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苏厨> 苏厨 第924节

苏厨 第924节

  一条小小的沙河,便让辽国永清、归义、新城、安次、武清、香河六县即将成熟的稻米打了水漂。
  八月,进封皇子均国公佣为延安郡王;以昭容朱氏为贤妃。
  康申,帝有疾。
  除了赵顼的疾病,大宋今年终于迎来了一个大丰年。
  大自然对赵顼其实非常的不公平,登位二十年,真正的丰年才两个,非常不符合自然规律。
  但是终于是来了。
  进入八月底,蜀中、荆湖、两浙、京畿,均奏报大熟。
  至于南海,那是年年大熟,大伙儿都懒得跟那开挂的地区计较了。
  各地常平仓、转般仓疯狂纳米,就这样还架不住米价从七十文一斗降至四十五文一斗。
  这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谷贱伤农。
  这是蔡确执政以来遭遇的第一次大危机,他得给这些粮食寻找出路。
  蔡京建议朝廷,大宋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放酒禁,曲禁,刺激私酿。
  同时加大漕纲,京仓继续充实兴洛仓,那里的库房超级能装。
  国家粮食分三条线路——蜀中、荆湖,充实陕西;两浙南海的,一部分通过漕运充实京畿;另一部分通过海运充实京东。
  京畿的粮食则充实河北、河东。
  河北、京东、河东三路,大兴工役,给百姓们足够的钱粮,让他们干活。
  除了黄河大工程,京兆府到兰州的道路也要整修,蜀国公已经在河西闹了好多次了。
  至于河西,本身就有能臣在那里扎堆,距离又太远,运粮过去太不划算,就这样就好。
  蔡确几乎都不用思索,就完全同意了这个方案,哪怕它的提出者是蔡京。
  还是这个月,欧阳发刘奉世挖掘整理出了大量敦煌宝藏,内容涉及数学、地理、历史、政治、贸易、哲学、军事、民族、民俗、音乐、舞蹈、文学、语言、音韵、名籍、账册、函状、表启、类书、书法、医学、兽医、工艺、体育、翻译、曲艺、占卜等等。
  其中与医药学有关的近百件,有医疗方一千多个;
  天文历法方面的四十多件;
  数学方面的近二十件;
  水利、农业、化学等方面著作多部。
  也有属于小学类的韵书、字典等。
  其中重要的,除了之前苏油发现的那些,还有《辩亡论》、《姓氏录》、《法华经玄赞》、血书《观音经》、《河西节度使判集》、《沙州进奏院上本使状》、《西魏大统十三年计账》、唐代《敦煌郡敦煌县差科簿》以及归义军节度使相关的文书。
  这些资料,使晚唐、五代沙州的历史面貌重新明朗;对当时军制、市制、屯田、马政、计账、户籍、差科、杂色、摇役、均田、租佃、地契、借贷、买卖、雇佣等律令,有了第一手的资料。
  此外敦煌石室遗书中,还有用很多吐蕃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写成的典籍和文件。
  其中最珍贵的部分,欧阳发刘奉世负责抄录,抄录完的录本送到兴州保存,原本则送往汴京,赵顼命藏于可贞堂,供世人瞻仰。
  其中的一些精品佛经,佛像,绣像,赵顼则以高太后的名义,送到了大相国寺供奉。
  道隆大和尚利用这些东西,举办了一场佛会,开封府万人空巷,前往围观。
  第一期兰州交易会成果丰硕,宋人用大量瓷器丝绸,换得了西域的珍宝,和阗美玉送到内工坊后,赵顼再也不用担心太常寺官员们,动那些珍藏旧器的主意了。
  而兰州铁桥的北岸,一个因为贸易而生集镇开始形成雏形,很多胡商都留下子弟,买了地皮,修建房产、门铺。
  河西走廊需要大量的运力,武威和张掖需要重建,商贾们的驮队也发挥了大作用。
  很多商贾被高达百分之十五的免税额吸引,让自己的货品在抵达兰州之前就被消化,然后做起了驮队出租的生意,参与到三路都转运司的丝路重建大计划当中来。
  在大宋进入全面丰收的时节,宁夏三路,也同样进入了第一次农产品收获期。
  除了必要的防卫力量,苏油将军事力量都投入到了抢收当中。
  种地的时候方便得很,收获的时候有些抓瞎了。
  收割机这玩意儿需要有便携可靠马力大的能源支持,受科技发展所限,苏油现在也没办法。
  华夏几千年来都没有发展出这么个机械,因为土地资源紧张,农机科技都朝精耕细作方向发展,大面积机械收割,呵呵呵,那只能叫做梦想。
  这一期收获的作物很多——棉花、油菜、小麦。
  李拴住还嫌苏油不够忙,八月十二,苏油在兰州收到奏报,肃州西南汉代土地庙遗址边上,在钻探到八十五米深的时候,发现石油!
