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节

  出了正月,她也不着急,从会馆中的挑出两个书生给他们先温习功课。
  她自己则埋头案牍之间,自任户部以来,她就不断派人到地方上去摸排情况,如今已经汇总了三分之二了。估摸着到今年年底,就能把全国的情况摸个差不多了。到那时,就能据此制定计划,协调全国土地、人口。
  明年王叔亮也差不多出孝了,能提醒皇帝把他给召回来一起干活了。
  祝缨想得挺好,忙了一个早上,起身活动筋骨的时候,却见一个眼熟的人影跑了过来——范生。
  范生脚下有些踉跄,见了祝缨,有些迫切地说:“大人,刚才,施大人接着他家里的消息……施老相公,殁了。”
  朝中值得忌惮的老臣,彻底没了。
  第413章 从容
  范生心中忐忑,祝缨不说话他也不敢催,室内一片寂静,能听得清自己心如擂鼓。
  祝缨微微惆怅了一下,旋即又有了一点不安,静了片刻,才说:“知道了。鸿胪寺情况如何?你过来是施鸿胪让你来的吗?”
  范生忙说:“不、不是,晚生觉得,应该早些将此事报给您知道。”
  祝缨看了他一眼,范生越发的局促了起来。他之前犯了个错,错估了形势,数年间便再没有得到提携。眼见同乡同学或于此处、或于彼处都有了进益,只有自己仍是原样,心中颇为懊悔。痛定思痛,终于让他把握住了这次机会。
  又不安,怕祝缨嫌他自作主张。答了一句之后,他又没词儿了。只觉得说什么都好像要犯错一般。
  祝缨点了点头,道:“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你速回鸿胪寺。施鸿胪家中有事,他一旦离开,鸿胪寺千头万绪都落到吴少卿手里,你们会忙起来的,不要让他找不到你。吴少卿有什么吩咐,你且照做就是。”
  “是。那……晚生现在回去了?不用再做别的了吗?”
  祝缨看过去,范生将头埋得更低,不敢与她对视。
  祝缨道:“回去吧,有什么事,我会知会你的。”
  范生心头一块大石落地,大声道:“是!”疾步退了三步,转身跑掉了。
  祝缨起身,踱到了门口。户部的正堂建在一处高台之上,极目远望,风景似乎与之前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祝缨知道,一切都不一样了。
  至此,朝廷的面貌与十年前是完全不同的了!
  天下,会走向何处呢?
  从此,无论是皇帝又或者是朝中的大臣们,都少了一个极有经验的、可以借重其智慧的长者,所有的事都需要自己来做了。
  祝缨有些不安,经验这东西,是靠时间和代价堆起来的,一个国家、一个朝廷的代价是什么呢?
  她一提衣摆,迈步跨出门槛,径往政事堂走去,仿佛那里能够让她安心一点似的。
  一路上也偶遇几个人,看他们的样子好像还不知道施鲲去世的消息,都显得比较镇定闲适。
  祝缨离政事堂还有一箭之地,察觉到那里有些嘈杂。
  及至走近,就听到有小吏小声说话:“怎么施相公也殁了呢?”
  “施相公春秋已高,也算高寿。”
  “不是说这个,你想,冷侯才走了多久呀?近来是不是有什么冲撞?怎么老大人们都走了?”
  “嘘……嘘……别胡说!他们都多大年纪了?难道还能长生不老?”
  “话虽如此……”
  他们看到了祝缨,忙住了口上前问好。祝缨也对他们点点头,问道:“怎么了?”
  有点慌张的小吏道:“施相公,殁了。”
  祝缨道:“是这样么……”
  话说到一半,施季行从里面出来了,祝缨与他打了个照面,只见施季行满面泪痕,与之前冷云又是不一样的哭法。
  祝缨道:“你……”
  施季行一开口,眼泪又滚了下来,哽咽着说:“子璋,家父……去了。”
  祝缨后撤了半步,又打量了一下他,施季行道:“是真的,我……我已面圣,才、才向相公们交代了些事……这……我……我心里有些乱,就先回去了。见谅。”
  祝缨做了个请的手势,脚步也沉了沉,她突然不想去政事堂了,又折回了户部,在堂里坐着发呆。
  施鲲的存在感一向不强,他从做丞相起就不想多事,无论是陈峦还是王云鹤都比他出彩得多,更不要提那位极有特色的天下文宗。他仿佛就是政事堂的一根柱子,一直默默地立在那里,突然有一天,柱子消失了……
  一个人是不是重要,不只在于有他会怎么样,更在于如果没有他会怎么样、会有多大的麻烦。
  施鲲就是这样一个“没他不行”的人。
  祝缨细细品着这事,政事堂却又派了人来请她过去。
  …………
  祝缨又到了政事堂,此时,窦朋、郑熹、陈萌、冼敬四个都在,从她进门起,四双眼睛就看着她。
  祝缨在离他们五步远的地方站住了:“您几位这是?”
  窦朋仿佛被惊醒似的,道:“坐。”
  在祝缨到来之前他们已经争执过一回了,为的是施鲲的身后事。死后哀荣肯定是有的,从皇帝到政事堂,对他的印象都不错,几乎是比着当年王云鹤来办这件事。难处在施鲲的儿孙丁忧之后,空缺要怎么补。
  到得此时,就能很直白地看出来施鲲的势力了。鸿胪寺卿出缺了、京兆尹也出缺了,此外施家还有两个刺史、一个侍郎、七个绯衣、青绿十数人,一齐丁忧。
  五品以下还好办,鸿胪寺、京兆尹这两处不宜一直空着。鸿胪寺现在还剩一个少卿,还是个新手,至少得给再配个少卿。京兆尹就更为重要了。
  政事堂几个人心知肚里,如果是一前,比如陈、王在世的时候,又或者还有施鲲主政,朝廷比较稳,京兆尹缺个几年、由少尹暂代,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他们自己心里知道,朝上在争斗,京兆就得有个能干的人镇一镇。
  之前的施京兆家学渊源,施鲲又在世,压得住。接替的人,要么出身得与之相仿,要么能力就必须出众。
  四人丞相心中把人选转了一圈,陈萌抢先说:“我看祝子璋可以!”
