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1627崛起南海> 第1865章 合适人选

第1865章 合适人选

  就算一个愿教一个想学,要想真正掌握制造高级武器装备的技术,也不会是朝鲜人想的那么简单。术业有专攻,即便是像王汤姆、钱天敦这样的将领,对于武器制造工艺的了解程度还未必比得了田独兵工厂的某位归化籍技师。而这样的专业技师所掌握的技能也不过只是武器制造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之一,要想从头到尾完全学会枪炮的制造技术,就得从基础的数理化开始着手,没个十年八年时间难有大成。
  想独当一面负责某种武器的制造甚至是设计工作,这种高级人才在海汉团体内部也就白克思等寥寥几人能做到,就连他们悉心教导多年的几名学徒,距离这个层次也还相差甚远。如果是外国留学生,能花几年时间把制造流程弄明白就算很不错了,但那些制造加工武器的设备和手段可没法照搬回国。所以朝鲜王子的愿望虽然美好,但客观来说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他们或许能花几年时间学会一些相对简单的武器制造工艺,可要以此来提升本国的军事实力,却未必能达到他们预想的效果。
  当然了,这其中的内情,王汤姆和钱天敦都不会在此时主动向朝鲜人说破,而且就算说了对方也未必会采信,反而有可能会认为这是故意推诿,不想向他们传授这类专业技能的托辞。既然朝鲜王子对此感兴趣,那就正好用这个项目来吸引他们前往海汉留学。
  在国王李倧一直没有明确对留学一事表明态度的情况下,朝鲜王子的主观意愿在促成此事的因素中无疑显得格外重要,只要能让其对留学这件事产生兴趣,别说武器制造,就算他们想学造火车轮船,王汤姆也会先一口答应下来。
  听了王汤姆如此肯定的说法,李溰与李淏二人也颇为心动。他们贵为王子,自小便听惯了各种各样的吹捧,其中不乏聪颖过人之类的称赞。这些马屁听得多了,让他们也自认是经国济世之才,只是一直以来没有找到发挥的时机而已。
  清军凭借着武力欺压朝鲜多年,朝鲜朝野上下都一直在寻找让国家变得强大的办法,如今听到海汉将领的说辞,两位王子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答案。他们虽然不通武艺,无法亲自上阵杀敌,但如果能从海汉国学来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那同样也可以壮大本国的军事实力,让朝鲜军在面对清军时也能有一战之力,甚至像海汉军那样给予其迎头痛击。
  至于能不能真正学会海汉的本事,这又需要花费多少年月,他们暂时还没有去考虑这些问题。海汉将领都说了他们适合去学这个,难道还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吗?
  李溰当下便表明了态度:“待回到汉城之后,我便立刻去见父王,向他禀明留学之事。”
  李淏也附和道:“此事宜早不宜迟,当越快越好!”
  金尚宪却不客气地给两人泼了一盆冷水:“世子、大君,此事国王早有考量,你们也不必催促。等时机到了,自会有相应安排。”
  王汤姆听到这话之后确认了两件事,一是李倧对于派王子留学这个提议依然还在观望之中,并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二是李倧跟自己的两个儿子就此事所做的沟通不多。至于让李倧迟迟不能做出决定的是人选还是别的什么问题,当下也无法指望金尚宪主动透露,答案仍然不得而知。
  不过这放在帝王家也是很正常的事,李倧当下才四十多岁,正值壮年,只要保养得当,再在国王位置上坐十几二十年也是寻常事。而如何在此期间安排好自己的继位者,对于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李倧对此的慎重也完全可以理解。
  当下这种时候也不适合讨论这个话题,王汤姆便主动将朝鲜人的注意力拉回到大比武活动上来:“在这次大比武中胜出的学员,我们也会提供留学深造的机会,让这些游戏的人才能有机会去三亚的高级军事学院系统地学习军事技能和相关知识。等他们学成归来,必定都会成为优秀将官,增强贵国的军事实力。”
  关于选拔优秀军人到海汉国深造一事,朝鲜这边倒是乐见其成,李倧甚至在海汉第一次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就满口答应下来,只是要求海汉在进行选拔时要参考朝鲜方面提供的人选——作为朝鲜统治者,终究还是得要塞一些知根知底的自己人进去才放心。
  兵曹判书申景禛对于此事也很支持,虽然他自己是个文官,但在经过了这次的抗清战争之后,他也意识到武力是一个国家能否挺直脊梁的根本,必须要给军队创造出提升实力的环境才行。大同江基地虽然也可以完成军事培训的任务,但毕竟只是在几个月内仓促建起的一处军事基地罢了,在培训方面的专业性远远不能与海汉国内的军事院校相比。
  而且申景禛前段时间与联军中其他国家的将领作过交流,得知这些将领几乎无一例外都曾到三亚的军事院校留学深造,按照他们的说法,大同江基地的训练条件实属简陋,也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在这里受训的朝鲜军人所能学到的只是海汉军事的皮毛而已。想要学到真本事,那就得去到三亚才行。
  虽然留学的费用不菲,但此举事关朝鲜新军的未来,申景禛也只能硬着头皮从有限的军费预算中再挤一挤抠一抠,让这个军官留学计划能够实施下去。
