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苏厨> 苏厨 第401节

苏厨 第401节

  金悌看到张散,过来问道:“郎君,这趟行程,我,我怎么有些看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天过去了,都没有看到过海岸?”
  张散笑道:“贵使放心,就在今日。等你看到海水颜色变浅,海鸟追随,差不多就到杭州了。”
  金悌大惊:“郎君莫要开玩笑!按照行程,今当尚在海州附近。如何就到得钱塘?!”
  张散说道:“贵使还是赶紧准备自己的事情吧,大先生通判杭州后,市舶司规矩很大:使节到达,必须有国主颁赐的节杖,文书,方得发放关防,而且只能走水路,不许行陆路进京。眼看桃花水就要来了,我怎么都得在大江发水前将你送到不是?”
  金悌不由得感慨赞叹:“要是真的,这简直就是在御风飞行啊。”
  张散说道:“大先生说了,即便是使臣,也要守大宋的规矩。雕版,铜钱,一概不得运出大宋。”
  “不过少爷说高丽是小中华,在官家面前为你们力争,圣人经典和佛经是不碍的,其余丝绸瓷器等商品也是不碍的。还有,大理铜器,那是转口贸易,你们愿意买,完全可以。”
  “求到圣旨后,大先生才松了口,不过所有书籍,只允许于市舶司昭文局购买,其余一概列为私禁,所有船只,离港时都要严查,贵使可要小心些。”
  “还有,这船甲板上,使节可以自由活动,甲板下就不能去了,每日有人送饭菜到你船尾舱室,茶和猴儿桃蜜饯记得一定要吃,否则要得海病。”
  茶叶,豆芽,果酱,坏血症天生就不会发生在中国海船上。
  金悌赶紧拱手:“是是,小国使臣,怎敢干犯天朝法制。不知你说的大先生和少爷是……”
  张散这才反应过来:“大先生就是国朝制科三等第二人,苏轼苏子瞻……”
  金悌又惊又喜,心中噗通噗通的乱跳:“雪泥鸿爪苏子瞻?”
  张散点头:“正是。少爷则是国朝探花,如今的陕西经略安抚使苏明润。名讳我不敢出自我口,但是想必贵使也是知道的。”
  金悌这才反应过来:“对对对,郎君与他们同为蜀人。这次不从登州入宋,可真是捞着了!我,我上岸后能拜见到苏长史不?”
  张散笑道:“只要不是公务,大先生很平易近人的。看来贵使也是饱读诗书,应该和大先生谈得来。”
  “教你个乖,你先去杭州拜访几位高僧,请他们通融,要见大先生,那就更加易如反掌。”
  金悌高兴得躬身作揖:“多谢郎君指点,多谢郎君指点。”
  张散抬眼望向西南,伸手一指天际一只海鸥:“看!这就到了!”
  熙宁四年二月,高丽使节金悌抵达杭州,见到了自己的偶像苏轼。
  杭州知州陈襄予以接见,然后送他启程前往汴梁。
  壬辰,王安石请发售天下广惠仓田,为河北东、西、京东四路常平仓本。
  考虑到陕西常平仓依旧充实,移陕西广惠仓售田收益为荆湖水利资本,赵顼从之。
  之前,因为河北诸路马监牧马空地很多,因此朝廷特意设立屯田司,将良田万七千顷租给老百姓。
  本意是收取租金帮助养马,结果河北屯田司即便在丰年都不能维系收支平衡,王安石干脆请求赵顼罢掉屯田务,化兵为民。
  庚戌,因陕西路和永兴军路已经大行宝钞,彻底罢废永兴军买盐钞场,以解盐之利作为薛向的江南发运本金使用。
  辛亥,湖北提点刑狱赵鼎,上书说本部峒首苛刻盘削百姓没有节制,蛮部众人都想归中原;辰州一名叫做张翘的商贾,也上书说南北江的大利。
  朝廷派遣章惇知夔州,准备任察荆湖北路,经制蛮事。
  二月的春风,吹遍了陕西大地,用苏油的话说,朝廷总算是开窍了,那还有啥说的,赶紧抓住机会,咱们分地!
