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大明国师> 大明国师 第161节

大明国师 第161节

  “而这一节课,要讲的就是——税收。”
  “同样,今天这节课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税收的本质。”
  “第二部分,讲税收对国家的意义。”
  姜星火的手中,银币旋转不休,他轻声问道。
  “我想问一个问题,你们是如何理解‘税收’这两个字的含义的?”
  ——————
  隔壁密室。
  昨晚蹇义的疑问,在今天就得到了解答。
  当蹇义和茹瑺追随着朱棣、道衍进入密室,听到墙壁上传来的声音时,同时感到了某种“羞耻”的情绪。
  皇帝带头偷听?
  这也太不体面了吧。
  大约是看出了两位尚书的心思,朱棣干脆问道:“两位爱卿是如何理解税收的含义呢?”
  吏部尚书蹇义老成持重,又身居六部之首,乃是实际意义上大明地位最高的文官。
  这点小问题,自然不可能难得倒蹇义。
  “所谓税收,说来倒也话长。”蹇义捻了捻胡须率先说道:“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
  “而后来,西周征收军事物资称‘赋’,征收土产物资称‘税’。春秋后期,赋与税统一按田亩征收。虽然‘赋’原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需品.但事实上,往往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的支出。”
  “后来,国家对关口、集市、山林、湖泊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需品,而是具有了‘税’的涵义。”
  吏部尚书蹇义总结道:“因此,税收也就是‘赋’与‘税’的总和,即百姓向国家缴纳的田亩、关口、集市、山林、湖泊等等的部分产出。”
  这里便是要说,吏部尚书蹇义讲的这些,其实就是说税收等于田税、关税、商税、山林湖泊税,这也是封建王朝收税的主要税种。
  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山林湖泊也是国家/皇帝的,否则当初为什么水泊梁山那一圈的好汉会被逼反?
  不就是因为宋徽宗宣布打鱼也要开始按照老规矩收税了嘛。
  兵部尚书茹瑺也是这么理解的,这其实是封建时代传统官僚对于税收的最直观理解。
  百姓给朝廷交税就叫税收,至于这个税收什么,完全取决于当地有什么。
  有田地的就种粮食交粮食,交通要道就交过路费,商埠繁华之地交商税,靠近山林湖泊就交特产。
  看着两位尚书对自己答案信心满满的样子,朱棣笑了。
  “陛下何故发笑?”吏部尚书蹇义缓缓说道,“若是臣说的哪里不对,您不妨指出来。”
  朱棣此时,其实非常非常想把老二那句欠揍的“啊对对对”说出来。
  但是考虑到,这样似乎有些嘲讽的意思。
  实在是对两位国家重臣不是很尊重,所以就忍住了。
  朱棣深吸了一口气,压制住了笑意,说道:“你们待会儿,就知道了。”
  道衍则是转动手中的念珠,一言不发。
  看着满脸笑意的皇帝和老神在在的道衍。
  蹇义和茹瑺对视一眼,一脸茫然。
  难道他们说的不对吗?
  可原本信心满满的他们,看着抿着嘴都藏不住笑意的皇帝,又开始动摇了起来。
  这个世界是不是出了点问题?
  如此正常的回答,皇帝为什么要做出这种强忍着嘲笑的举动?
  到底是他们错了?
  还是这个世界错了?
  嗯,总之皇帝陛下是不会错的。
  ——————
  两位非专业的尚书都能说出的东西,夏原吉自然也了如指掌,甚至更进一步。
  这个问题朱高煦是指望不上了,夏原吉干脆开口说了片刻,大约也跟隔壁密室里说的大差不大。
  “.除了刚才说的那些,便如各种税种的来历,其实也是有渊源的。”
  夏原吉在专业领域,颇为博闻强识。
  “田税自然就不必多说了,《春秋》载:鲁宣公十五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这是征收田税的来历。”
  “至于市(场)税,则要更早一些,可以追溯到西周,在周王宫北垣之下,东西平列为三区,分别为朝市、午市和晚市市场税收实行‘五布’征税制,一是分絘布,即屋税;二是总布,即牙税(中介税);三是廛布,即地税;四是质布,指对违反契约文书者所征之税;五是罚布,即罚金。市场税收由司市、雇人、泉府等官吏统一管理,定期上交国库。”
  “车船税出现的要晚一点,西汉元光六年,迫切需要敛财的汉武帝颁布了征收车船税的规定,当时叫‘算商车’,‘算’为征税基本单位,一算为120钱,征收对象局限于载货的商船和商车到了汉武帝元狩四年,开始把非营生性的车船也列入征税范围。法令规定,非商业用车每辆征税一算,商业用车征税加倍;舟船五丈以上征税一算,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和骑士(由各郡训练的骑兵)免征车船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的人给以处罚,对告发的人进行奖励。”
  最后,充分表现了自己的专业水准的夏原吉给姜星火的问题下了个定论。
  “税收,就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向百姓征收的有价值的财物。”
  姜星火安静地听完了这位秋先生的讲述。
  不得不承认,哪怕是封建王朝,户部的这种专业官僚,依旧对各种相关概念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对概念的来源,掌握的也颇为熟稔。
  朱高煦则看着夏原吉,一言不发。
  因为按照朱高煦全程听课总结出来的经验。
  姜先生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因为伱回答的东西,往往在姜先生的答案面前,都会显得无比肤浅。
  夏原吉见没人说话,此时也有些惴惴,应该,或许,没有回答错吧?
