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苏厨> 苏厨 第1节

苏厨 第1节

  苏厨
  作者:二子从周
  内容简介:
  治大国如烹小鲜,因此,这是一个吃货治国的故事,从北宋皇佑四年开始……
  第一章 眉山
  大宋皇祐四年,壬辰。
  西蜀王小波李顺起义已经过去五十七年,盗贩茶盐的现象又重新开始变得普遍。
  起义的余波,得来的就是“蜀人难治”的口碑。四川成为朝廷放羊,任其自生自灭之地,诸般政策管理都非常松懈,与中原迥异,成为一个行政特区。
  十四年前,大宋边州党项人控制地区反叛,西夏立国。
  也是那一年,宋廷朝堂之上,出现了一个名词——朋党。
  十二年前,欧阳修作《朋党论》,巩固了这一说法,也掀开了宋廷廷争温情脉脉的面纱,将问题明确化,理论化,模式化。
  十一年前,宋夏战争开启,宋军于好水川大败。
  十年前,西夏携大胜之威,反攻宋国,宋军在定川寨实施抵抗,再次被打败。
  国难当头,契丹人也开始趁火打劫,富弼出使契丹,商定盟约,许岁赠绢银各十万两。
  经过长期谈判,八年前,与西夏的和议终于达成。
  宋国承认西夏,岁赠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短短十数年内,除了外患,还有内忧。
  王伦,张海,郭邈山,金州民,光化军,桂阳蛮,王则……各路骚乱,此起彼伏。
  四年前,黄河在商胡口决堤。
  朝堂之上,庆历新政失败的阴影还未散去,治河方略又起争端,一令三改,久拖不决。
  而后因外戚张尧佐除授事,朝争又起。宋庠,文彦博连续罢相。
  今年,侬智高几经试探,终于露出真面目,建立大南国。
  朝廷忍无可忍,派狄青讨伐。
  就在今年,夔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甚众,官府定法整饬。
  一代大儒,人臣典范范仲淹,怀抱着忧国忧民之心,怀抱着诸多后悔和遗憾,溘然离世。
  还是今年,朝廷命王尧臣、王守忠、陈旭等较庆历、皇祐总四年天下财赋出入,凡金币、丝纩、薪刍之类皆在其数,参相耗登,至皇祐元年,入一亿二千六百二十五万一千九百六十四,而所出亡余。
  ……
  长江这时候还不叫长江,只有“大江”或者“江”这两个称呼。从江陵府一路西上,经峡州,过三峡,越夔州后,大江便进入岷江段。
  岷江再过泸州,入嘉州,之后便改向北上。
  嘉州境内,有数条小江汇入。
  其中一条的水色,在秋冬长作青碧,颜色可人。两岸竹林苍翠欲滴,因此人们把它唤作“玻璃江”。
  沿着玻璃江继续上行,便可以见到一处小山临江而卧,山势低矮,形似蛤蟆,此山也因为山形,被称为“蟆颐山”。
  蟆颐山侧,坐落着一座小城,因如眉的山势而名,这便是嘉州和成都府的中转地——眉山城所在。
  这里距离嘉州和成都府,刚刚都是一百六十里,是一处位置绝佳的水运交通枢纽之地。
  地方不大,却甚是繁华,整个眉州,计户三万,州治编民户数五千。
  大宋辖制,分路,府,州,军,县。依人口和繁华程度,又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
  其中的赤、畿,多为京师和天下重镇。而眉州虽地处边陲,但下辖三望一紧四县,在益州路十二州中能排到第四,洵为上州,端是繁华。
  如果从南门码头上岸,路过野亭,会看见城郊两侧都是田地,藕池,这是李冰当年水利的遗惠,正是芙蕖艳放之际,田园风光,煞是好看。
  眉州藕,天下驰名。
  农家周围,多还有一圈芋地,品种一般是当地所产的红嘴芋。
  此地物产丰美,红嘴芋味道一般,因此吃的人反而不多。不过这芋头叶子与美人蕉相似,红边绿心,甚为可爱。
  除了度荒,人们其实多把它当做绿化使用。
  城南有一座石桥,本地人叫它南桥。过得南桥,便是低矮的土城墙。
  当年宋军入蜀后,仅保留了四座城池,眉州城新靠近西南边陲,算是幸存者。
  城墙上有一座门楼,上有三个大字——“文明门”。
  从文明门进入城中,一条笔直的青石板大路延伸向北,大路两边房屋渐次稠密。
  贴着城墙根,右手看过去不远,是一座官亭,名叫摘桂亭,亭后还有一所楼阁,是魁星阁,眉山驿所在。
  大路的左边,则是曙远楼,可以在楼上胜揽玻璃江的江景。
  大宋节日不少,二月二,三月三,这里有花市,蚕市,无论城乡,男女老幼云集于此,热闹非凡。
  沿着石板路继续向北,又有一座小石桥跨溪横卧,桥名“通津桥”,意思是城中人出得此桥,那便是要前往码头,走水路通大津了。
  经过桥边的土地庙,前行数百步,便到了眉山的核心区域。
  先是道路东面边的文庙,学署,然后是眉山书院。
  书院后面,东方的小丘上,还有一栋大型宫观建筑,形制和精美都是眉山之冠——文昌宫。
  而道路的西面,则是最繁华的商业地带,各色行铺鳞次栉比,招牌林立。
  其中有一个小巷,是四川最重要的行业——纺织业的眉山集散中心,称为纱縠行。
