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章

  监国太子李倓将兴庆宫边上的一座废弃王府赐给了阁罗凤,还在太极殿上亲自接见了阁罗凤和随行的南诏群臣。
  李倓倒是没有为难阁罗凤,只是询问了阁罗凤所立的《南诏德化碑》的事情。
  南诏德化碑石阁罗凤在击败了大唐远征军后,下令雕刻的一座碑文,这座碑文也能算是一座文化巨著,李倓对此十分感兴趣。
  但是阁罗凤却十分的惶恐,这座碑文的内容虽然是追溯大唐和南诏的关系,但是当时正是南诏国力最盛的时候,上面也写了不少歌颂阁罗凤的话。
  如今看来,这些话反而显得可笑。
  小国就是如此的无奈,在大国博弈中只能充当棋子,就算是一时占据优势,在整个历史的尺度上,小国最终也很难保持长久的繁荣。
  阁罗凤刚刚继承南诏王的位置时候,南诏还不过是大唐的附庸。
  后来阁罗凤汉化改革,励精图治,又击败了大唐两次远征达到了极盛。
  可是极盛之后南诏君臣头脑都不清楚,在吐蕃蛊惑下出兵蜀中,最后惨遭大败,阁罗凤励精图治几十年的成果化为灰烬,当年立下的碑文成了最大的讽刺。
  李倓倒是不在意,这座南诏德化碑传承到后代,依然是国宝级的文物,李倓对于碑文上的内容并不在意,于是对追随阁罗凤进长安的前清平官郑回说道:
  “听说德化碑的内容是卿起草的?”
  郑回接触过李倓,知道这位监国太子英明神武,颇类太宗,也知道他绝对不会因为一座碑文难为南诏君臣,应该只是李倓对德化碑有兴趣。
  于是郑回说道:“外臣曾经让人拓印过一份碑文,随身带来了长安。”
  李倓立刻说道:“快呈上来!”
  郑回立刻吩咐属下,很快拿来一幅巨大的宣旨,几名太监在大殿上展开,这幅巨大宣旨拓印的碑文清楚的映入眼帘。
  李倓赞叹说道:“不愧德化之名啊!”
  紧接着李倓对身边的随行大臣说道:“颜卿。”
  颜真卿如今已经升迁为兵部尚书,这次接见南诏安乐公也随侍在殿上。
  听到李倓召唤,连忙出列拱手。
  李倓说道:“颜卿的书法出众,卿可观摩此碑,有何评鉴?”
  郑回连忙抬起头,眼前这个干瘦的中年大臣就是颜真卿?
  郑回中进士的时候,颜真卿的书法就已经名闻天下了,这座德化碑的字是郑回写的,在南诏自然算得上一等一的好字。
  可是在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宗师眼前,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郑回有些面色发红,不过颜真卿看完之后倒是没有对书法进行评鉴,而是说道:
  “殿下,南诏狂妄自大,竟以德化为碑名,蕞尔小国不知敬畏上邦,谈何以德?”
  “碑文大义竟然将南诏因为德化而反唐,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这下子安乐公阁罗凤瑟瑟发抖,就连郑回都变了脸色。
  李倓倒是笑了笑说道:“不碍事不碍事,就将此碑改为德化南诏碑,就请颜卿题上碑名,送到太和城让人重新刻上好了。”
  “至于碑文上的内容,反倒是留在太和城更好,不过要请颜卿写一份新碑文,就将大唐为何要平定南诏,更是要讲清楚滇土从来都是我大唐一部分,把南诏如何乘着大唐自顾不暇而从大唐自立的过程写清楚。”
  “这座新碑也立在德化碑前,也可以起到警示后人的效果。”
  李倓轻描淡写,并没有对南诏君臣喊打喊杀,可是在阁罗凤和郑回耳中,这是最厉害的诛心之言。
  李倓要在太和城立碑文,说明滇贵地区是大唐自古以来的领土,等于在法统上断绝了南诏的国本,如今南诏虽然是大唐的邦国,但是已经有了化为郡县的基础,大唐随时可以宣布废除南诏王室。
  而在太和城立碑文,可是要彻底摧毁南诏二世君主努力建立的南诏认同,也许几代后再也没人记得南诏这个国家了。
  阁罗凤背脊都被冷汗浸湿了,在郑回的搀扶下返回了安乐公府,君臣二人相拥痛哭。
  不过第二日从《长安日报》上刊登了吐蕃赤松德赞的下场,阁罗凤又觉得逃过了死劫。
  《长安日报》已经刊登了赤松德赞被权臣尚结赞所杀的全部过程,为了这次的宣传效果,《长安日报》还专门雕版了印了吐蕃赞普尸体的素描,还刊登了详细的解剖记录,说明了赤松德赞死于利刃。
  根据金城公主入藏后,在大昭寺前所立的《唐蕃会盟碑》,大唐和吐蕃的关系官方定义是舅甥关系。
  在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大唐和吐蕃的关系是翁婿关系,吐蕃向大唐的文书也是自称为子婿之国的。
  但是随着两国的实力变化,吐蕃日益强大后,在金城公主入藏后,就改为了舅甥关系,也就是李隆基是吐蕃赞普的大舅哥。
  这时候吐蕃向大唐的文书,已经几乎是和大唐平等的关系了。
  如今死掉的赤松德赞,在法理上是金城公主的儿子,和李倓的父皇李亨也属于平辈的关系。
  不过李倓在玩家的军队攻入逻些城之后,果断命令将士毁掉了《唐蕃会盟碑》,在下达给吐蕃的国书中,再次将吐蕃称呼为番邦属国。
  降级的不仅仅是待遇,吐蕃蔡邦王后带领儿子投降后,大唐直接下达了册封吐蕃赞普的诏书,而且在诏书中说明今后的吐蕃赞普,全部都要大唐册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