  当然了,作为朝鲜军方的大当家,申景禛推动此事也不是全无私心,他的亲侄子目前就在大同江基地内接受海汉的军事训练,而且已经在内定的留学名单当中,如无意外肯定会是官派到海汉国深造的人选之一。等学成回国之后,申景禛这边再活动一下,给侄子在新军中谋一个好职位,今后的仕途也会平顺得多。
  申景禛对此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有类似打算和安排的军方高官远不止他一人,兵曹衙门的参判、参议、参知,以及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扈卫厅、镇抚营、龙虎营等军方机构里的都总管、都监、提调、大将等等,但凡有权限能往这新军里塞人的,几乎都没放过这机会,将自己在军中的亲信下属或是子侄后辈派到了大同江基地这边受训。
  高级武官都知道新军是未来数年内军方的主要发展对象,如果能在新军中谋个一官半职,今后自然会有极好的发展前途。不过这些高官大多岁数已经不再年轻,也不合海汉定下的青壮军官范围,不然可能会有不少人选择自己亲自出马了。但当下也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派亲近的人参与这个培训,以期今后能够在军中延续自己的影响力。
  当然这些由各种渠道塞进来的人员就未必能向申景禛的侄子一样早早列入内定的留学名单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也只能跟安道石这样的普通军官一同竞争有限的留学名额。如果在这里的表现不佳,那顶多就只能在新军中当个普通军官,今后再慢慢凭借军功往上爬,没法获得如留学同僚那样高的起点了。
  而从两千人中选拔留学人选的重要参考依据,便是这次的大比武活动了。总共十个项目,最终总分前五的军官都将被列入留学名单中。
  名不见经传的安道石最终抢下了大比武总分第一的荣誉,海汉专门为此提前制作了一枚纪念勋章,由钱天敦当场颁发并宣布他自动获得留学资格。而这个横空出世的新人也引来了两位王子的兴趣,在颁奖仪式结束之后,安道石与其他几名在大比武中表现出众的军官一同得到了召见。
  李溰要求召见这些青壮军官的意图也很明白,作为王国的未来统治者,他现在就与这些军方的未来将星建立起联系,对巩固今后的地位有益无害。而且说不定自己也要去海汉国京城留学,到时候肯定就要与这些军人在异国他乡互相照顾了。
  “各位都是我朝鲜国的栋梁之材,我代父王先封赏每人良田二十亩,银百两,希望各位日后到了海汉国,也要继续努力,习得一身好本事,让我国早日拥有一支真正的强军!”李溰当下便抛出奖励收买人心,不过有大臣在旁,他也不敢把这些奖励的出处全归在自己头上。
  “多谢国王、世子赏赐!”安道石等人赶紧跪礼谢过。
  李溰对于这些军人表现出来的恭敬十分满意,接着又道:“我适才看过各位的表现,今后朝鲜国带兵打仗的任务,就要着落在各位肩上了。安道石,听说你是平安道出身?”
  安道石连忙应道:“卑职正是来自平安道,家父没什么文化,所以起名字的时候也用了安道两字,意思便是平安道上一块石。”
  “好一个平安道上一块石!”李溰点点头道:“你既然是此次大比武的头名,接下来又要代表我朝鲜国前往海汉京城留学,我在此便赐你大同江武状元之称,希望你学成归来之后,能真的成为护卫我国平安的一块坚石!”
  安道石赶紧又磕了一个头,谢过李溰给予的这个特殊封赏。虽然这场比武活动并不是科举考试,但安道石作为朝鲜军中的佼佼者,其实力的确是与武状元无异了,李溰赐下的这个称号倒也算是恰如其分。
  眼见朝鲜世子对安道石如此欣赏,王汤姆和钱天敦也都露出了欣慰的表情。他们当然很清楚安道石的情况,高桥南出面与安道石等人达成私下的约定,原本就是他们的意思。像安道石这种平民出身的军官,在他们看来是非常合适的培养对象,而如凭借其优异表现获得了朝鲜世子的青睐,这更是给安道石的未来发展加了一道保险,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他们挑人的眼光的确不差。
  当天晚间这批表现优异的朝鲜军人也得以暂时解禁,参加了由海汉主办的宴席。当然宴席的主要客人并非他们,而是两位朝鲜王子和陪同而来的几位大臣。能在这些大人物面前刷足存在感,便是他们参加这场宴会的最大收获了。
  按照行程安排,李溰和李淏原本应该在大比武活动结束之后就返回汉城,不过在王汤姆和钱天敦的热情邀约之下,他们临时决定改变行程,在大同江基地再待几天,参观海汉军的日常训练,然后再乘坐海汉战舰南下返回汉城。
  两位王子不走,充当陪客的三位大臣自然也只能留下来了。金尚宪虽然觉得海汉人的表现有一点借题发挥的意思,但也没有开口反对改变行程。他自己早先在大同江基地这边待了两三个月,自然能够理解两位王子在见到这里各种新鲜事物之后的那种好奇心,当下不肯马上离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回去之后要如何劝说国王决定留学的人选,金尚宪还没有拿定主意。
  正如海汉所认为的那样,李倧一直没有对留学一时作出明确的表态,主要的原因还是人选问题困扰了他。如果把第一第二顺位的继承人都派出国去长期在海外留学,这显然不是一个妥当的安排,至少得将其中一人留在国内以防不时之需。但这样一来,派谁去海汉留学更合适,就成为了一个困难的选择题。
  老大李溰要比老二李淏年长七岁,十二年前就被封为世子,在处理政事和外交关系方面更为成熟一些,更适合担任这种带有外交性质的使命。而且去海汉京城见一见世面,学学别国的治政经验,对其今后治理国家肯定也会有好处。但老二李淏与李倧更为亲近,李倧也认为李淏的思想和性格与自己更为相似,并且头脑比老大更聪明,有这样的机会送老二出去或许能学到更多有用的学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