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历史军事>大明国师> 大明国师 第686节

大明国师 第686节

  只能说,人人都有吃瓜之心。
  “恭贺陛下取天下之才!”
  姚广孝作为主考官,首先上前行了礼,然后宋礼紧随其后。
  而此时的奉天殿内,六部尚书和姜星火也在。
  “平身。”
  朱棣笑吟吟地让大伙儿平身,永乐二年的甲申科是他登基后的第一届科举,意义自然非同一般,而他本人看着甲榜的名单,也颇有种李世民当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快感。
  不过看着看着,朱棣的眉头就稍稍皱了起来。
  朱棣扫视众臣一圈:“朕近来听闻一事,据说江西有许多举人,纷纷赶赴京师应试,以至于江西的会馆都挤得人没个落脚的地方。”
  朱棣话音刚落,刑部尚书郑赐便站出来:“回禀陛下,确有此事!江西各县的考生,都集中到京师,人数颇为可观。”
  朱棣若有所思,旋即看向姚广孝:“这名单上的江西籍贯考生,数量确实有些多了啊。”
  姚广孝忙道:“臣已经统计清楚,甲申科预计登榜贡生四百六十人,其中一百一十七人为江西籍贯。”
  “江西文风鼎盛,本就是科举大头所在,这也是难免的国朝有法度,既然是统一规定,总不能因为江西考中的多,就区别对待。”
  吏部尚书蹇义这时候也说道。
  蹇义说的也没毛病,既然统一划线了,那就按一致的规则来,江西考上的多是人家有本事,不可能说特意针对江西籍贯的考生。
  不过在明初,江西的考生确实数量又多,质量又高,从元朝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科举大省,这种情况一时半会儿是改变不了的。
  朱棣也想让北方的举子多一些,问题是,北方的人口基数和教育水平就摆在那里呢,科举上的表现,确实不如南方,更别提跟江西比了。
  但这个数字,还是令朱棣不太满意。
  “北方举子,只有寥寥数十名登榜吗?”
  “陛下,不能再来一次南北榜了。”
  忠诚伯茹瑺苦口婆心地劝道。
  听到“南北榜”这三个字,从洪武时代走过来的老臣们,对这件距今不过六七年的事情,可谓是纷纷悚然。
  南北榜,明初著名政治事件,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洪武四大案,更有人将其称为第五大案。
  起因是洪武三十年的科举,朱元璋选择了八十五岁高龄的翰林学士(翰林院最高长官)刘三吾为主考。
  刘三吾,自号“坦坦翁”,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是学政系统的资深大佬,在大明建立后,大明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的,老朱的《大诰》也是由他作序的,是当时无可争议的士林领袖,朱元璋选择他,其实就代表着,对这次科举,投入了很多的期待。
  但刘三吾让他失望了。
  丁丑科殿试,陈为第一,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举子,因为全部为南方人,引起了当时广泛的舆论争议,这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却有些难以服众。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子因此联名上疏,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告主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更有北方举子沿路喊冤,甚至拦住上朝的官员轿子告状,整个南京城里流言四起,有说主考贪污受贿的,有说主考官地域歧视的,动静闹得太大,以至于先后有十多名监察御史上书,要求皇帝彻查此事。
  老朱下令组成了十二人的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组的结果是以考生水平判断,所录取五十一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结论出来,再次引起各界哗然,落榜的北方学子们无法接受调查结果,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们更纷纷抨击,要求再次选派得力官员,对考卷进行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
  因为事情闹得太大,老朱也知道不仅仅是科举本身的问题了,所以最后又一次举起了屠刀,把主考官和调查组都给解决了,用以平息民愤,然后老朱在六月重新进行殿试,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而这次录取的六十一人,全都是北方人。
  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事件。
  南北榜事件,也是明代中叶开始的全国分卷考试的主要诱因,其实单就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本来不应该有地域之分,但若从朝野稳定的角度,又必须做到相对均衡。
  因此,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仁宣两朝,就采取了南北卷和南北中卷两种方法进行科举取士,仁宗朝是“南士六分、北士四分”,宣宗朝则是“南北中三榜”。
  但在永乐时期,还是维持着全国统一会试的现状。
  而南北榜事件虽然理论上隔了三朝,但实际上距今不过六七年,在场的六部尚书,基本都是亲身经历过的,科举这种事情实在是太过于敏感,而朱棣在北平生活了十多年,是正经的北方人,在这件事情上的立场不问可知他当然是希望北方的举子多上榜的。
  朱棣笑了笑,忽然向姜星火问道:“国师觉得南方登榜的举子多好,还是北方登榜的举子多好。”
  姜星火正色道:“科举重在公平,南方举子真才实学考出来的,水平强,人数多一些也正常,不过公平有一条线画下来的绝对公平,自然也有两条线乃至三条线画下来的相对公平。”
  这话一出,满场哗然。
  朱棣也是愣了一下,他倒不是吃惊姜星火支持南方举子的公平上榜,而是姜星火话语里的其他意思。
  朱棣的眉毛挑了起来,盯着姜星火看了片刻后,轻咳一声,朗声道:“既然国师这么说了.那就请国师仔细讲讲,怎么画两条线、三条线?”
