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节

  不提贾家,却说林睿进了大明宫,得了进去的旨意,只见太子殿下穿着常服,坐在宣康帝下面,父子两个不知说了什么,皆是一脸笑容,和乐非常。
  林睿看毕,心道:“瞧着圣上和太子殿下如此,倒同父亲待我不差什么。”忙叩拜下去。
  宣康帝摆了摆手,叫起,留心打量,见他进退有度,举止得宜,暗暗点头。他和太子都知道林如海的这个儿子,虽不曾听说有什么天纵之才的传闻,但是他做的文章却从俞恒处见了不少,这哪里是没有才华,分明又是一个林如海,只是他们没有宣扬罢了。
  太子妃所出的长子徒翊和林睿年纪相仿,太子自忖自己乃是嫡子,越发重嫡轻庶,不再结党营私后,空下许多时间,便亲自教养自己的儿子们,没想到自己不动如山,反倒在清流中的名声比旧日好了许多,因此见到林睿,心里登有三分喜爱,笑道:“父皇看,这林家的孩子真真像极了林大人,我记得林大人这么大时也随着老林公进过宫呢。”
  宣康帝听他一说,顿时想起往事,笑道:“你比林爱卿小了好几岁,难为你还记得,那时候你才五六岁,最是个横行霸道的性子,有一回,我考校几个重臣家的孩子,夸了林爱卿几句,你便大为不满,非得我说你做的文章比他的好才行。”
  太子纳罕道:“还有此事?儿子竟不记得了。”
  宣康帝点头笑道:“这样的事情多着呢,只是你那时年纪小,不记得了。一晃眼就是二三十年过去了,你做了父亲,才算稳重了些,我心甚慰。”
  太子面上一红,道:“儿子让父皇费心了。”
  宣康帝道:“为父之乐,你亦深知,谈何费心?”
  说完,便对林睿道:“你可知朕今日宣召你进宫来,所为何事?”
  林睿恭恭敬敬地道:“草民不知,请圣人明示,好叫草民知道后改正。”他瞥见太子始终笑吟吟地坐在旁边,心里微微一定,父亲曾说帮过太子的大忙,若真是不得了的大事值得宣康帝特特宣召自己进宫,他必然不会如此云淡风轻。
  宣康帝板着脸道:“今儿一早,明郡王说看中了你做世子的伴读,你怎么说?”
  林睿忙道:“草民惶恐。草民昨日虽有幸路谒明郡王爷,又得了圣人所赐之美玉,却自知才疏学浅,规矩不谨,不敢当此重任。”
  宣康帝道:“朕却听说你已经应了。”
  太子也看向林睿,想着他怎么在宣康帝跟前为自己辩解。
  林睿听到这里,不慌不忙地道:“回禀圣人知道,草民不曾答应明郡王爷。因明郡王爷说王府中高人甚聚,若我没有先生教导功课便过去请教那些高人,只是草民早因家严与同科郭拂仙郭先生通了书信,叫草民跟郭先生习学,因此竟不好再去明郡王府打搅王爷清静。”
  见他从容如此,宣康帝脸上掠过一丝赞赏,道:“原来如此,想来明郡王不知你已有了先生,方如此说。不过,你说的郭先生早已被罢了官,哪里比得上王府里的先生?”
  林睿道:“草民知道郭先生的才华比不得王府里的高人,草民本身出身鄙贱,比不得天潢贵胄,高人们与王府小殿下们方是相得益彰,草民粗笨,若是坏了高人们的名头就不好了,反倒是请教郭先生更合适些。郭先生和家严交好,便是我蠢笨如猪,先生也不好嫌弃。”
  听了这番话,宣康帝顿时大笑,太子亦是莞尔不已。
  宣康帝道:“听你言谈举止,非同一般,朕也见过你做的文章,不见半分俗气,若是你蠢笨如猪,天底下便没有聪明人了。朕的嫡长孙和你年纪相仿,可巧前儿一个伴读失足落了水,身边空了个缺儿,你来补上如何?”
  说话时,宣康帝不动声色地看着林睿。
  林睿微微一怔,原想说些动听之语,忽然想到自己的年纪,全然不必如此小心翼翼,因此躬身道:“圣人恩典,草民原不应辞,然而草民心系父母弟妹,不忍离别日久,亦不愿相隔千里,因此早有打算,明年送姐姐出阁后,便即返程。”
  太子暗暗一叹,林如海果然名不虚传,此子当真得了林如海几分真传。
  宣康帝笑道:“这是天大的体面,多少人求不来,你竟然不愿意留在宫里相伴长孙?”
