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446节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446节

  正是这‘皇帝从何处下御舆,步上则天门’,才让登基大典的前夜,神皇武曌和宰相姜握,走了七遍流程——
  大典的吉日良辰,李淳风都帮着算过,这‘下舆地点’也是他选的。
  李淳风以《周易》中‘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总成三百六十,故方三百六十步为上吉’的主旨,替神皇选了下舆开始步行的地点。[1]
  从下舆到走完所有城门石阶,以三百六十步为圆满。
  不过,李淳风也很豁达道:“神皇能正好走三百六十步图天地之吉最好,若不成,也没关系。”
  “国运不在此。”
  “就像——”
  其实在师父说出‘就像’两个字来,姜握就猜到了,以师父的死忠粉心态,肯定又是要引用二凤皇帝名人名言。
  果然。
  “贞观一朝,礼部欲大整礼乐之制。”
  “太宗陛下就曾说过:圣人沿情以作乐,国之兴衰,未必由此。隋末丧乱,虽改音律而乐不和。若百姓安乐,金石自谐矣。”[1]
  本末不能倒置。
  李淳风说此句时,旁边严承财吓得都不想喘气儿了:李仙师居然在马上就要登基的神皇前面,夸‘李唐’的太宗皇帝!
  然而神皇只是颔首笑曰:“此语,果是太宗之气度。”
  “朕亦不信礼乐失其本,便是治乱之所起。”
  是,礼乐须有,但礼乐不是盛世的起源。而是先有盛世,自韬养礼乐华章。
  *
  话虽如此说,但就像神皇武曌未必深信神佛能够护佑安康,决定命数,但还是会压着姜握去点佛灯、积攒功德一样——有些事儿,能图个圆满就圆满。
  不过是多走几遍。
  过去的路,她们都走了那么久,不差这些。
  因此,登基大典的前一晚,两人再次来到则天门下。
  神皇走在前,姜握跟在神皇左侧略后半步。
  七遍,两人皆是步调一致。回回三百六十步,一步也不多,一步也不少。
  走下了城楼,最后一遍之前,姜握就见靠在栏杆上‘偷懒’的严承财。
  啊,严公公的体力,一如从前的不太好啊。
  而严承财对上姜相的眼光,欲哭无泪:真爬不动了,需知他比神皇和姜相可是要大五六岁,今年都是奔六的人了。
  而且……就算才奔三的时候,他也跟不上这两人啊,每回都被‘特恩’歇着。
  果然,这次也是,神皇看了他一眼:“不必跟着了。”
  严承财如蒙大赦,靠着柱子不动了。
  他就这样目送神皇和姜相的身影,一步步走上了则天楼。
  走的越来越高——
  其实严承财现在日子过得太好,很少会想起年轻时候的事儿了。但不知怎的,在这黑夜灯烛中,看到两人身影步上九重城楼。
  严承财忽然就想起了第一次见到姜相。
  姜相作为宫正司的典正,来掖庭向新入宫的妃嫔讲解宫中规矩戒律。当姜典正离开的时候,严承财还跟她聊天来着:“唉,可惜这次新入宫的妃嫔命不好。”
  一进宫就被扔到掖庭,命多差啊。
  当时的姜典正笑了笑,问他:“不知严掖庭丞年纪何如?”严承财不明所以答道:“十九。”
  数十年过去了。
  严承财忽然就想起了当时姜相的笑容和话语。
  她笑眯眯道:“年纪尚轻,都来得及。”
  严承财脑海中忽然冒出一个想法:难道姜相当年就是在说,你来得及看到陛下登基?
  不,怎么可能。
  严承财摇头甩掉了这个荒谬的想法。
  他只是再次仰着头,看着神皇和姜相,一步步走到了则天门之巅。
  夜色深黑,正是黎明前最后一刻的黑暗。
  随之而来的,一缕霞光破云。
  朝阳喷薄而出。
  *
  四月的天,朝阳已经升起的颇早。
  破晓之时,才不过寅时左右(四点)。
  而登基的吉时,是在李淳风算过的,‘日至于衡阳’的巳时二刻(十点半)。
  时间还算充足。
  故而两人是在则天楼背面无人可见的台阶上,一并看过破晓日出后,才回到了蓬莱殿。
  各自更换大典之服——
  挂在屋宇最中间的,自然是皇帝的十二旒冕,十二章纹衮袍。而旁边悬挂的,则是姜握的册封使之服。然而与当年她在皇后册封礼上做副使时,穿的衣裳不同,这次并非紫袍玉带的朝臣之服。
  而同样是旒冕衮袍!