  众人的目光立刻聚焦到姜星火身上。
  姜星火心说,早来晚来都是来,南北分卷考试是弥合现在大明南北撕裂情况的良好工具既然玩家水平不一样,玩不到一块去那就弄两个、三个服务器就好了。
  姜星火也不慌乱,沉声道:“南方经济发达,文教亦是兴盛,这是从宋朝建炎南渡开始,历经数百年形成的既定事实,大明立国如今不过三十余年,就算再有个三十余年,也改变不了这种情况,而全国统一会试,虽然对考生来说都是公平的,但因为南北文教水平差异,所以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不公平,这一点想必陛下也能感受得到。”
  朱棣连连颔首道:“不错,朕亦是好读书的,可惜北方就没什么好老师。”
  这话乍一听挺有道理,但仔细咀嚼起来,就发现有点不太合适——你是武夫啊,你啥时候爱读书了?
  不过皇帝给自己脸上贴金,那是因为马上要殿试了,皇帝作为实际上的殿试主考官,不管有没有水平,都得表现的有水平一些,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关键在于姜星火接下来说的话。
  “南北榜。”
  蹇义忍不住瞥了茹瑺一眼,脸上露出古怪的神色。
  其他人也是面面相觑。
  朱棣的表情更精彩,他眯着眼看着姜星火,似乎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听岔了。
  不过姜星火嘴里的南北榜,那就是字面意思上的南北榜。
  姜星火却毫不犹豫地迎着众人的注视,朗声道:“陛下,甲申科结果不易改动,但大明确实可以试行南北榜制度,科举之士,虽须南北兼取,而南人善文词,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往后科场取士,以十分论,可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分卷考试。”
  南北榜制度,显然是很符合朱棣心意的,因为朱棣想要让自己北方老巢的士子,更多地出现在庙堂上。
  但这话朱棣不好说,今日姜星火提出来,朱棣自然是喜上眉梢。
  不过朱棣还是矜持的,知道这种事情关系比较大,一时半会儿定不下来,所以轻咳了一声,只说道:“国师的主意不错,不过科举取士毕竟是大事,是否试行南北分开取士,还需细细商量。”
  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
  他们早就习惯了每次姜星火充满了革新精神的建议了,不过这次皇帝没有马上采纳,就说明了这事虽然很重要,但是.不急。
  不过这次倒也不算废话谏言——至少姜星火接下来的回答,听起来比较像那么回事。
  “也可行南北中三榜,北榜即辽东、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中榜即四川、广西、云南、贵州。”
  分榜取士这个办法,是姜星火前世宣宗朝对于科举制度的解决办法,后来推行了很多年,实际效果很不错,因此听起来就挺合理的。
  这样做,可以使得科举制作为中枢朝廷用来控制、调节地方利益均衡的政治手段,增强大明帝国的向心力,维持内部各行政区域之间的相对公平。
  朱棣点了点头,但并未马上表态,而是细细地看起了甲榜。
  “第六名王训、第七名王直都是江西人。”
  “前五名待选的,也都是江西人。”
  朱棣微微蹙眉,但并没有马上发作,因为建文二年那一届科举,一甲三名是江西人,二甲头名和第二名也是江西人,虽然让其他地方的举子眼红,但江西人能考是事实。
  既然是姚广孝选出来的,那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说明这五个江西人就是这一届才学最佳的。
