“行了,别编了,实话告诉你,顾青跑了,刚刚从后门跑的。”
  万春一愣,接着大怒:“本宫亲自来捉奸,他竟敢逃跑!来人,去青城侯府!”
  玉真怒道:“给我站住!公主的体面还要不要了?今晚这般胡闹,明日定有御史上疏参劾,你父皇没了面子,岂会饶你?”
  ……
  李隆基驾至长安兴庆宫时已是第二天早上。
  一大早便下旨停了今日的朝会,将杨国忠,陈希烈,郭子仪等重臣召进宫议事。
  随着李隆基一同回到长安的,还有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消息。
  消息是不可能瞒住的,安禄山已经渡过黄河了,长安城的臣民才刚刚知道,说起来甚是可悲。
  百姓们刚听说时并未当回事,这些年大唐不是没有叛乱,大多是受灾的农户,以及被兼并了土地的难民,叛乱刚发生便迅速被朝廷扑灭,如同一颗小石子扔进大海,只泛起了一点小波浪。
  然而对有识之士来说,安禄山叛乱却是天大的坏消息。
  因为知情的人知道安禄山手中握有多么庞大的军队,有多么剽悍的战力,那可是十五万边军啊。
  十五万边军加上五万异族精锐兵马,他们掀起的风浪岂是几百上千号人的难民造反能比的?
  被知其利害的人解说一番后,长安城顿时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叛军已渡过黄河,而朝廷甚至还未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任叛军一马平川,河东河南在一个月内便被叛军吞下了,眼看要打进长安城。
  盛世的风景犹如一场大梦,在兵灾面前瞬间瓦解,成了一抹只存留于记忆的美好画面,接踵而来的,是数不尽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兴庆宫,兴庆正殿上,李隆基面容苍老了许多,面沉如水地注视着眼前几位重臣。
  “高将军,叛军打到哪里了,前方可有军报?”
  高力士躬身道:“陛下,叛军仍在蒲州城下,与安重璋胶着对峙,蒲州城被安都督守得固若金汤,叛军久攻不克。”
  李隆基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欣慰之色:“安重璋不愧是名将,未辜负朕的嘱托,甚善。传旨,厚赐安重璋的家人,追封他的父母祖先。”
  心情稍微舒缓了一些,李隆基沉声道:“几位卿家,安禄山贼子胆敢叛我大唐,其罪当诛,如何平叛,诸位今日拿个章程出来。”
  杨国忠首先发言道:“陛下,安禄山忘恩负义,胆敢叛唐,臣以为应重惩。臣得知安禄山起兵叛乱的当日便下令长安城卫拿下了他的长子太仆卿安庆宗,臣谏言,先诛安庆宗,以儆攀附叛军者,此举为震慑人心。”
  李隆基对安禄山早已痛恨至极,闻言毫不犹豫地道:“准,命刑部将安庆宗斩了,首级悬于城门之上,以震宵小贼子。”
  老将郭子仪缓缓道:“陛下,恕老臣直言,安重璋守蒲州城恐守不了太久,叛军兵锋极盛,二十万兵马久攻之下,蒲州之失只在早晚,老臣以为,应迅速调集大唐四方兵马,入关中,赴长安,救驾勤王。”
  第四百三十一章 选将之疑
  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开元末年以后,李隆基改变大唐军制,将大唐分为十个军镇,每镇设节度使,十大军镇拥兵过甚,总兵力达到五十万左右。
  而大唐国都长安,虽有著名的“长安十二卫”拱卫都城,但十二卫兵力合计才八万人。
  也不知李隆基从哪里冒出来的蜜汁自信,总觉得开创了开元盛世,大唐国都便固若金汤,天下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怎会造反?既然不会造反,长安何须太多兵力拱卫,平白浪费粮食,不如将这些兵力全部发往边镇,让他们为国戍边,开疆辟土,岂不比在长安无所事事浪费粮食强得多?
  李隆基大抵便是出于这个想法,于是长安的总兵力才区区八万人。
  直到安禄山叛乱,李隆基终于察觉这个要命的问题了。
  叛军已渡过黄河,显然是冲着长安来的,长安是大唐国都,都城若陷于叛军之手,天下人心俱失,以讹传讹之下,说不定百姓们都会以为大唐亡了。
  郭子仪的谏言很有道理,必须马上调兵勤王,必须守住长安,否则问题就大了。
  “大唐十大节度使,安禄山已窃其三,剩余的七大节度使,不知可有勤王者……”李隆基神情灰败,黯然叹道:“节度使久沐天恩,然天子有难,能知恩图报者有几人?”