  姜星火终于开口。
  “你说的很对,但是我觉得你还是没有理解‘税收’的含义,依旧停留一种比较浅薄的认知层面上,或者说,你对‘税收’的理解,还是一种浮于表象的概念。”
  此言一出,夏原吉心头求知之念大胜。
  而隔壁密室的两位尚书,却看不到夏原吉的反应,颇有些质疑了起来。
  “茹尚书,你觉得我说的不对吗?”蹇义看向同伴。
  茹瑺摇了摇头,只说道:“我认为没什么问题,税收本就如此,夏尚书这位大明财神爷,不也是这么回答的吗?”
  蹇义蹙眉,明面上是对茹瑺说的,实际上却是说给皇帝听。
  “那为什么此人会说,我们没有理解‘税收’的含义,我们跟夏尚书几乎一样的答案,是一种浅薄的认知?”
  说到这里,这位德高望重的天官干脆不装了。
  蹇义扭过头对朱棣说道:“陛下,我等确实钦佩于此人的才学,无论是和平削藩、摊役入亩、大明国债甚至是化肥仙丹,都是治国良方。”
  “可是。”茹瑺接过话来,“若是这等普通至极的概念,我等跟夏尚书的回答相差无几,都要说夏尚书、也就是我等说的不对,这、是否有些太瞧不起人了?”
  “我等国家大臣,虽然不是如夏尚书那般专学经国济民之术的,可也算是略懂一些吧?这种基础概念,就是户部的小吏都明白,如何说我们的认知就浅薄了?”
  茹瑺干脆说道:“臣确实有些心中不服,臣倒是真的想听听,这位姜先生到底是如何阐释‘税收’含义的。”
  蹇义跟着颔首道:“臣等并非无缘无故就有此情绪,而是这些东西都是上千年传下来的,无数代人已经定好的,要说我们错了没关系.那难道上千年来的人,对‘税收’这件老百姓一生避不开的事情,认知都是浅薄的?”
  “臣以为,断然是没有这个道理的。”
  朱棣面对两位国家大臣的质疑,依旧只是胸有成竹地笑了笑。
  朱棣的这种自信,是见证了无数人被姜星火打脸后养成的。
  可悲的是,同样一个坑,总是会有后来的人跳进去。
  “罢了,现在朕说什么恐怕你们也不会相信。”
  朱棣敲击着椅子的扶手说道:“接着听下去吧”
  道衍停下了手中念珠,轻笑道。
  “两位尚书难道没发现,夏尚书没有质疑吗?”
  闻言,蹇义和茹瑺方才一怔。
  是啊,夏原吉怎么半点质疑和不忿都没有呢?
  按理说,当着户部尚书的面说人家连‘税收’这种最基础的经国济民概念都不懂。
  这是在打他这个大明财神爷的脸啊!
  着实让人费解。
  ——————
  姜星火缓缓开口道。
  “税收的含义,在封建王朝时代,是朝廷对百姓的实物征收,也是劳动征收。但税收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听闻这几句话,夏原吉不由地陷入了思索。
  夏原吉的回答是“税收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向百姓征收的有价值的财物”。
  两者相比,其实第一句话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姜星火的定义更加准确一些。
  而不一样的,则是后面的内容。
  “也就是说,税收的含义,不仅仅是国家从百姓手里收钱,然后花钱。”
  “而是要做到从强制政策和激励政策两方面,让收上来的钱,真正地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如此才能做到税收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夏原吉先是恍然,流露出了几分憧憬的神色,但随后却蹙紧了眉头。
  姜星火描述这种税收机制,固然很美好,但夏原吉却清晰地认识到。
  ——做不到!
  历朝历代,从来都是刮百姓的地皮,石头里都要榨出油水。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