  这些大商行大店铺,应付的是嘉州府和益州府来的大商家,属于此时的高尚社区,也是本地的上流社会大家族,所谓的“江卿”世家的聚居地。
  这其实是民间习俗,当然是门阀制度的未灭余烬,国家不提倡,民间却又禁止不了,南北皆然。
  江卿世家,世代通婚,外姓纵然富裕,也难结秦晋。
  小商贩们和下层社会也不是没有去处,沿着石板路继续向北,有连续两个十字街口,使眉山城的大街道和城墙结构,合起来如同一个四方开口的“用”字。
  两个十字街口上各立着一座底部四通的高台,台上还建有楼宇,楼宇青瓦覆顶,飞檐对望,算是眉山镇的标志性建筑——大庆楼。
  两座大庆楼,都是官方建筑,上层设有钟鼓,平日里不会对外开放。
  不过因楼下地势开阔,可供避雨,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便利场所。于是连同两座楼之间的街面,不知从哪年开始,自发地形成了一座集市。
  小商贩们贪图这里的阴凉爽利,都爱在这里扎堆,居民们也喜欢在这里交流信息,闲话家常。
  眉山是附廓县,因此有两个衙门,州府和县府,都坐落在高级商业区和普通商业区的交界之处。
  继续向北,石板路的两边,右手还有火神庙,节孝坊,左手则有玉清观,东岳庙。
  连着城墙再往北,出去就是北郊校场。
  居民们忙着来来往往,商贩们各自吆喝售卖,都在为一天的衣食忙活着,浑没有发现一个小孩子独自北来,现在正站在街口发蒙。
  “老伯爷可真是的,他就那么放心!我还是一个孩子呀!”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五年了。
  前世,哦不,应该说是后世,他是一个在村子里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
  他所在的村子,是二十一世纪一个较为闭塞的小村庄。
  不过民风淳厚,也少不了他一口吃的,打小还跟村里人学了一身自力更生的本事。
  喜欢读书,可村里没有多少课外书给他读,倒是不少老人留着些黄纸老书,他也不挑剔,结果明明是工科狗一枚,却养成了喜欢古文,爱看古书的性子。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别的爱好,那就是看纪录片了。
  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入了眉州市的公务员系统,进入政府办当了一个科员,干了没两年,便和一个老同志结对,开始了农村基层扶贫工作。
  成绩是突出的,他根据自己的长项,在几个乡镇试点开发非遗项目,和当地非遗传承人混得亲人一般。
  各项非遗产业,在他的尽心尽力之下下,倒也算是有声有色,老同志私下透露,上边准备提拔他为扶贫办主任,正科。
  高兴,不是为了自己的成绩,而是为了庆祝自己思路的有效,于是他从村里小酒坊给自己弄了一瓶酒,鬼使神差地跑到嘉州青衣江大佛对面,喝高之后大耍酒疯,高喊恨不早生千年。然后……
  然后嘉州大佛可能听见了,就送他来到了这个世界。
  第二章 嘴炮堂哥
  孤儿这一世仍然是孤儿,先是父亲得咳症去世,让他成了一个遗腹子,然后母亲伤心过度,生完他没熬过产后风,跟着父亲去了。
  于是族长老伯爷便将他养在身边,又当爹又当妈拉扯到了今年,五岁。
  要换做眉山城别的小户,他怕是刚穿越过来就被扔马桶了,但是好在老天爷长眼,让他姓了“苏”。
  苏程石史,眉山县四大家族,乡里有族田,宗祠,老宅,城里有铺面。于是他相当于将上一世小时候的生活重新过上一遍,还多了个碎嘴的老伯爷看顾着,更贴心一层。
  辈分不低,水字辈,老伯爷就随便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苏油。
  按老伯爷的说法,油可是了不得的好东西,大户人家才不愁吃得上哩!一般的小户,哼,一年有二两湿湿嘴,那就是开了天恩!
  于是这名字就被叫了开来,等到他一岁多假装重新开始学会说话的时候,名字已经计入族谱,无可更改,无从抗议了。
  老伯爷平日里就守着宗祠,甚为无聊,喜欢唠叨族里的诸般琐事。
  听了几年,苏油早已知道,苏家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出人。
  自己有个远服堂哥,叫苏涣,熬了十几年,前年官家许他从阆中判官升迁做了祥符县令,是苏家第一个熬出小头的人物。
  祥符和开封,一在汴京之西,一在汴京之南,了解了地理位置,就知道这职位的分量了。
  苏家曾经经历过一件事情,山田所剩不多,早都在这堂哥的免税份额之内,因此家族里现在勉强算是解决温饱。
  今天老伯爷珍而重之地拿出来两套老书,将苏油唤了过来。
  老伯爷说道:“小油啊!这两套书,这还是你堂哥中进士那年送来的,它们认识伯爷,伯爷不认识它们。你带进城里去让老三翻翻,他是做学问的,让他给你安排个字吧,这眼看都要开蒙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