  后世有专家学者评论,大宋科举,考出来的人都是地主阶层,是地主阶级代言人,因为经过考证,其中来自占地百亩以上家庭的士子,占据了百分之七十强!
  考据很仔细,但考虑并不全面充分,忽略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就是后世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一丁三十亩地,引来皇帝亲自关注。
  到了宋代,丁口土地标准大大降低了,这与人口滋长,国势日绌有关,除了蜀中,两浙,福建,其余地区一丁大概就在四十亩的水平。
  一户两丁,基本是大宋最小的家庭单位了,因此将百亩家庭就算地主阶层,有点以今论古,偷换概念的意思。
  宋代承唐制,不过税制开始有人进行地方探索改革,总体从以前的二十八税,渐渐归结为大体两门——田赋和丁银。
  田赋一夫四十亩出米四石,也就是亩输一斗,从书面上看,实际上是相当低的。
  而且就算是这样的田赋,实际上也收不起来,一般国家只能收上来三分之一。
  为什么呢?因为农人其它负担太重了。
  一夫四十亩,一年种得一年之食,苏油将之称为“温饱线”。
  国家负担沉重的原因,就是温饱线下的人口,太多了。
  而且越来越多的农人,因为兼并失去土地,只能靠租种生存。
  租地利息,青黄不接,遭遇饥荒的时候,高达收益的八成,一般年景,是收益的对半,立刻将农人从“温饱线”打压到“饥饿线”上。
  吕惠卿曾和赵顼谈及自家的收益:“苏州,臣等皆有田在,彼一贯钱典得一亩,岁收米四五六斗。然常有拖欠。如两岁一收,上田得米三斗,斗五十钱,不过百五十钱。”
  这就是苏油来到大宋后,看不起田地收益的原因,可龙里苏家两百亩地公田到现在也没有增加。
  不过对于其他人来说就不是如此了,一亩放租收百五十钱,那我们搞个几千上万亩不就妥了吗?
  吕惠卿的话在皇帝面前肯定打了埋伏,而且故意回避了事情的本质。
  事情的本质是,宋代土地两贯一亩,一贯钱又能典出去,加上上层官员们的高薪,兼并起来实在是太轻松了!
  苏油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就还是用经济方法来解决。
  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土地更不值钱,让兼并土地不挣钱!
  种地是需要人力的,人力是需要成本的。
  渭北,大量的耕地被携裹回陕西的夏人开垦了出来,他们本来就是河套平原上的农夫,同样面临着上层统治集团的残酷压榨。
  有了先进的测量方式和开垦模式,镇戎军,德顺军,渭州北部,出现了大量的可耕土地。
  苏油设计的家庭式立体耕作套养农业模式,固然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了副食品种类,以及禽畜产量。
  但是无疑的,大大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平均人力成本。
  这就是精耕细作。
  对于小户来说,这绝对是巨大的福音,但是对于大地主们来说,这无异于一场灾难。
  这是一种巧妙而隐晦的劫富济贫。
  加上各地农业技术的提高,苜蓿的种植,棚养的推广,养鸡养鸭养鱼的兴起,果树的种植,各种肥料的使用,以前的仅够养一丁的四十亩地,如今可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
  陕西北部开发,到现在已经得田五万倾,结合科学耕作方法,可以解决十二万户贫困家庭的温饱问题!
  第五百九十五章 改革和叛乱
  要下户能拿出钱来买地,那是想太多了,为了使土地不被大地主们吞并,苏油只能使用零息这种方式。
  陕西牛价,是全大宋最便宜的,也是两贯左右,新式农具如锄镰之类,也得两贯左右。
  还有草房,猪圈,畜棚畜栏之类,不过这些便宜,算下来一户人家,需要五贯。
  于是苏油便结合保甲法的推行,正好了,朝廷实施了保甲法,十户联保,就以宗族,同乡为单位,推行乡约,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将日子过好!
