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大明国师> 大明国师 第239节

大明国师 第239节

  “韩非,李斯。”
  “此二人乃是最为知名的法家人物,而儒与法之间的对立向来是十分严重的,儒家瞧不起法家,法家也瞧不起儒家。韩非就曾直言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在《五蠹》中,韩非更是将儒者列为蛀虫一流.李斯就不单单是像韩非那样抨击法家了,李斯不仅是成为秦国的丞相,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更是将禁儒这件事实实在在办了起来,正是在他的建议下,秦始皇才决定施行焚书坑儒了。”
  嗯,一个动嘴,一个动手,把儒家在秦朝差点搞得道统断绝。
  儒家要是不恨韩非和李斯,那就怪了。
  而荀子作为韩非和李斯的老师,在儒家这里还能捞到什么好评吗?
  能有韩非与李斯这两位好学生,荀子这位老师难道不负有责任?更何况在荀子的思维中也实实在在的处处彰显着法家思维。
  朱棣一时唏嘘道:“怪不得.怪不得荀子连四配十二哲都进不去,根子上竟然在这里。”
  “还不止如此。”
  道衍微微颔首,继续道。
  “其三,便是儒学也有流派,儒家推崇内圣外王,便有了内外之分.代表心性儒学的孟子更讲究的是内圣层面,而荀子则加注重外王之道,甚至犹有过之。”
  大约晓得朱棣不太懂这些儒学内部的细微差异,道衍给朱棣解释道。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只要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一步步来即可。而荀子觉得人之初性本恶,所以只讲礼不行,还得用法来治恶,要礼法并用。”
  “孟子的思维有一条非常重要,便是性善论,也就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却是恰恰相反,荀子是性恶论,就是‘人之初,性本恶’,虽然在荀子的思维中提到了‘化性起伪’认为只要经过后天的教育,人总会回到礼乐善良的状态下,但这直接与孟子形成了对立。”
  道衍沉默了几息,方才说道:“而程朱理学的根基,就是孟子的学说。”
  事实上,之前道衍与姜星火的那封通信《‘先验人性论’的形而上批判》,便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讲到这里,朱棣便彻底明白了过来。
  荀子之所以这么不受待见,就是因为程朱理学继承自思孟之学,而在儒家中颇有些离经叛道的荀子,所持的观点是与孟子相对立的,也就是说,荀子的观点,与现在儒家中占据主流的程朱理学是相对立的。
  ——程朱理学!
  朱棣深邃的瞳孔闪烁光芒,仿佛洞彻了这一切的奥秘。
  日心说、万有引力、圣王论、荀子学说.这些都能有力地打击士绅阶层的思维根基,进而以儒家的另一种思维来强化皇权,完成朱棣自身的集权。
  也就是说,姜星火所提的这些东西,只要配合道衍给出的说法。
  不仅不会因为打破了天人感应理论,而对朱棣的皇权造成威胁,反而会进一步强化朱棣的皇权!
  这种强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圣王论,直接把朱棣的地位,从天道的儿子,拔高到了人皇这个与天道平齐,甚至是天道在人间化身的级别。
  皇权,开始变得无限大。
  第二个方面,则是日心说和万有引力,能够从实证层面彻底打碎程朱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天人感应观念。
  除此之外,如果朱棣选择推广荀子学说,还会从儒家内部打击程朱理学,打击程朱理学,就等于打击士绅阶层的话语权。
  只要能夺过来一部分话语权,朱棣就不会天天被骂成“窃国大盗”、“燕逆”、“反贼”。
  相反,朱棣会成为让百姓“相率而为之劳苦以务佚之”“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的圣王!
  圣王是什么地位?
  高之如天道!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
  思考明白后,朱棣又沉吟片刻,然后才说道:“既然如此,朕以为大明应该恢复荀子的地位,把荀子这位圣人,放到他该有的位置上。”
  朱高炽闻言,微微低头:“父皇的意思是?”
