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可以说,比他预料中的还要好——毕竟他才是真正跨界的那一个。医学啥的,他真的是外行来的,虽然,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相信就是了。
  没看人家珍大嫂子都开始管他这里咨询不孕不育问题了……这眼看着要向着全科医生发展了。
  天知道,他连医院都没咋去过,至于医学院啥的,那就只是在电视里见到过吧。
  害。
  说起来都是无奈。
  反正,阴差阳错之间,他居然就成了“神医”人设了。
  看看这事儿给弄的……行吧,就算他不是,那他可以找是的人来撑撑场子嘛。
  比如,张友士老师,这可是捡到宝贝一样的运气啊。
  除了张友士,还有唐姆和汉斯,这中西医一结合,那基本上,世界一流的医院就齐活了——毕竟现在算起来才只是十八世纪初,这么一个地方性质的小医院,居然能够有中西医、内外科,简直就是非常厉害的存在了。
  毕竟大部分地方只有中医老先生给抓点儿草药煎熬一下就完事儿,连针灸这些都得要找国手大佬上阵,普通人根本没有这个机会。现在不单有中医,针药,还有外科手术可以选择,简直太棒了好吧……还要啥自行车。
  身为一个半吊子普通人,薛攀对于姑苏有余堂医学院的认识很具有普遍性。
  有张友士父子的前期积累,和后期薛攀他们拍板儿招聘的一派新的医生和学徒们的口碑加宣传,他们医学院一开业,就立刻在姑苏城引起了一阵狂热——无数的患者涌上门来,张友士他们几个坐馆医生房中个个门庭若市不说,唐姆和汉斯的手术也几乎每天都排满。
  这都还得仰仗早期患者的大力宣传。
  别的不说,就是薛攀自己的本家儿,薛家那位五老太爷,通过一个手术顺利治好了多年的老毛病,延长了好几年的寿命这事儿,本身就已经算是传奇了。
  还有那些身患绝症、“铤而走险”的病人们,只要是敢在医学院开业早期就参加手术的病人们,无一不交口称赞。
  当然,这一切的宣传手段之中,效果最好的,果然还是康师傅南巡的时候,亲自来医学院视察、参观,旁观手术经过,大力表彰并且赠送题字这一系列操作。
  这简直就相当于是皇帝亲自给他们医学院盖章了。
  后来甚至还流传出这个医学院有万岁爷、太子爷和几位阿哥们的股份,那就更加令人放心了。
  如此一来,薛攀的这间医学院简直就像是坐着火箭一样飞速发展。
  不过一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为了姑苏本地、甚至是整个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行业巨头。
  只要是说有什么疑难杂症,或者是普通的头痛脑热,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永远都是有余堂——因为,他们家专业啊。
  而且方便。
  虽然说,看大病得去姑苏本部,但是一般的小问题,在家里附近的有余堂药铺都能解决。
  坐堂的伙计不但能够替你抓药,还能帮你看看药方子。实在搞不明白的,还能飞马跑去姑苏城外的有余堂医学院去问“专家”。
  是的,薛攀甚至还把现代医院里头“专家”挂号那一套都照搬了过来。
  反正,能用的法子,都是好法子。又可以迅速培养人才梯队,又能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是很有些一举数得的意思的。
  医学的投入和前期培养都是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花费很多的资源的,不过吧,薛攀有的是钱,张友士也有的是好点子,再加上那几位跟他想法差不多的医生同事朋友们,这种班底,简直就是无敌啊。
  总之,姑苏城外的这个有余堂医学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薛攀就开始琢磨着是不是要开个分部了。
  当然,首选肯定是京城,毕竟,或早或晚,他们肯定得进京城发展的。
  而且,京城的资源也是最顶配的——别的不说,就康师傅对医学院流露出来的那种浓厚的兴趣,也得看明白人家的眼色吧?
  这玩意儿不错,给朕也整一个?
  小薛,你的,懂?
  虽然说,康师傅一句话都没有提,但是那种强烈的渴望和热情,已经从他的眼神里迸发出来,几乎都要形成实体了。
  况且,人家本来就是最大的金主爸爸,还能有啥话好说呢?
  薛攀表示,不感动,不敢动,您老说了算——哦,不用说,小薛也必须办。
  正好这个节骨眼儿上,林如海升了官儿,薛攀跟着他一起被康师傅召进了京城,那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啦。
  有余堂医学院京城分院,开起来啊。
  几乎是从扬州出发的当天,薛攀就开始给张友士写信。就算再忙,也必须十天半个月内至少写一次——内容,当然就是邀请张友士老师来京城开分院。
  继续发挥他老人家的专业,为有余堂医学院京城分院的建设,贡献光和热。
  薛攀这边儿写得是真情实感、热情洋溢,但是吧,张友士老师那边儿却十分冷静,甚至有点儿冷漠。
  基本上,薛攀写三四回,人家也不一定回复一回。
  便就是回复也一定是先回复姑苏那边儿医学院的情况——什么今儿遇到了什么疑难杂症啦,今儿又收治了几个病人啦,今儿种植基地又出了什么新品种草药啦,制药工厂那边儿又产出了多少新药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