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文学>书库>穿越重生>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06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06节

  第26章 铁乌龟
  “杀!”
  “杀鞑子!”
  两个步营的明军将士分为八个纵队,如同长龙般,从废墟缺口中段突入,而马营一千骑兵,则扬鞭勒马,挥刀从侧翼突入。
  直到此时,清军守城士卒都还在震撼当中,不过还是被务达海连番勒令,由八旗兵丁以锋刃弓刀胁迫,往那轰然倒塌的墙体处涌动应敌。
  不过明军方面的炮火依旧没有停息,只不过调转了炮口,朝着其他城墙段轰击。
  由于这边已经被轰开了一个缺口,其他墙体变得更加松动脆弱,一时之间,竟是如同多米诺骨牌般,相继倒塌覆没。
  一时间,烟尘和倒塌声熏天。
  冲在最前面的纵队,正中间扬起一面赤红色小旗,上书
  “润陂陷阵哨”
  乃是当年军山湖大战,王兴所部,第一个冲上润陂阵地,击破镶白旗对陂顶包围的部队。
  当年一战下来,全哨一百二十多名官兵,阵亡数十,伤残数十,只剩下三十多个肢体齐全的将士。
  战后被列为集体甲等功,虽然此时大部分曾经的老兵都已经升迁,扩军后去其他单位当了哨队军官,但光烈五年,兵部和枢密院向几年以来功勋部队授予特殊称号,他们也在其列。
  并且被改为披甲的掷弹兵,为全营锋锐。
  哨总手持长矛,挺身最前,面上有一道长长伤疤,看起来颇为狰狞,他是当初老部队幸存的三十多人之一,当初不过只是新兵,现在却成了老部队的指挥官。
  “掌雷预备!”
  一边带着精锐,用长矛牌盾,将持刀反冲过来的清兵死死顶住,并寻机杀伤。
  两军矛头刀刃“锃锃”来往,不时发出几声惨叫,殷红鲜血飞洒在刚刚倒塌没多久,尘埃未定的瓦砾废墟之上。
  墙体虽然倒塌,但遗留下来的夯土地基和砖石形成了一道低矮缓坡的城垣,两军将士就反复争夺这个制高点,而后居高临下,用零星火铳和长矛杀伤对方。
  随着为首哨总一声令下。
  数十枚黑黝黝滋滋冒响的掌雷,以抛物线越过城垣,清兵也知道这是啥玩意,纷纷躲闪退让。
  “轰隆!”
  飞散的破片在火光中迸射四处,将未能及时扑倒闪躲的兵卒杀伤一片,顿时间,战场上就多出数十个哀嚎的伤员和尸体。
  当然,也不是只有明军才有这番手段。
  清兵的掌雷反击来得也很迅速,对明军造成颇大麻烦。
  两军就在这般你来我往间,爆炸连连,硝烟四起。
  不过明军士卒在之前还是经受过专门训练的,毕竟清军从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仿制装备掌雷了,川陕战役时,就有明军部队吃过亏,自然不可能毫无准备。
  按照训练,面对对方掌雷投掷,尽可能躲开中心爆炸区,而后扑倒,可以减弱对方的破片伤害。
  其实这年头的黑火药,爆炸伤害小得可怜,只要超过三步以外,基本就不会有性命之危,五步以外,连皮都破不了。
  所以一般只有第一轮投掷能够造成些重大杀伤,此后对方起了防备心,双方的队列也都散乱起来,杀伤力就非常有限了。
  明军将士利用第一轮掌雷轰炸所产生的优势,迅速压上,占领住城垣,前队以牌盾和长矛御敌,后面的火铳兵则可以在空档中向外放铳。
  “砰砰……”
  “刺啦……”
  “杀鞑子!”
  随着日头西斜,两军围绕坍塌的城墙废墟,陷入犬牙交错的苦战。
  正当此时,务达海也反应过来,亲自领着千余八旗铁骑,向这边冲过来,想凭借马力,把逐渐占据优势,即将突入城内的明军纵队冲散。
  也顾不得招呼前面的步卒让路,只是一边疾呼,一边率队冲驰,还趁机挽弓,朝着这边不断放箭。
  “嗖嗖”
  让正在厮杀之中的明军步卒,不得不分出精力,用盾牌抵挡,不是也有将士中箭倒地。
  可没想到的是,正在骑兵兵锋距离城垣百步左右,明军这边的应对手段也迅速响应。
  攻城纵队两侧,各自五百骑勒马越过队列和城垣,骑矛、马刀、战弓、火铳,武装完备的铁蹄,直指正在靠近的八旗骑兵!
