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朝廷各部也在争论,到底应该不应该接受史思明的投降。
  前线的两名重臣,郭子仪坚持要继续攻打史思明,李辅国则请求朝廷尽快接受史思明投降。
  政事堂也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各部争论不休,而《长安日报》每天头版都是史思明投降的事情,长安百姓也陷入到了这场话题的争论中。
  颜真卿当然是坚决反对朝廷接受史思明投降的一派了。
  他的兄长颜杲卿,在安禄山造反之后坚持在河东反抗安禄山,最后被安禄山诛杀。
  河东藩镇和颜真卿不仅仅有家族仇恨,颜真卿本人也认为应该彻底平定河东藩镇,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再造大唐。
  而不是和裱糊匠一样,修修补补的就糊弄过去。
  颜真卿翻到第二版,他猛然站了起来。
  这竟然是一则新的消息,而且是颜真卿还不知道的新消息!
  什么时候朝廷重臣要从报纸上知道朝廷的新消息了?
  可是看完了之后,颜真卿确定这是一条新消息!
  青州将军南霁云,兖州团练使章武,违抗了皇帝的圣旨命令,在青州灭了史朝义的残部,诛杀了史朝义。
  在汴州的太子李俶,向朝廷弹劾南霁云和章武,请求将他们下狱治罪!
  颜真卿愣住了,在这个节骨眼上?
  他走到窗外,看着落下的雨柱,朝廷的暴风雨又要来了。
  果然,随着太子的弹劾奏章送到政事堂,十一名御史一同上书,和太子一起弹劾南霁云章武。
  紧接着兵部等相关部门的大臣也上奏章,都是支持太子意见,请求严惩南霁云和章武的。
  接下来更多的细节传到长安,据说东宫使者在史朝义大营招安的时候,南霁云和章武攻打大营的,使者在阵前宣旨,但是南霁云和章武拒绝接旨。
  这边太子上书“请诛国贼”,这时候洛阳留守张巡的奏章送到了长安。
  张巡的奏章非常谦卑,他以南霁云章武是他的故将,自己管教不严将责任安在自己的身上,愿意以自己辞官做保,让朝廷宽恕南霁云和章武。
  朝廷的气氛再次微妙起来,之前史思明围攻洛阳,是张巡坚持守城,这才顶住了洛阳局势。
  朝廷还没有给张巡论功,但是如果平定天下,那张巡的功劳仅仅在郭子仪之下。
  朝臣们发现南霁云和章武是张巡的故将,朝廷的气氛更加微妙起来。
  章武南霁云诛杀史朝义的消息传到长安不久,史思明再次上了一封降表。
  这一次降表上,史思明提出的条件和上次差不多,但是要求朝廷重惩南霁云和章武,他才会向大唐朝廷投降!
  史思明更是在降表中表示,如果大唐不同意他的条件,他就亲自杀去淄州,给儿子史朝义报仇。
  这下子更是更纷乱的朝局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朝廷的争论从要不要接受史思明投降,变成了如何处置南霁云和章武二人。
  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都对南章二人到底有没有触犯唐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从法理法条,到军队作战的先例,都从故纸堆中翻出来,这些讨论也蔓延到了国子监,颜真卿也听到不少学生在辩论这件事。
  颜真卿叹了一口气,朝野的这些辩论,在他看来都不重要。
  南章二人到底是有功还是有过,那自然要看皇帝的态度。
  而且以颜真卿对史思明的了解,这名当世之枭雄恐怕也没有这么在意这个儿子,恐怕还是借题发挥,试探大唐朝廷的态度。
  如果朝廷真的处置了南章二人,那史思明可以得寸进尺提出更多的投降条件。
  要是朝廷没有处置南章,反而褒奖了他们,那么史思明可能就不会投降,要和大唐朝廷死战到底了。
  颜真卿提起笔,在纸上写上了自己刚劲有力的字,他坚决反对朝廷接受史思明的投降,如果那样和安史二贼战斗牺牲的人又算什么?
  两次叛变大唐的史思明还可以身居高位,那些为了大唐拼死反抗二贼的人,岂不是成了史书中的笑话。
  颜真卿奋笔疾书,但是朝廷局势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
  七月十二日,皇帝李亨下旨到政事堂,要求兵部解除南章二人的军职,返回长安待参。
  这个消息传到了政事堂,所有宰相都表示反对。
  皇帝没有让南章二人上书自辨,就要先解除他们的军职,这已经说明了皇帝的态度。
  政事堂没有宰相肯用印,李亨更是不悦,他直接绕过政事堂,让翰林学士起草诏书,然后命令太监前往青州宣旨。
  如果是普通的中旨,政事堂自然可以封驳,可这是皇帝处置军将的中旨,理论上皇帝是天下兵马的大元帅,皇帝的命令就是军令,这中旨也没什么问题。
  就这样,这道没有进过政事堂确认,但是也没有被政事堂封驳退回的中旨,就在满朝大臣的注视下,用八百里加急送往了青州。
  朝廷对于皇帝如何处置南章二人这件事陷入到了诡异的寂静中,这时候政事堂也达成了一致,对于史思明投降的事情先搁置争论,先派人去和史思明谈判。
  如此重要的谈判,自然是非宰相不可,政事堂最后决定派遣在史思明投降这件事上态度中立的崔光远,和皇帝身边的太监鱼朝恩一起,前往相州和史思明谈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