  林睿大着胆子道:“草民不舍得父母兄妹呢,草民的妹子和弟弟年纪尚小,理当草民留在父母跟前尽孝,因此圣人恩典,草民受之惶然。”
  宣康帝想了想,问道:“朕记得你有个妹子,朕还赏过东西,怎么,又有了个兄弟?”其实宣康帝知道林如海又添了一子,只是他更想知道林睿如何对待弟妹。
  提起黛玉和林智,林睿脸上浮现一抹笑容,忽然想起诸子夺嫡,宣康帝最盼着儿子们兄友弟恭,便实言道:“回圣上,草民好容易才得了个兄弟,今年已经有两岁了,现今都是妹妹带他一处顽,彼此间都有尽让的,亲密得不得了,实在是不舍相隔千里。”
  宣康帝笑问道:“如此说来,你也有个兄弟扶持了。”
  林睿点头道:“是。家严常说,祖上子嗣单薄,到了草民这一代,得二子一女,实得苍天恩德,圣人庇佑,因此时时教导草民爱护弟妹,又教导弟妹尊敬长兄。”
  一席话说得宣康帝眉开眼笑,想到朝堂之事,又不禁心潮起伏。
  太子看了林睿一眼,真真会说话,可见林如海会教导孩子,乘机对宣康帝示以心意,道:“父皇放心,作为父皇的儿子,睿哥儿一个孩子都能做到的,儿子只比他父亲小几岁,定然也能做得到,让父皇安安稳稳地料理国事,没有后顾之忧。”
  宣康帝欣慰道:“对你,我自是放心得很。”
  言下之意十分明白,对其他人却不是如此,太子听了,心里暗喜。
  林睿听到他们父子表白,低头看着自己脚尖。过一时,方听宣康帝道:“你父亲教得好,你也是个孝顺孩子,朕就缺你们这些纯良孝顺的臣子。你文章做得好,打算几时参加科举?你父亲当年高中状元,你可别比你父亲逊色太多。”
  林睿笑道:“草民打算过几年参加科举。”
  宣康帝疑惑道:“这是何故?甘罗十二为丞相,朕见你不比他差。”
  太子也看了过来。
  林睿暗想,甘罗做官早,同样也早死,自己却想活得长长久久,遂笑道:“家严说,草民年纪小,性子未定,一时得意,未免忘形,不如且等几年,性子稳重了,又长了些见识,再去考试,日后行事不会因为年纪小就失了分寸。”
  宣康帝和太子听了,父子两个相视一眼,均露激赏之色。
  等林睿出宫时,除了宣康帝赏赐的文房四宝,还有宣康帝一幅亲笔字画,可见宣康帝对其看重,对太子道:“此子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太子笑着称是,道:“伶俐得很,却又知道分寸轻重,不愧是父皇重臣之子。”
  宣康帝沉吟片刻,道:“太子妃贤德,恒儿又是个可怜孩子,他们既是同窗,明儿一处返回江南往姑苏读书时,叫他们彼此亲香些,也是你的好处。”
  太子无欲无求,行事颇合自己心意,宣康帝本身又重视他,乐得给他恩典。太子是他最看重的嫡子,林如海又是他的心腹重臣,他很希望将来自己不在时,林如海继续效忠太子,而太子继续重用林如海,这方是明主贤臣。
  太子闻言,又惊又喜,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和林如海交好,宣康帝竟不再忌讳了。他略一思忖,便明白宣康帝的用意了,暗暗告诫自己,即便是得了宣康帝的意思,和林如海结交,也不能太过出格,否则到那时宣康帝哪里还会记得今日所言。
  太子心里惊涛骇浪,面上半点不显,笑道:“恒儿和林睿本就交好,倒不必儿子吩咐。”
  宣康帝想了半日,问道:“恒儿是怎么和林睿一同上学的?朕恍惚听说两家是因为什么劳什子相面才好起来的。”
  太子笑着说明俞老太太带俞恒南下偶遇贾敏等事。
  宣康帝问道:“那个灵台师父,果然灵验?”