  “让荀子重新成为儒家五圣,配享从祀孔庙。”
  朱棣轻轻一句话,就决定了注定会掀起轩然大波的事情。
  不过,任何反对意见,在朱棣面前,注定是无效的。
  毕竟决定谁配享从祀孔庙这件事,其实本就是历代君王的权力。
  “同时,伴随着荀子地位的恢复,朝廷科举内容里,也要加入荀子的学说!”
  朱高炽心头一惊,小声道:“父皇,荀子的学说,有些是跟现在的程朱理学相冲突的。”
  朱棣瞟了好大儿一眼。
  朱高炽瞬间噤声。
  决定完这件大事,朱棣的心头松快了不少。
  但朱棣饮了一杯酒后,却笑吟吟地看向了道衍。
  “道衍大师,如果朕所料不差,大师提出以儒家圣人荀子的理论来弥补程朱理学天人感应观的破裂,甚至拿出了圣王之说,恐怕不仅仅是为了给朕找补吧?老实说说,存了几分为姜星火打圆场的心思?”
  朱棣这话一说出口,室内顿时气氛沉寂了下来。
  张宇初端着酒杯看着皇帝和道衍,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
  第213章 改革科举制度【求月票!】
  而坐在他旁边的朱高炽则是袖中紧握胖胖的双拳,目光炯炯地盯着道衍。
  不管怎么说,道衍都是他的半个老师,朱高炽当然不希望道衍被父皇所迁怒。
  道衍倒没有太多表示,只是淡定自若地继续用茶,甚至还拈了块按照宋代旧法所做的抹茶糕点塞进嘴里,等到吃饱喝足后,这才站起身,恭恭敬敬地对着朱棣施礼,平静地说道:“回禀陛下,老衲确实有几份私心在里面。”
  朱棣呵呵一笑:“朕就知道,你是为了姜星火.怕日心说和万有引力一经提出,动摇了天人感应,朕会对他不利。”
  “你呀,你呀,老和尚,朕说伱什么好?”
  朱棣的手指着道衍,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么多年的老伙计、老战友,转头就向着外人了,如何不让朱棣徒呼奈何?
  “陛下英明,不过却不单单是因为姜星火本人的缘故,而是因为日心说和万有引力,确实是能够直接从直观层面上,让天下人都看到,天人感应是错的。老衲才想要藉助荀子的力量,来修改儒家圣人学说里面的内容……当然,并非是要大动干戈,只是先迈出第一步。”
  道衍说话慢条斯理,不急不徐的样子。
  可是,他说出的内容,却让朱棣的脸色变得阴晴不定。
  道衍继续说道:“其实,这也算不上是什么私心,毕竟国朝自开国以来这些年,程朱理学已经可谓是积弊深重了。如果再按照过去的科举制度行事,必将酿出惨剧南北榜的例子,不就在眼前吗?老衲为天下苍生计,为陛下计,提出以荀子之学说来改良儒家,便是如此。”
  听到这番话后,张宇初忍不住抬起头来看着道衍。
  道衍这番话,其实说的很没水平。
  若是换做张宇初来,说什么也要先给皇帝上一通彩虹屁再说。
  可道衍却直愣愣地把内心的真实想法都说了出来,却唯独漏了最关键的一点,也就是圣王之说对皇权的加强。
  明明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说出来皇帝就高兴了,为什么不说呢?
  而朱棣的脸色,越发难看了。
  道衍接着说道:“老衲虽然知晓这些年来的科举弊政,但是一直不能更化。不仅仅是因为老衲是佛门中人,也不仅仅是因为从前老衲根基浅薄,很难推动大势。而是因为,如果贸然更化科举制度,却没有相应的替代方案,恐怕还不如不改。而今日听闻姜圣这番言论,贫僧忽然想到了一些事情,或许贫僧可以尝试一二……还请陛下成全。”
  本来,朱棣因为道衍一直在说因为姜星火如何如何,而没有提到圣王之说加强他的皇权的事情,感到了有些不高兴。
  但道衍这话说出来,朱棣反而少了几分不悦。
  这便是因为,朱棣认为道衍并非是一味偏向姜星火,而是确实早就对更化科举这方面的事情有所考虑。
  朱棣冷哼一声:“大胆道衍,以程朱理学为科举考试之学乃是太祖高皇帝祖制,你敢违背太祖高皇帝祖制?”