  而事实上就是这一届科举的结果,跟姜星火前世的结果并没有任何区别,不管谁当主考官,只要按程序进行公平选择,那么最后脱颖而出的就是这几个人。
  没办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种级别的学霸,肯定不会因为姜星火选择重点考《春秋》和《荀子》就发挥失常,人家都是早有准备的。
  “曾棨、周述、周孟简、杨相、宋子环。”
  姚广孝道:“这里面还有个说法,曾棨是周述、周孟简两人的老师,而周述、周孟简则是族亲兄弟。”
  “咳咳。”
  宋礼也补充道:“杨相是杨士奇的从侄(族兄弟的儿子),比杨士奇小十三岁,今年二十五岁。”
  朱棣嗯了一声,只道:“国家取才倒也不避讳这些,想来既然把杨相推荐上来,那看的就不是杨士奇的面子,而是此人确实有真材实料,朕是信你们的,不用解释这些,只是宋子环却是个有趣的人,此人颇有诗才,可惜朕不想用诗才取人。”
  朱棣转向姚广孝:“荣国公觉得该选哪个做会元(会试第一名)?”
  “回禀陛下,臣认为,杨相,当为会元。”姚广孝躬身道。
  朱棣微微皱眉,姚广孝这个建议不符合他的初衷,但朱棣转念一想,这个结果已经不错了,反正会试的排名,跟殿试还不是一回事,所以朱棣略一沉吟,淡然道:“既然荣国公作为主考官坚持,那便如此办吧,剩下的按考官的建议来排序即可。”
  朱棣说着顿了顿,又叮嘱道:“不过此事切记保密,不要泄露出去。”
  “臣遵旨!”几人拱手道。
  朱棣又将视线投向姜星火:“国师,依伱看来,此次殿试的第一名该是谁?”
  会试的排名,还是主要按照主考官的意志来排序的,但殿试,基本上就是以皇帝的意志为主了,皇帝相中哪个人,就让哪个人来当状元,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殿试的时候,皇帝确实会倾向于长得帅的。
  “全由陛下圣裁吧。”
  姜星火翻了前五名的卷子,策论写的都不错,对于现在大明开展的变法改革,都有自己的一套观点,不见得是什么治世能臣,但最起码见解都在线,所以选谁其实都一样。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殿试是皇帝的权力,不管最终怎么选,让皇帝自己玩,下面的人就不会出事。
  朱棣也是捋须微笑,显得颇为满意。
  待众人离开后,朱棣把金幼孜单独喊了过来,问道:“你觉得荣国公的排名如何?”
  金幼孜想了一番后,道:“启奏陛下,臣觉得,杨相为会元或许可以,但为状元却未必适合。”
  朱棣挑眉道:“喔,此话怎讲?”
  “陛下应该注意到,杨相与主考官杨士奇,是有亲戚关系的,虽然举贤不避亲,但点杨相当状元,难免群情纷纷。”
  金幼孜说到这儿,停顿片刻后才继续道:“若是将杨相放到二甲,争议就会少很多。”
  朱棣点了点头,金幼孜说得确实有道理。
  他皱了皱眉头,喃喃道:“若是如此,这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又该如何评判呢?”
  “第一名.”
  金幼孜思忖片刻后,道:“该给曾棨的,曾棨是周述、周孟简的老师,国朝没有越过老师给弟子第一名的道理,同样也没有让弟弟排在哥哥头上的道理。”
  “那就是说,周述该排在周孟简前面。”
  朱棣若有所思,这样排,确实很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
  尊师道,重孝悌。
  但自从看了太学之会的会议记录以后,内心的某个野兽,就在朱棣的心中觉醒了。
  没几天,会试的结果出来以后,殿试的结果也出来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