  竟是从两翼包抄而来,如同一副铁钳,准备把如长蛇般的清军骑兵切断。
  “嗖嗖”
  “砰砰”
  一波箭雨、弹雨,从两面向八旗铁骑扑来,带倒一片。
  而后“蓬!”的一声,冲撞交错之间,骑矛、马刀各自逞威,厮杀一片。
  务达海打算用骑兵冲击攻城步卒的打算自然是落空,只能反过身来和明军截击骑兵苦战。
  时至下午,整个城南都是喊杀声,夹杂兵刃、火铳,和浓烈的硝烟、血腥味……
  -------------------------------------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明军方面源源不断的兵力,列为纵队补充进去,清兵当然也有支援,但到底兵员素质相差巨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唯有那镶蓝旗步军营的千余甲士苦苦支撑。
  经过近两个时辰的血战,双方伤亡均已破千,尸体遍布城垣两侧,血污、残肢一片。
  本来明军马营骑兵数量处于劣势,但随着步兵优势的逐渐推进,陷入步骑混战以后,却是不怕了。
  终于,随着那镶蓝旗步甲为首的甲喇章京被斩,如同绷紧的弓弦达到了极限,轰然断裂。
  一个缺口,百余人的溃败,在短短一两刻钟中,就迅速传染到整个战场之间。
  尤其是那些被八旗兵丁压阵推上战场的绿营兵卒,遭受重大伤亡之后,士气瞬间崩塌,不顾督战甲士勒令和血刃,四散流窜奔逃,丢盔弃甲。
  务达海见状,如何不知大势已去,只得勒马,带着残余骑兵寻求脱离战场。
  宜将剩勇追穷寇,王兴当然不愿意就如此放过对方,连忙带着亲兵,又命令马营一齐追击。
  而其余的步卒,则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手挺兵刃,向钟祥城中挺进。
  明军的三辰旗,插在了兴都留守司衙门之上,宣告了承天府的光复。
  而务达海的几百残兵,则在明骑衔尾追击之下,从北门惶然出逃,身后箭声、铳声不断。
  务达海慌乱不及之间,竟是也背上中了一箭。
  好在之前明军反复鏖战,兵锋亦钝,再说务达海所部亲卫骑兵,毕竟是镶蓝旗护军营专门派来的白甲精锐,论骑射本领,还是比明军马营强得多。
  最后在城北二三十里外的显陵卫,勉强摆脱了明军追击。
  可此时,负伤的务达海,勉力清点残余手下,竟是只剩下了三十余骑……
  承天府的陷落,实在是出乎明清双方的意料。
  三天,仅仅三天,而且其中,重炮营逞威的时间,事实上只有半天,这座自嘉靖年间经营以后,比一般府治要强得多的兴都城,就被轰然攻破。
  对于明军而言,这其实算是襄阳攻坚的预演,毕竟重炮营还没有参加过实战,其威力到底如何,还需检验,同时也是总结教训经验,给炮营官兵练手。
  而对于济尔哈朗而言,这个结果实在是无法让人接受……
  当务达海逃回北面,向济尔哈朗报告战斗过程时,济尔哈朗只觉得万分荒谬,要不务达海算是他多年老部下,相当了解,否则他都怀疑对方是明军细作,或是推卸责任撒谎了。
  可无论如何,现实就是现实,总得承认。
  承天府丢了就是丢了,济尔哈朗也只得含恨继续收缩兵力,加强襄阳城南、城东的宜城、枣阳防备,以免襄阳陷入孤立。
  襄阳作为当年宋金、宋元对峙前线,周边也不乏堡垒要塞,形成了一个防务系统,济尔哈朗干脆将主力收缩于此,做出一番铁乌龟的架势,倒是让李过颇为头疼……
  第27章 故地重游
  光复中军和光复前军,于二月初,在大洪山余脉,重新取得直接联系。
  此时光复中军主力正屯兵于宜城之外,而高一功主力则在枣阳城东的白水河旁驻营。
  两军对襄阳坚城,形成了钳形战略态势,步步压迫。
  襄阳古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
  但凡中国历史上,进入南北对峙之时,襄阳都是南北政权最为重视的战略要地,于是乎,经过三国、南朝、唐宋,一直到万历年间的反复修缮加强。
  此时的襄阳城,说是固若金汤,毫不为过。
  全城周长超过十五里,全部由青砖条石砌成,墙矮者三丈,高者四丈,虽然比之南京城墙略有不如,但也比一般府县要强得多,相比于高度,其城墙厚度更加骇人,城墙内侧设有马道,可以走马,内宽在二十米以上。
  而更麻烦的,倒不是城墙,而是襄阳护城河。
  最宽处约250米,平均宽度180米,为亚洲最宽的护城河,比一般的中小河流都要宽、深。
  而且襄阳并非是一座孤城,而是一整个防御体系。
  所谓“襄樊之地”,襄阳和樊城向来是并称的,就是因为两城互为犄角,缺一不可。
  而且襄阳周围水路密布,还能通过河运解决后勤补给问题,不怕长期围城。
  当年南宋之时,蒙元兴兵二十万,前后围攻六年,方得全功。
  -------------------------------------
  李过率部抵达前线之时,中军和前军已经在赵印选和高一功指挥下,对宜城、枣阳发动猛攻。
  这两处是襄阳的第一道门户。
  李过抵达枣阳城外明军大营后,第一件事,就是检点数百精骑,跟着自己,绕过白水,带着望远镜,跑到距离襄阳二三十里外的高处,勘察敌情。
  光复南京后,在军事上所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明军重新获得了大量存档的官方府县地理资料,这对北伐有不小帮助。
  毕竟军事指挥,最重要的就是地理信息的掌握。
  不过没有亲眼见过,还是不行,而李过仔细确认之后,心中却是更加沉重。
  虽然明军是由南向北进攻,故而相较于当初蒙元由北向南攻取襄阳,难度稍稍降低了一些。
  可所面临的问题还是非常繁琐复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