  朱棣这句话,别看嘴上说的严厉,但显然就是不生气的意思了。
  毕竟从事实上来讲,要说谁违反太祖高皇帝祖制最多。
  没别人,第一个就是他朱棣。
  “陛下。”
  道衍平静地说道:“祖制是什么?那是太祖高皇帝立下的规矩。老衲不认为它有错,但老衲觉得,如今天下局势已然是从糜烂中走向重振,那就更需要一些东西来整合。否则,老衲认为一旦错过了这种大动荡能造就大变革的机会,恐怕以后,就绝对不会再出现了。”
  道衍态度异常坚决。
  朱棣的眉头皱成川字型,最终摆手叹息道:“罢了罢了……你要怎么改造科举?”
  道衍合十道:“首先是儒学理念,老衲与张真人不方便直接插手,陛下应命解缙、杨士奇、金幼孜等饱读诗书之儒者,重新编撰朝廷用于科举考试的相关批注,以弘扬圣人学问.当然,这里面需要加入荀子的思维,并且保证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毕竟,荀子是五圣之一。”
  其实道衍的这个逻辑,就有点不讲道理的。
  凭啥五圣之一就要思维占考试内容的五分之一?那其他四圣,说白了除了孟子,人家颜子、子思、曾子,这三圣占的分量加起来还远不到孟子的一半呢。
  不过,五分之一这条红线,显然是道衍在认真地思量过后,得出的结果。
  因为五分之一,是一个足以保证扰动犹如一滩腥臭恶心的死水池的程朱理学的比例,而且这个比例好就好在,既不是完全取代,也没有造成极为重大的威胁,属于那种泡脚的时候微微烫你又得忍的温度。
  “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则选取各地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以他们为中流砥柱,在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社学等等层级的学校,传播先秦儒家精髓,以荀子的‘圣王’思维教化万民,使得天下百姓敬陛下若神明。”道衍转动手中念珠,缓缓说道。
  翻译翻译,什么叫“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什么叫“传播先秦儒家精髓”?
  这话,朱棣就爱听。
  道衍最后说道:“除此之外,老衲希望陛下允准,可以废除一些禁止儒生发表异议的言论。譬如程朱理学,不应该作为学术的唯一标准。”
  道衍说的是“废除一些禁止儒生发表异议的言论”,那么明代禁止儒生发表异议吗?
  禁止,又不禁止。
  这里的不禁止,是不禁止民间的异议言论;而这里的禁止,则是禁止官办学校的儒生,发表任何对学术以及朝廷政策的异议言论。
  明朝的教育体系分中央、地方两级,中央官学即国子监,地方上有府学、州学、县学,村里有社学。
  明朝每年每一届招入全国各地的府、州、县的学生一般有三万人到四万人,他们一律称“廪膳生”,所谓的廪膳生,也就是公家供应六斗米伙食的学生。
  而作为县学的补充,朱元璋又令天下建立社学,也就是后世概念上的乡村小学和社区小学.这个不是朱元璋的首创,只能说是恢复,社学制度是从元朝继承来的。
  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十五岁以下农家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
  朱元璋则给社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御制大诰(朱元璋语录)、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简单的经史历算之类。
  当然了,老朱不是大善人,对于除了社学以外的学生,他的六斗米不是白拿的。
  朱元璋同时规定,在各级正规官办学校,上到国子监,下到县学,不许不穿校服、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夜里喝酒、不许结社(包括文社、诗会)、不许议论学校食堂饭菜好不好吃、不许对人对事批评、不许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说三道四。
  在后世,你违反了校规最多是劝退或者通报批评之类的,但在明朝,你违反了老朱的校规,那后果可就有一点点严重了。
  惩罚办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充军、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谥及枭首示众等.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