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苏厨> 苏厨 第591节

苏厨 第591节

  工兵铲和刀具加工反而要简单一些,都是预制好形状的钢片和铁片,加热后锻造到一起就行。
  之后是酸洗车间,热处理车间,精磨车间。
  精磨车间里噪音很大,和酸洗车间一样,这里多是女工。
  女工们戴着口罩,耳朵上戴着耳塞,相互间交流有一套自己的手势。
  磨石都是硅酸盐混合石墨水玻璃刚玉等烧造的标准磨盘,兵器在这里打磨出大型,然后送去砂带机上精磨。
  苏油戴上麻布手套,从一个负责最后一道抛光工序的女工身边拿起一根刀条检查,钢与铁的分界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夹钢刃纹,虽然不如覆土烧刃的花纹那般美丽自然,却同样表达着自己的巧夺天工和强悍。
  “漂亮!”苏油笑道:“这刀在汴京城里,两贯不给吧?”
  “五贯都不给!”石鍮将刀条接过,用手指着刀条栋区上的工匠代号之后的小圆钢印,是一个小小的“交”字:“交趾钢!光这个印,就值两贯!”
  工厂是三班倒,因此会为工人们提供四顿饭,除了早中晚,还有夜宵。
  苏油一行在工厂食堂吃午饭。
  米饭,咖喱菜,烧菜是主打,还有炒空心菜,苋菜,一共七八样。
  汤是酸菜粉丝汤。
  厂里的管理层是眉山人多,口味偏川中口味,连凉拌猪头肉,凉拌兔丁,小泡菜都有。
  石鍮介绍道:“这里有我们自己的三产,种菜,养猪,养牛羊,造酱,这些都有农场负责。”
  苏油尝了下凉拌兔丁,惊喜道:“这个真真是眉山味道,一点点都没变!薇儿,快尝尝!”
  吃过饭,苏油又去厂部大楼,听取冶州建设汇报。
  这是一个以钢铁为依托的大城,外围还涉及炼铜,银,金,锡。
  再外围是为冶金业和军工业提供支持的三酸两碱化工厂,炸药厂。
  再外围是五金加工。
  再外围是选矿,洗煤,炼焦厂,煤气厂。
  再外围,是各种三产。
  这是一个全新的移民城市,如今连职工带家属,以及从地方上吸收的一些三产人员,总人数已经达到三万。
  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有专门的勘探院,冶金研究所,化工科研所和船舶设计院。
  科室成员骨干,很多都是四通商号在蜀中收养的二代和三代孤儿,这些人对四通和苏油的感激崇拜之心是不言而喻的,听闻苏油和石薇来看望他们了,纷纷拥出院所来迎接。
  设计师经常画图,做实验,宽袍广袖的不方便,苏油给他们设计的内装就是军中的衬衫,外边是修身的长裤,外套是开领长袍,还有保护头发的布帽。
  加上不少研究员鼻梁上还架着眼镜,一群人涌出来,苏油还以为自己又穿越回八十年代国营大厂的研究部门去了。
  然后一群后世科研人员模样的年轻人齐齐跟苏油拱手作揖,苏油这才缓过神来,没回去,还是在大宋。
  设计院是一个大区,除了几栋钢筋水泥的设计大楼,中间还有一个巨大的广场。
  广场外围是一圈跑道,跟后世操场一个样。
  科研人员每天早上也要跑步,做体操,这两样是硬性规定。
  闲暇时他们也玩橄榄球,捶丸,蹴鞠。
  设计楼与后世设计楼也相似,就只差了中央门楼上边的大五星了。
  在管理大楼边上的礼堂里,苏油为研究所今年荣获发现者勋章的几位年轻人颁发了勋章。
  其中有大型板材蒸汽烫弯成型技术的发明者李清源,人字形铁路岔道和扳道器的发明者詹文光,铳管内表面渗碳技术发明者吴春静,还有一个不务正业的,明明是水泥研究院的研究员,却发明了陶瓷注浆成型技术的刘师道。
  发奖给他的时候,苏油还问:“我要的筋囊壶,你爹给我做出来没有?”
  刘师道一脸赧笑:“快了,快了……”
  这娃是读书人,爱好却是制壶,苏油在宜兴丁蜀镇搞出紫砂壶之后,备受文人追捧,当地文化人也投身其中参与设计,到如今已经出现了十八种经典器型。
  装饰手法也出现了很多种,包括堆绘,彩绘,镂雕,铺砂……
  然而最受追捧的,都不是专业人士,反而是文人业余爱好者们拿象牙签子剔雕出来的带书法和绘画的作品。
  苏油也是玩友之一,擅长剔的是兰石,竹叶和菖蒲,也时常和两浙路的高端玩家们交流收藏。
  刘师道的父亲是筋囊器高手,这种器型的特点就是线条复杂,玩的是等分和对称,全手工制作是异常困难的。
  后来举家搬迁到丁蜀镇后,刘父继续做青瓷,偶尔也做做紫砂壶玩。
  刘师道发明了一种方法,用石膏将父亲制作的紫砂器倒模,然后在空腔中注入泥浆,等到石膏吸收完水分后打开模子,加工修整之后就是胎体。
  再安上壶嘴和壶把,手工繁复的筋囊器,被这娃搞得都能够批发制作了。
  市场上出现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壶,接着刘父很快就被收藏家们告到了苏油这里。
  苏油从三个壶身上找到了蛛丝马迹,其中两个,有模具接缝处泥翅后修痕迹。
  是仿品,但是泥料又是老刘精制的同一款老泥料,这个做不了假,那必定是刘家出了内贼。
  老头一辈子都是老实匠人,得知真相后便要大义灭亲,是苏油将这小子救了下来,送去了理工学院研究水泥。
  第八百七十三章 矿区
  刘师道的注浆工艺方法对手工艺人来说是大逆不道,但是对于批量制瓷的大商家来说,就堪称逆天了。
  做陶器不行,容易被看出破绽,但是做瓷器有挂釉这道工序遮掩痕迹,批量获得瓷胎那是轻而易举。
  而且因为有模具支撑,做大胎的难度,被这种方法克服了!