  银行的钱当然是要还的,但是封建王朝也有封建王朝的好处。
  其实大宋地价并不高,与土地上一年产出的粮食价格相当。
  只是如今的掠夺方式,实在是过于残酷了,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耕作模式得以改良,集中管理统一监督之后,苏油有把握让这些农人,三年耕作得留两年之蓄。
  这就可以还清银行贷款,让陕西最贫困的十几万户家庭,回到温饱线上!
  这也是眉山青苗法和王安石青苗法的最大区别,发给农民资产土地,让他们分期偿还,而不是强行放贷收息,残酷增加其负担。
  赈济和放贷的最大区别!
  如此德政,不是苏油能扛得住的,银行也只是具有管理权和监督权而已,所需的本金,名义上只能来自皇室。
  苏油先从战利中拨备出四十万贯,作为捐赠转入皇宋慈善总会账户,再由太皇太后,皇太后分别降下懿旨,从皇宋慈善总会转出来,还添加了二十万贯,作为陕西扶贫基金。
  六十万贯,二十万贯买牛,入了狼渡牧场的腰包;
  二十万贯买农器,进了商州胄案和高家工坊的腰包;
  还有二十贯修草房,进了四通商号营造司的腰包;
  瓜分得妥妥的。
  这些钱,三年后会再次变出来,重新充实到皇宋慈善基金陕西分会的账户之上。
  这些钱还清之后,才轮到政府收回卖地钱。
  一共为期五年。
  这件大事,就连作为大宋皇帝的赵顼,都只有副署诏令的资格,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和参与感,赵顼大手一挥,着令陕西提举常平司,负责给陕北移民发放种子,而且减免新移民前三年的钱粮。
  这就是金融助力的威力,陕北地区,短短数月,在春播之前,实实在在地盘活了。
  经过大规模人口普查,陕西如今仅有七十万户,人口三百万,相比顶峰时期一百多万户,四百多万人口,几十年来损失相当巨大。
  因为贫困家庭,一家基本就一丁三口,或者两丁五口,所以这项宏大的人口迁移项目,将能解决陕西六分之一户人口的吃饭问题。
  为了鼓励这部分人口多生产多生育,增加陕北的人口厚度,增加抵抗西夏的综合实力,苏油又上了一道奏章。
  宋代税制,分了丁银和田赋,田赋超过丁银,则交田赋,丁银超过田赋,则交丁银。
  如今陕西土地丈量已经完成,大量的隐户流民被清理了出来,渭北一期移民扶贫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土地开发正在继续进行。
  朝廷的保甲法,青苗法,经过陕西地区当地士绅们的建言献策,集思广益,做了一些改良尝试,如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在这种大好局面下,建议中书再接再厉,同意我们将改变陕西经济局面的触角,继续向上延伸——将陕西的丁银,折算到田亩之中,按田亩收取,不在按丁缴纳,以刺激陕西产生更多的人口。
  以陕西丁口最繁荣时期,一百二十万丁为上限,以十年为期,争取增长到此数。
  与之相应的,陕西路赋税到时候也同样会增长到此数,不过不再是来自丁银,而是来自田租,来自其它方面。
  苏油重点提到,各地都有一种极伤天和的做法——“民生子必纳添丁钱,岁额百万,民贫无以输官,故生子皆溺死。”
  凡丁税太重的地区,都存在杀婴之风,这件事情实在与大宋宣传的仁政南辕北辙,既然陕西现在有了实施舍良法的基础,完全可以实施起来。
  舍丁税地,在唐代就有部分官员进行尝试,在如今北宋的苏州,荆湖,也有官员也在摸索摊丁入亩。
  它的前提,是政府必须完全掌握土地丈量统计数据,避免隐田的出现,同时,还要避免过多的免税田亩的出现。
  税制,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摸索了很久,无论宋,明,清,都出现过很多问题,直到“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这两条确定后,兼并虽然依旧盛行,但是已经不能影响到封建国家最重要的税收——农税了。
  从此后,国家有钱了,这才是稳定的基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