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不说吃好,能填饱肚子,对他们来说,足矣。
  他们还听说,去北方推广种植,也是祁秋年这个侯爷以一己之力促成的,侯爷的大恩大德,简直是无以为报。
  有人还听说了,最开始三皇子提议去江南推广呢。
  谁不知道江南是洞天福地,鱼米之乡,百姓安居乐业?
  江南不缺那一口吃的,晚一两年种植也没有大碍,但他们北方人缺啊,前两年干旱,地里的粮食都干枯死了,即便是灾难结束了,他们也缺少下地的种子呀。
  有灾民嗤之以鼻,也不知道那三皇子是怎么想的,哼。
  怕是根本没有把他们这些灾民当一回事吧。
  对皇权的敬畏,是天生的,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眼睛,他们自己会看。谁在为百姓的利益着想,他们心里也有数。
  功德碑就建在了城门口,大约有二十多尺高,进出城门都能看见。
  一面密密麻麻的刻着京城百姓的家族姓名。
  没办法,去年赈灾捐献物资,几乎整个京城都出动了,石碑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名字都记录上,大部分都只能记录家族的名字,或者贡献比较突出的人的姓名。
  另外一面是傅正卿亲自撰写的碑文,记录了整个全民救灾的过程,歌颂,传唱,值得人们铭记。
  佛子带着一众和尚席地而坐,木鱼有节奏地敲击着,嘴里念着开光祈福的经文,庄重又神秘。
  为这次赈灾出过力的百姓们也特意出来围观了,看着石碑,他们眼含热泪。
  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名字会有被篆刻在功德碑上的那天。
  那是无上的荣耀的,等他们老了,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来城门外看看。
  他们也可以自豪的指着石碑上的姓名,告诉孙子,这是他的名字,这是他们家族的名字。
  这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救灾活动。
  而灾民这边,同样也眼含热泪。
  他们一路逃难过来,遇到过好心人,也遇到过蛮不讲理的恶霸,有的家人在逃难的途中失散了,有的家人没扛住一路的苦难,早早的去了。
  可他们来到了京城,虽然最开始也只有果腹的清粥,可是这代表陛下没有放弃他们。
  紧接着,有了权贵自发出来施粥。
  再之后,是祁秋年这个商贾出身的侯爷,贡献出硝石制冰的法子,带领着全城的百姓给他们捐献物资。
  不管是布料,棉花,羊毛,还是一小捆棉线,或者是一根绣花针,甚至是一张草席,一条麻绳。
  他们就是靠着这些东西,撑过了这个冬季。
  都说天灾无情,但人有情。
  傅正卿在祈福仪式结束后,穿着官服,站在了石碑的旁边,庄严而肃穆地向百姓解读碑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灾民们自发地朝着百姓的方向跪下了。
  呜呜咽咽的说着感谢的话。
  普通老百姓们也没见过这个阵仗,心里又是激动,又是难为情,憋得脸都红了,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了。
  这一刻,他们心中同时生出了一种感受:原来做了善事,得到百姓的感激,会是如此令人舒心畅快的感觉。
  灾民里不知道是谁,吼了一声,“感谢祁侯爷,是祁侯爷带着我们渡过了难关。”
  祁秋年被吓了一个哆嗦,旁边的人转过头,正是那天配眼镜的书生之一。
  正是中二又热血的年纪,“祁侯爷在这里。”
  哗,欢呼叫好声不绝于耳,整个祈福现场热闹得不行,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表演杂耍呢。
  又有百姓不停地高呼感谢侯爷,声音越来越大。
  祁秋年却心底一沉,当机立断,撩着衣袍,朝着皇宫的方向就跪下了。
  “此次大家能渡过难关,全都是陛下领导有方,是陛下几乎掏空国库给大家送来了赈灾的钱粮,本侯的贡献无非是些奇技淫巧罢了,大家随本侯一起,叩谢陛下天恩浩荡。”
  祁秋年的话落在百姓的耳朵里,百姓一想,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若是换了个昏君,又怎么管他们的死活?
  那赈灾的粥粮,到如今都没断过呢。
  还是陛下慧眼识珠,寻到了祁秋年这样一位善良又有本事的侯爷。
  不论是百姓,还是灾民,甚至是佛子,都跟随祁秋年的脚步,朝着皇宫的方向跪下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姓山呼万岁的声音震耳欲聋。
  隔着人群,晏云澈的目光落在了祁秋年的身上,这人实在是太聪明了。
  一场赈灾,一个县侯所得的民心,超过了帝王,那必然不是一件好事情,这是所有上位者都不愿意看到的。
  水满则溢。
  山呼万岁的声音一路传进了皇宫。
  正在批阅奏折的老皇帝,停下笔,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华伴伴,你可听见了百姓的呼声?”
  华公公带领着一帮小太监小宫女跪下,“是百姓在叩谢陛下天恩浩荡,恭祝陛下万岁。”
  很快,就有暗卫进来汇报了城外的情况。
  老皇帝龙颜大悦,仰天大笑三声。
  他自认在位三十多年,励精图治,可是依旧会有疏忽的地方,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尽可能让百姓过得好一些,让国库充盈一些。
  北方连续两年的旱灾,也曾让他焦头烂额,几夜无法安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