  看过三路主要农产区的收获预期,苏油觉得,自己的腰杆子一下子就硬了。
  元丰五年的大丰收,让三路积累了不菲的财富,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让来年的发展有了真正的积累。
  宁夏是个好地方,河西受战争拖累了数百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
  在战争的魔鬼被驱逐之后,一下子就爆发出了无限生机。
  这是各地学宫的先生对孩子们的教导,是《宁夏日报》的宣传口径,但是也是不争的事实。
  收入,就是最好的证明。
  夏国或者有敢于刺杀大宋宁夏都转运使的顽固分子,但是没有敢于刺杀益西威舍的顽固分子。
  苏油是一个让人讨厌不起来的人,无论汉人,还是蕃人。
  即便是被苏油戏称为“反动派”的代表梁屹多埋,对苏油的人品都是钦佩景仰。
  第一次收成下来之后,宁夏三路还有些紧张的政治局面,一下子就松弛了下来。
  这个紧张其实是苏油造成的,因为作为实际的三路领导人,这娃就基本没有在兴庆府呆过,大半年时间里就在河西走廊打转,一刻都没有松快。
  沈括、范纯仁、曾孝宽对苏油的做法感到不可理解,认为他对西夏降臣过度信任了。
  兴庆府主持大局的人,竟然是巢谷、梁屹多埋、嵬名济!
  虽然上头还有个李舜举坐镇,但是那是中官,呵呵呵,同样不值得文臣信赖。
  其实苏油很贼,只要他人在兴庆府,很可能朝中就会传出一些苏油在西夏王宫发生的无中生有的故事。
  苏油很吝啬,连这种机会都不愿意给自己的政敌。
  直到河西大熟,工业基础已经形成雏形之后,苏油才带着控鹤军回到兴州,至于囤安军,已经被欧阳发留在了沙州,作为保护敦煌的力量。
  囤安军有土工作业传统,开沟挖渠也是行家,三千顷棉花是一注大财源,一季收成下来,那里已经不劳苏油操心了。
  因此等到苏油回到兴州,和巢谷交换工作的时候,已经是九月。
  巢谷是老宁夏了,在梁屹多埋和嵬名济的佐理之下,宁夏三路以安静为主,加上苏油鼓励生产,以工代赈,划分耕地,建立户册,宗教洗脑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搞下来,宁夏三路的老百姓,感觉日子发生了巨大变化,简直就是剥开云雾见青天。
  原兴庆府的十万生丁,五万麻魁,刚刚回乡的时候,还忧心忡忡地以为自己要被清算。
  结果苏油不但让他们尽数还家,而且分地、给种,扶持农耕。
  九月收成之后,还真的免了税。
  之前承诺的优惠措施,全部落实,大宋果然是仁慈的好宗主。
  其实苏油是真没办法,第一年,大家只要能把自己养活就好了,他那里接手的夏国的官田都种不完。
  官田要交租,两分五厘,苏油主要分给了京畿、陕西充实过来的厢军和移民。
  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软模
  整个宁夏三路的官方钱粮就来自于此,至于那些荒地,全部被苏油用大耕作模式种了经济作物,而且已经有了不菲的产出。
  其实就是两浙模式的翻版,棉花、油菜、地丁胶草。
  但是这三样作物,比在两浙路产量高多了。
  尤其是棉花和地丁胶草,明显更加适应西北的气候。
  苏油回兴州的目的,是要在这里建立大宋第一家蒸汽机棉纺厂。
  第五代蒸汽机终于有了后世动力机械的样子,棉纺厂的厂房,也有了后世工业大厂的模样。
  兴州棉纺厂,业务包括梳纱、纺毛、造线、造毡、织布、织呢。
  与此同时,兰州城骚泥泉口,一座防护森严的化工厂也建立了起来,那里是生产硝化棉、弹药的地方。
  而兰州西北五十里外的金银矿区里,一所兵工厂也建立了起来,那里将生产热兵器和黄铜弹壳。
  那里同时还将是宁夏最重要的武库,金银库、造币厂,由镇国军负责驻防。
  至于凉州,那里主要生产农具,机械,也生产部分旧式铠甲,刀剑、羽箭。
  农具机械满足国内,刀剑铠甲输送周边。
  棉纺厂建好后,苏油拉着沈括,直接将都转运司衙署搬到了棉纺厂区里,就在科研大楼边上。
  条件在李舜举看来非常简陋,就是后世解放初期大厂办公区的格局。
  李舜举和高遵裕对这种艰苦朴素的做派非常看不上,直到这事情惊动了赵顼,命二人联袂前来关怀的时候,才发现大厂自有大厂的好处。
  厂区生活,实在是太方便了。
  煤可了劲的烧,二十四小时热水不断,科技大楼和行政大楼,还有独立的食堂、澡堂、操场,活动室。
  厂区有自己的三产,租了官家三千亩地,专门解决棉纺厂的职工菜篮子问题。
  这里的人主要是蜀中过来的移民,外围三产主要是汉话熟练的蕃户,用的是大机械,因此人数也不多,就三百来人。
  反倒是负责运输的人比较多,有五百人左右。
  加上一千多的工人技师,四千多的家属,这里说是一个大厂,其实不下原来西夏的一个大县。
  工人们在大食堂吃饭,早中晚三餐。
  因为食材消耗巨大,种类丰富,所以苏油就有机会挑拣,给自己和沈括、张麒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厂办招待所开小灶。
  因为多是蜀人,蜀中口味占了很大比重。
  苏油对什么都不挑,就是挑嘴,因此到了这里说什么都不走了。
  等苏油在厂招待所请李舜举和高遵裕吃了一顿,两人才知道为啥明润如此简朴了。
  汽锅鸡,糖醋黄河鲤鱼,拌发菜,爆炒鳝段、红烧肉、烧白、清炒时蔬、最后还会上醪糟水果罐头小汤丸、和地方特色的红烧牛肉银丝挂面……
  当然还少不了河西过来的葡萄酒,以及现在应时的河西瓜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