  太子道:“这却不知了,不过既然姑苏蟠香寺游人如织,想必有些真本事。”
  宣康帝又细问了灵台师父给俞恒的批语,若有所思。灵台说俞恒必进凌烟阁,若是俞恒想得重用,只有太子继承自己的皇位才能如此,若是旁人,只有打压他的,哪有重用的时候。看来,太子登基方是上天注定。
  太子不知宣康帝心里所想,从大明宫里出来,回到东宫,对太子妃说了宣康帝的意思。
  太子妃一怔,随即喜道:“如此说来,咱们倒不必避讳了?”说实话,这几年,他们行事都十分谨慎,唯恐太亲近了朝臣,自从知道俞恒和林睿一起读书时,她就没放下过心。
  太子坐在她对面,往她这里倾了倾身,笑道:“不必避讳和林家交好了。”
  太子妃顿时满脸喜色,道:“我原本一直怕别人说恒儿和林睿好,是替咱们拉拢林大人,常常为之提心吊胆。如今有了圣上的意思,咱们仍如从前那样,别因得了圣上的话就太亲近了,也别特意疏远,日后哪怕外人嘴里浑说,圣上心里却不会多想。”
  他们夫妇多年,又曾交过心,彼此都十分了解。
  太子盘腿坐在炕上,手指划过炕屏上的刺绣,道:“不枉咱们谨慎了这么些年。我瞧着,父皇已经有些放权给我的意思了,不然不会让我和林大人亲近。”
  太子妃道:“这是好事,只是殿下不可太过得意忘形。”
  太子点头道:“你放心,经历了这么些,我还有什么看不透的?也是老四看不透,巴巴儿地跑去见林睿,又回来跟父皇那样说,父皇心里如何不恼?说话时,我都瞧见父皇满脸不悦了,也只老四看不出来,还一味为自己谋划,碰到了父皇的逆鳞。”
  太子妃笑道:“咱们小心些,此消彼长,圣上只会对殿下更满意。”
  太子听了,满脸得意。
  因见太子妃高高隆起的腹部,太子咳嗽一声,方收敛了些,看着炕桌上的字画东西,伸手去翻弄,道:“这都是些什么?东西粗糙,字画也稚嫩,并非名家。”
  太子妃嗔道:“这是我兄弟回京时,特特给我画的风景,给我买的土仪礼物。”
  太子拿起一个泥人儿,怀抱麒麟,道:“他倒细致,想到这里来,不枉你疼他一场。这是江南的泥人儿?细眉细眼的,寓意倒好。”
  太子妃笑道:“恒儿长大了,自然知道孝敬我了。除了这些,还有许多东西呢,别看着这些玩意儿粗糙,倒挺惹人爱的,恒儿送了我好些,可巧收拾时,宫里的小皇子和小公主们都来了,爱得什么似的,一窝蜂抢走了不少,只剩眼前这么些了。幸亏那日我先把恒儿画的那些风景字画都收起来了,不然,现今也不剩了。”
  话里话外,都是抱怨,但是她却乐意如此,毕竟与其让下面诸位小皇子小公主疏远太子,不如亲近更好,日后免得和四皇子七皇子似的,争个不休。
  太子显然想到了此处,目露赞许,道:“让你费心了,也让恒儿破费了。”
  太子妃摇头一笑,道:“殿下快别这么说,这都是我们理当做的。殿下若心疼恒儿,竟容我求个恩典可好?”
  太子笑道:“什么?你直说便是。”
  太子妃笑道:“今年深秋,殿下打的白狐皮,我看上了。”
  太子文武双全,深秋时跟着宣康帝去铁网山狩猎,当真打了不少猎物,得了许多好皮子,另外又有宣康帝的赏赐,道:“你喜欢那一张皮子,拿去便是,跟我说这些做什么?咱们是夫妻,又不是外人,难道我打的皮子不给你做衣裳?”
  太子妃道:“不是为我自己求的,是给恒儿求的。前儿恒儿来,说起林家的女公子,年纪小,生得娇弱,我想着白狐皮最暖和,倒不如由恒儿送了过去。”
  太子听了,自是赞同。横竖宣康帝不在意他和林家交好,他乐得如此,即使远在京城,他也知道林如海对这唯一的女儿当真是爱如珍宝。
  太子妃果然取了太子库中的几张白狐皮,打发人送到了俞家。
  俞老太太和俞恒十分纳罕,难道他们和林家结交,不会引起宣康帝不满?几日后俞老太太进宫朝贺,听太子妃细说缘故,不禁为他们感到欢喜,回来便打发人送去江南。
  他们送的晚,尚未送到,依旧在途中,林睿的书信和之前他们送给黛玉的东西却到了。
  接到林睿书信后不久,林如海未免添了几分烦闷,不几日后,果然接到沈家报丧,说沈原已去了,同时还有林睿的书信,竟是一齐送到跟前的,说了在京城所遇的事情。林如海既为嫡亲外甥,理应服小功,彼时已进二月,恰是黛玉的生日,贾敏料想林如海心中伤感非常,便不曾给黛玉做生日,只送了她两套新衣裳。
  外面却不在意这些,各家都有礼物送来,不过都是衣裳鞋袜银丝挂面各色顽器等物。
  贾敏收拾好了,见林如海在窗下教黛玉读书,道:“睿儿走了几个月,也不知道在京城里过得如何?依我说,原就不该让他进京去,也不知道惹出什么事情来。”
  因林如海比上辈子用心,黛玉启蒙早,识字数千不止,正月里便开始读四书了,比上辈子早了一年,林如海抬头笑道:“你多虑了,睿儿伶俐得很,只有他明白别人的,没有别人明白他的道理。再说,即便去岁他不进京,我也打算这两年让他进京走一趟,这回不过是恰逢其会,免得岳母心中怪责你接信不愿回京罢了。”
  贾敏疑惑道:“这是何故?为了老爷这么个官职,因掌管的银子多,我就不信老爷不知有多少人拉拢他,一时他竟把持不住,岂不是惹出祸患来?”