  冼敬道:“那户部呢?恐怕也离不得他。今时不同往日,户部……”
  窦朋点了点头:“户部也要一个能干的人。”
  陈萌自觉应该推祝缨一把,便说:“难道朝廷没人了吗?我不信,没有他,户部就转不动了。”
  郑熹道:“转也是转得动的,只是没有他在的时候这样好。”
  祝缨很好,如果没有这样好就更好了,不会让人觉得一旦把她调走,这个地方落在后来者手里就要变差一些。她自己倒好,去哪儿都行。
  陈萌道:“那也不能把他一辈子就扣在户部吧?这是什么道理?”
  窦朋拍板:“把他请过来,聊一聊吧。”
  祝缨这才坐到四位丞相的面前,一对四,她的内心出奇地平静。陈萌对她悄悄使眼色,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与安慰。冼敬则神色颇为复杂,窦朋在评估。郑熹开口道:“施相公,殁了。”
  祝缨道:“我刚刚听说了,这……与户部的干系不大吧?”
  郑熹道:“与户部的干系不大,与你倒有些有关系。”
  “我?”
  郑熹道:“如果让你掌京兆,你意下如何?”
  祝缨微微吃惊:“我?”
  郑熹点了点头。
  祝缨微微皱眉,似在思索。
  四人也不催促,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陈萌看来,对京兆对祝缨个人有利,不能因为人家管户部管得好,就让人老死在户部。祝缨在推他进政事堂这件事上出力极大,陈萌也想引祝缨入政事堂。
  以祝缨与陈萌的年轻差,祝缨在京兆任上再混个几年,就能摸着政事堂的门了。到时候陈萌再引荐一下,两人在政事堂里打个配合,到陈萌自己休致的时候,祝缨还正当年,他也能安心休致,托付朝政和儿孙。
  互惠互利,通家之好。
  陈萌又看了一眼郑熹,心道:三郎碍于出身才受你辖制,你总不能辖制他一辈子!你不厚道!
  他自认厚道人,就极力要推祝缨往前走。再说了,等进了政事堂,丞相也可以兼管一下户部嘛!不过几年的时间,有什么等不得的?
  郑熹有些犹豫,京兆尹,祝缨当然能干好,但是户部……他手上没有能够争这一职位的人。一旦脱出去,好些事儿办起来就不方便了。六部之中,吏部第一,在陈萌手里,户部第二,祝缨管着也就约等于在他手里,现在户部脱手,郑熹左右为难。
  窦朋则是觉得京兆也重要,户部的事儿他与冼敬都知道些,离了人不至于出乱子。可是京兆,那是真的难管。
  冼敬的心情更为复杂,京兆府呵!一有京兆,他就会不自觉地拿来与他故去的恩师做比较,比来比去,来一个他在心里骂一个,从之前的巫京兆直到郑熹、陈萌,施京兆他也嫌不够好。
  但是一提祝缨,他第一反应是——祝缨能做好这个京兆。
  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
  他们都在等着祝缨的答复。
  祝缨已经想明白了,做京兆,对她个人而言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京兆尹比户部尚书轻松,权更重、位更高,整个皇室、整个朝廷都在她的地盘上了。
  京兆尹好不好当,得看是什么人当。
  她与四人逐一对视,最后收回了目光,说:“接手户部,非常难。随便干干,一味催促下面缴税纳征是容易的,想干好是不容易的。这几年又有些水旱灾害,有的地方已经连续三年干旱了。换一个不太细致的人,一个疏忽,百姓就是妻离子散。”
  二十年前她到福禄县的时候,就有“逋租”了,那时候的情况比现在还要好一些呢。
  陈萌有点着急地说:“你这是,舍不得户部?”
  祝缨道:“几位相公没有一个是想朝廷、国家不好的,但是承平日久、积弊良多,对一个病人,不同的医者有不同的方子,这也是朝中许多争执的源头。我没想那么多,我做事从来不管这个道理、那个旧例的,我只管看这件事。
  以户部而言,万事依据就是钱粮、土地、人口。这也是萧何之所以贵重的原因。然而中枢与地方之间总有些隔阂,不靠地方不行、完全放手又易受蒙蔽。
  自从接手户部,我就暗中派人到各地去,实地看看。这件事现在还没做完。本打算做完之后,再报给政事堂,请几位相公协商,看看接下来要怎么下药开方子的。
  我要离开了,恐怕这件事就要半途而废了。
  我不挑活,但是请再给我一点时间,至少让我把这一件事做完。等我把各地的土地、人口弄明白了,报上来。接下来如何安排我,都行。我不挑。”
  全国数据拿到手了,事情就成了一半了。对信息的掌握,就是“掌控”本身。萧何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推崇、举例,就是因为这个。有了依据,就有了掌控,刘邦争天下的时候,就有了资本。
  抑兼并这事儿也是这样的,把数据拿到手,无论是郑熹还是冼敬,做事都会顺利一些。一些看法,也会随之产生一点改变。总之,会更务实。
  四个丞相能力有不同,却都明白这个道理,四道吸气声响了起来。
  陈萌忍不住站了起来,跺脚道:“你!害!”
  郑熹低头想了一下,道:“也罢,你先做这一件。”
  冼敬一直默不作声。
  窦朋满眼赞许地点头,道:“很好!你还要多久?”
  “最早也要到年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