  可以说几次海贸数千万贯的利益里边,这娃有三分之一的功劳,这个奖章就是最大的获益者——赵顼特批的。
  玩手工艺不行,玩灰浆浇铸那是一把好手,比如这次湄洲突击修造供三万人居住的房屋,除了砖石梁柱之外,墙体和瓦顶用竹筋混凝土快速建造,就是刘师道的创意。
  所以苏油虽然很不想给他发这个奖章,但是捏着鼻子也得发。
  安慰鼓励了研究人员一番,第二天,苏油乘坐马拉轨道车,前往安丰州煤矿视察。
  即使是管理人员乘坐的高级车厢,这段旅程也没有什么舒适可言。
  车厢和后世小公共汽车差不多,一辆车能坐三十人,两匹马便能轻松拉动。
  车厢还分了客货两用,还能够挂接,大运载量时用四匹马,拉六节五吨载重量的车厢都没问题,一次能运三十吨的煤。
  不过那样就慢了,不像现在,从冶州到安丰煤矿,短短二十五公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当然这与大员视察沿路清道也有关系。
  一路山头,褐色的泥土下面,露出的很多岩石都是黑色的。
  石鍮介绍那也是煤,不过没什么开采价值。
  安丰煤矿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如今在开发的,仅仅是几处山谷。
  铁道尽头分出了好些分支,分别通到几处山谷之中。
  最大一个山谷叫玉凰山,山谷已经被揭去了一部分地皮,露出了黑黝黝的山体。
  “轰!”
  山上喷涌起一股黑色的烟尘,那是爆破队在实施爆破作业,然后一大片山坡哗啦哗啦地垮塌了下来。
  无数民夫将煤块铲进马拉大车的车厢里,然后拉着马车送来火车站转运。
  这里已经成了一个矿业小镇,车站同时就是镇中心,同时也是煤矿办公大楼。
  整个安丰煤矿有三千矿工,有轮休,平均一天能够挖掘生产两千立方米的无烟煤,换成重量是三千吨。
  这就是炸药加露天的优势,大宋境内的几处煤矿,最大的日产也不过三百吨,都馋哭了。
  这里的物资全靠冶州运输过来,四通商号薪水给得不差,交趾矿工们收入丰厚,镇子正在向四面八方扩张,不少木板墙瓦顶的房屋也在规划的街道两侧修建起来,都是镇上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给自己安的家。
  镇上还有五金店,酒馆,饭店,杂货铺,还有一家成衣铺。
  看了一圈,石薇就把眉头皱了起来:“为什么没有卫生所?还有污水沟也没有。”
  石鍮苦着脸:“污水沟好办,医生真不好办,现在到处都缺大夫啊……”
  石薇想了下:“要不我找两个师兄过来吧,这样下去可不行。”
  苏油安慰道:“这才一年时间,能把路修好都不错了,不过有个道观倒是很好的,除了给人看病,还能传道积累道功。要是天师府能够大力支援,我可以让交趾各州县给天师道普建道观,顺便当医院。”
  石薇笑着点头:“在佛家祖庭边上开治坛,想来天师哥哥没有不乐意的。”
  在洗矿区边上,苏油发现一块大黑石头:“小石头,这就过分了吧?这东西也能到处乱扔?”
  石鍮刚刚才挨了批评,赶紧悔过:“那我一会儿就找人给扔沟里头去。”
  苏油跟着就是一脚:“看看这贝壳纹,这亮度,这是煤精!又叫墨玉!你是不是疯了你!”
  石鍮有些楞:“能干啥?”
  苏油反而“呃”了一声:“能够……雕刻印章,装饰品……”
  石鍮撇了撇嘴:“那谁爱要谁要吧,我现在天天抓大局……”
  这就被鄙视了,苏油只好摸摸鼻子:“我要,一会儿我带走。”
  煤矿早期是俘虏军们开采的,可以说只是保证了最基本的生存,类似于劳改,发展到现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跟上,让石薇非常不满意。
  苏油也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立出了“刑满释放”和“立功减刑”的办法,同时要求要在民生,住房,医疗卫生上,对矿区给予特殊照顾。
  为此特意在煤矿上考察了两天,由石薇给出了矿区在目前条件下的卫生管理条例,提拔了几个曾经有过医疗经验的充当临时卫生员,对于一些简单的医疗救护进行了应急培训。
  这让苏油想起了赤足医生这件神器,不过交趾一带信巫不信医,真那么搞可能土著们更加抵触。
  最好的方法,还是天师道,别说巫法了,雷法都会,有体系有传承,医术还高明,他们才是对付地方巫婆神汉们的神器。
  回去就给他们写信。
  煤矿都这样,金银矿的场景更是难以想象,趁石薇搞培训的时间,苏油骑马去了一趟广源州边界的金穴,考察贵金属开采。
  情况很惨,不过苏油算是开了眼界,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金脉长什么样子。
  一个山洞里边,火把一照,矿石上全是闪闪发光的黄金。
  技师们用笔在洞壁上用墨笔画圈,石工们在那些地方凿孔,那里是插雷管的地方。
  一声爆炸之后,浓烈的硝烟气浪从矿洞中冲出来,等到尘埃稍微消退,蒙着面巾的矿丁们打着火把进入矿洞,开始用鸡公车往外推矿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