  甚至乍一看上去,两套衣裳几乎差不多——
  这还是大唐开国之初,承袭古礼服制时才有的臣子之服:大典之上,三公重臣,亦着于帝王相仿的衮冕。
  只是与天子十二旒冕,十二章服不同,臣子是九旒冕(而且垂下来的珠子是青珠,并非白玉珠),九章纹衮袍。
  但很快这条服制就被改掉了。
  改掉的理由也很充分:“君臣皆为冕服,章数虽殊,饰龙名衮,尊卑相乱!”[1]
  确实是,典仪之上,谁能有空细细去数冕上垂下来的珠子是十二串还是九串?
  也没人能一个个分辨,那衣裳的花纹是九种,还是十二种。
  故而很容易一打眼辨别不出君臣,是为尊卑相乱。
  因此礼部就把重臣们章衣上的龙、麟等章纹都改成了云、山。[1]
  并改去冕。
  然而这一回,礼部原以为,最不会出问题的服制,竟然也被神皇打回来要求改。
  许圉师是真不知道怎么改,硬着头皮去御前问。
  就听神皇道:“朕之登基大典,正使服制为何不是旒冕衮袍,岂非不遵古礼?”
  许圉师:……遵古礼三个字,陛下您是怎么说出口的!您能说,臣都不敢听啊!
  神皇陛下的底线会不会太灵活曲折了一点?
  再次被创到的许尚书,决定用大一点的声音表达自己愤慨的心情——
  “臣,即刻遵陛下之旨去改!”
  神皇颔首表示满意:“许尚书精神矍铄。改好后,拿来朕瞧。”
  这便是此时挂在蓬莱殿中两套旒冕衮袍的缘故了。
  **
  大典衣裳穿起来很复杂,配饰又数不胜数,因怕弄混了天子和朝臣的玉佩等物,两人是分开东西两间各自更换衣裳的。
  哪怕有许多人帮着一起整理,等姜握终于穿好后,还是一个时辰过去了。
  已然有礼官在门口候着,请陛下登天子玉辂车舆前往则天门。
  玉辂之前,礼官便愕然见神皇竟令姜相同舆。
  还与姜相道:“蓬莱殿离则天门可不近,你若是走过去,只怕冕上的九旒,身上佩戴的所有的玉滴、玉璜、玉花都要缠成一团,”
  姜握:有道理,等解开估计就误了登基吉时。
  于是她踏上朱红色的木凳:“那臣今日随陛下车驾而行。”
  **
  这被神都百姓津津乐道数月的新帝登基正日,天气实在好。
  日气和煦明朗,天地清晏。
  原本,城建署是准备了紫烟,准备在登基大典的吉时燃起,取紫烟憧憧,紫气东来之意。
  然而这一日却没有用上,因天边自有庆云纷郁,日色霞光。
  *
  是走熟了的三百六十步。
  分毫不错。
  姜握在计数的同时,甚至还有心情去细听笙磬,钟鼓,丝竹之音。
  太常寺安排的很到位,礼乐之声若飘天外。
  终于,最后一步踏出。
  姜握也看清了城楼之下——
  文武百官、宗亲勋贵、各州县朝使、儒生文士、四夷列国君主使臣……
  自然,还有最让姜握觉得欣慰欢喜的,许多的女子。不只是女官,是这洛阳神都里许许多多的女娘。
  是啊,她们怎么会不来看呢?
  这是古往今来,第一位登基的女皇帝。
  姜握想,若她并非后世人,若她也只是这神都中,最寻常的一个小娘子,从小听着礼法规矩长大,听着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话长大,忽然有一天听闻,有女子登基为帝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