  郭子仪沉声道:“陛下,老臣以为,除了安禄山贼子,大唐其他的节度使都是效忠大唐,效忠陛下的,安禄山起兵突然,叛军推进太快,陛下当速速决断,否则长安有被叛军攻破之虞。”
  老成持重的陈希烈也道:“安禄山叛唐的消息已传遍长安,长安臣民正惶恐不安,天下人的眼睛都盯着陛下,臣请陛下振奋精神,拿出当年闯宫诛韦逆之气势,将叛军平灭于长安城之外。”
  李隆基满心惶恐不安,年已老迈却被最信任的臣子背叛,帝王意气一朝丧尽,此刻已是心灰意冷,被两位老臣劝慰几句后,李隆基终于打起了精神。
  再怎么年迈不堪,再如何心灰意冷,祖宗留下的社稷不能丢,他这个大唐皇帝更不能消沉,亲手开创了盛世的帝王,若晚年骤然变成了亡国之君,写进青史里会被后人唾骂嘲笑几千年。
  “两位卿家说得对,朕必须要振作,高力士,传旨各大节度使,命他们尽起麾下兵马,火速开赴长安救驾勤王,尤其是离长安最近的陇右和河西两大节府,命他们速速率兵回京,不得片刻耽误。”
  高力士躬身领命。
  李隆基又道:“国忠,长安国库以及各地官仓所余粮草若何,可有详数?”
  杨国忠道:“国库所余不多,但能支应得起二十万兵马三月所用,趁这段时间紧急调拨京畿道,山南道,江南道,淮南道等各道官仓粮草,经漕运大运河运抵长安,若长安能固守三个月,时间上大致是够的,各道官仓粮草若至,足可撑应四十万大军一年所需。”
  李隆基心头稍定,缓缓点头。
  亲手开创的盛世,终究还是有可取之处。天下粮食相对富足,朝廷有底气支应得起一场大战,这便是盛唐的底蕴。
  陈希烈补充道:“老臣以为陛下还应颁一张安民告示,以安臣民之心,并传檄天下各道各州,细数安贼之罪,明示天下士子百姓勿附贼逆,除贼拥唐,还有,颁严令禁止商贾炒涨粮价,擅自抬高粮价者立斩,三族连坐。”
  李隆基点头,将郭子仪和陈希烈的建议采纳。
  郭子仪又道:“陛下传旨各州各军镇开赴长安勤王,但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若安贼兵马推进神速,恐怕等不到勤王大军,老臣以为,可就地招募长安附近百姓士农商贾青壮,组建团结兵以应大变,长安武库兵器足够,就地招募者操练一月半月勉强可用,总之,事急关头,一切从权处置,不惜代价以守住长安城为首务。”
  李隆基缓缓道:“诸卿所言甚善,朕皆准也。”
  顿了顿,李隆基忽然露出黯然之色,道:“朕这些年犯了不少糊涂,其中最大的糊涂便是错信了安禄山,此皆朕之过也,而致社稷遭难,江山蒙尘,朕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天下士民,若能顺利渡此劫难,朕定斋戒沐浴,进太庙请罪,从此做个纳谏采言的明君。”
  “时穷舛难之际,幸得诸公不弃,朕在此拜谢诸公,来日平定贼乱,朕定厚谢诸公。”
  杨国忠等人纷纷感动地起身行礼:“谢陛下隆恩。”
  诸臣散去,分头准备抗击安禄山叛军事宜,李隆基独坐殿内,想想自己半生英明,半生昏聩,终致此难,又想起安禄山背叛自己,终究错付了多年信宠,李隆基更是羞怒交加,各种情绪千滋百味,一齐涌上心头。
  想着想着,李隆基竟流下泪来。
  人到时穷之际,突然变得清醒起来,回首这些年的错误,不由愧怒难抑。对于未来,他更感到迷茫。
  一个快七十岁的迟暮老人,还能像当年那般得意飞扬,从容面对一切噩难吗?
  无论体力,智慧,心境和时势,都与当年完全不同,李隆基这次是真觉得绝望了。
  高力士轻轻走入殿内,站在李隆基身边温言安慰道:“陛下勿忧,安贼不过是癣庎之疾,不足虑也。天下正统仍是李唐,这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安贼跳梁小丑,妄图挑衅天威,终将被天下耻笑。”
  李隆基擦去了眼泪,索然长叹道:“朕……只是觉得自己真的老了。朕已骑不上战马,拎不起长戟,无法与将士们南征北战,原本以为大唐在朕的治下能够盛世永绵,百世不衰,临到暮年才惊觉这个念头多么可笑……”
  “朕,本应在史书上留下重彩浓墨,可恨安禄山,一场叛乱将朕的身后名全毁了,后人翻开史卷,看朕这段治下的大唐,究竟该夸朕创下盛世,还是骂朕有眼无珠,误信奸佞,而致天下之乱?”
  “盛世自朕而起,又自朕而逝,岂不可笑?如同人生一场黄粱大梦。”
  高力士眼眶泛泪,哽咽道:“老奴求陛下莫出消沉之语,陛下,大敌当前,陛下当振作。”
  李隆基阖眼半晌,睁开眼时又恢复了清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