  贾敏越想越觉可能,不禁流露出一丝忧虑。
  林如海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别瞧着咱们风光无限,将来却未必仍旧如此。我虽不能搀和其中,但能得其欢喜何必拒之门外?唯有经历了这些,睿儿才好不被别人轻易拉拢算计了去。你当只有人拉拢睿儿不成?我料想太子殿下必定会见睿儿,让太子殿下满意,再让圣上知晓我们父子同心,不为他人所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也是为日后着想。”
  贾敏思量半日,恍然道:“原来如此,依老爷所言,睿儿此去,婉拒他人,圣上和太子殿下必然会对睿儿满意非常,想来将来即便帝王交替,咱们家定然稳当。”
  林如海叹道:“别人只看咱们外头风光,哪里晓得在朝堂上如履薄冰的时候?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为了子孙计,须得有万全之策。睿儿读书出仕,势必是新帝登基之后,我不在意自己日后得不得重用,然而不能不顾睿儿。”
  唯有林家再绵延百年,儿女平安,持家有道,他方不负重活一世。
  确定太子殿下比九皇子登基的可能更大,林如海并不会矫揉造作地明知如此,仍旧不去和太子殿下交好。太子殿下屡次在圣人跟前称赞自己,一是投桃报李,二则是示好,圣人对太子满意,自然也不会另生疑心,林如海当然得再表忠心,让圣人和太子都满意。林睿进京,全然不必奉承太子殿下,只需他坚定本心,不受任何人拉拢,这便成了。
  再者,若是最终九皇子最终登基,哪怕眼前不显,但是将来之事谁也不能说定,林睿作为赵安的兄弟,出阁时送嫁,九皇子也得念着他的好处。
  因此,这是进可攻退可守的计策。
  当然了,林如海只同林睿解释了先前的意思,却并没有说九皇子这件事,也没有说让他请教郭拂仙功课的用意,此时此刻,谁都想不到上辈子九皇子登基做了皇帝。
  贾敏摇头道:“真真理不清你们这些心思,老爷心中有数,我便放心了。”
  黛玉忽然抬头,问道:“哥哥什么时候回来?”
  贾敏见她脸上不知何时染了些墨迹,她却浑然不知,遂忍住笑道:“等入冬的时候你哥哥就回来了。怎么,你想哥哥了?”
  黛玉点头道:“想哥哥,哥哥有没有想我?”
  贾敏笑道:“怎么没有?不独你哥哥惦记着你,俞家哥哥也惦记着呢。和书信送来的,有许多东西,有沿途买的,有在京城买的,还有你俞家哥哥和你哥哥沿途中画的景儿,写的诗词,林林总总,单是给你的就装了一箱子。”
  黛玉大喜,立时便要。
  林睿命送信的小厮捎了许多东西,都是孝顺父母,送给弟妹的,俞恒闻言,二话不说,将自己一路所得亦交给他送来,贾敏命人将给黛玉的箱子抬进来。
  箱子打开,黛玉踮着脚尖儿,趴在上面往里看,却见每一样东西都收拾得妥妥当当,皆用匣子装着,免得受到颠簸。贾敏起身,一件一件亲手拿出来,道:“这是雕漆笔筒,这是宫毯,这是宫花,这是宫绣,都是给你的,有扇子、屏风面儿,还有途中买的小玩意儿,这个最大的匣子里装的是你哥哥们画的风景。”
  黛玉别的不挑,只抱着装风景画的匣子,跑到林如海跟前与之共赏。
  林如海拿起一卷画轴,打开,指给黛玉说这是何处,又是几时画的风景,画的是山水还是风雪,当地又有什么风土人情等等,黛玉听得津津有味,一脸向往,道:“那么多有趣的去处,在画上已经极好看了,若是亲眼见到,岂不是更好看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