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几位娘子,我自南面而来,行了许久的山路,敢问这里是何地?”
  感谢万能的电视剧,她也能凑几句古话出来。
  几个妇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有些惊疑不定地瞧着她。
  虽然瞧着不似关内道的女子,可口音听着也不像外族人。
  徐米露脸嫩,加上她有意调整自己的外貌,看上去就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娃,人畜无害。
  有个胆大的妇人看她生的面嫩,模样又乖巧伶俐,壮着胆子搭话:
  “小娘子是何人?缘何自这铁牛山方向而来?瞧你穿得也不似我们这些穷苦人家,莫不是富贵人家打猎的女郎君,同府上奴仆走散了?”
  徐米露一时也摸不清这是什么朝代背景,只觉得几人口音听起来有些亲切,便遥遥指了指山上:
  “我可不是什么富贵人家,我俗家姓徐,原是同师父住在山里,这不是山中无米,师父叫我拿些野物换些米回去用,几位大嫂,可否行个方便,让我讨口水喝。”
  她拍了拍背包,从里头提出来两只被五花大绑的野鸡,就看见对面的妇人们眼睛一下亮了起来。
  “原来是山上清修的人家,我依稀是听说原先铁牛山里有个老道士,不过……竟还活着么?哎呀,那可真是位老神仙呐!”
  牛嫂子眼神炙热起来,亲亲热热上前拉了徐米露的手:
  “小娘子如何称呼?俗家名字叫什么?既然来了此处,随我到家里吃口饭再走,可有忌讳?”
  徐米露来的时候在山里见过一座破破烂烂的道观,那是深山,没什么人影,道观牌子都被虫蛀空了,明显许久没人去了,她才顺口编了一个身世来历。
  不管是什么朝代,百姓对于修行之人似乎格外敬畏,如果她有什么常识性的破绽,徐米露可以找借口,说自己是因为不常下山所以才不清楚这些的。
  眼看几人都信了她的话,徐米露微微松一口气,笑着道:
  “并无什么忌口的,我们这一派修的是天道自然,随心而为,随性而动,如今撞上大嫂,那便是天定的缘法,又怎么敢挑剔呢?大嫂心善,想来家中必有福荫庇佑才是。”
  一群人听她张口就是一串文邹邹的话,顿时又信了大半,牛大嫂更是乐得眉开眼笑,抱起洗衣盆就领她回家:
  “你来的正好,前几日我家牛大叫人带了好些新米回来,你拿些回去,你这小小年瞧着也怪可怜的。”
  ……
  ……
  牛大嫂家离村口不远,方方正正的黄泥墙,门口扎着一片篱笆,打理得干净整洁的菜地,两稚童在逗弄一条胖乎乎的小黑狗,一看就让人心生好感。
  “阿娘!”
  “阿娘!”
  看到母亲带了个陌生人回来,两个孩童都有些害羞,藏在牛大嫂身后偷偷用眼睛觑她。
  “做什么样子,这是铁牛山浮云观里头的徐小真人,快去喊小郎称些新米,舍了给小真人带回去。”
  牛大嫂话音刚落,墙角那间屋子里就走出来个二十三四的青年,穿着麻衣,脚上踏着麻履,看着有些力气:
  “大嫂,原是家里有客么?”
  牛大嫂乐呵呵道:
  “这是浮云观的小真人,俗家姓徐的,说是山中无米,想来换些米回去,我这就生火造饭,留小师傅在家用饭,小郎,你去鸡窝摸两个鸡蛋,到水生家换条鱼来,咱们中午吃鱼。”
  她说完又对徐米露道:
  “这是我家小郎牛二,有把子力气,素日里在化生寺替人扛包的,这几日化生寺要做水陆法会,他才得闲归家。”
  一听徐米露是来换米的,牛二很是痛快地转身回去称了一大袋子米出来。
  “小真人,这一斗米四钱,两只野鸡放在市上去卖,也能得七个大钱,这是两斗米,你可能背得动?”
  牛二把那袋米放在地上,徐米露稍稍算了算,一斗是十二斤,两斗就是二十四斤,倒也不重。
  但短短的谈话足够她捕捉到一些信息。
  化生寺,水陆法会,长安。
  徐米露恍然大悟,难道她竟然到了盛唐吗?
  趁着牛大嫂去做饭,牛二也不在家,徐米露从兜里摸了两粒糖球逗弄两个孩子,两个男童刚开始还有些腼腆,但糖球一入口,就笑嘻嘻地同她说起了话。
  “大根,你是小根的阿兄,那你肯定比小根厉害,那我考考你,你可知道当今圣人是哪一位啊?”
  徐米露笑眯眯的提问,年纪大些的孩子冥思苦想了好一会儿,才犹犹豫豫道:
  “不能直呼圣人名讳,但我阿娘说要避讳,不能食‘鲤鱼’,如今是贞观二十八年。”
  贞观二十八年???
  徐米露大脑有些混乱。
  提着条鱼的牛二刚好进来,瞧见徐米露一脸凌乱,还以为是两个孩子作怪戏耍,问了之后才笑起来:
  “小真人莫不是从没出过山?咱们陛下登基已有二十八年了,可不是贞观二十八年么?”
  徐米露当然知道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了。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年号,可问题是,李世民早该在贞观二十三年薨逝,然后是他儿子李治继位,年号永徽,哪来的贞观二十八年??
  充话费送的?
  她到底来了个什么地方??
  那头牛大嫂看牛二进来,正跟徐米露还有两个孩子说话,忍不住探出脑袋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